【广州创建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示范市(县)典型经验②】海珠区:全力推进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硕果累累守护百姓健康
近年来,海珠区在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在区中医药强区建设领导小组的引领下,海珠区抢抓中医药振兴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高度重视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将其作为提升居民健康水平、推动医疗卫生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在建设中医药服务体系过程中,海珠区从多方面入手,全面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
一是坚持健全网络,以区中医医院为龙头,完善中医药服务体系。海珠区加大对中医药机构的投入,以区中医医院作为带动全区中医药服务水平提升的突破口来抓,不断加大对医院的软硬件建设投入,2021年至2023区政府共投入24706万元,目前医院占地面积3000多平方米,业务用房面积15000多平方米,打造现代化的中医医院。不仅配备了先进的医疗设备,还营造了充满中医药文化氛围的诊疗环境,让患者在舒适的环境中接受中医药治疗。海珠区中医医院建设国家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1个(马哲河工作室),广东省中医特色专科2个(老年病科、康复科),广州市中医重点(优势)专科1个(骨伤科),广州市中医重点培育专科1个(康复医学科),海珠区重点专科2个(中医妇科、骨伤科),同时医院是广州市针灸医院“1+N”建设项目联盟单位之一。区中医院以名医工作室建设为抓手,不断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在原基础上增加建设广东省中医院符文彬名医工作室、谭燮尧、张浣天阳掌传统疗法名医工作室、王清海教授名医工作室等传承工作室,举办了全国优秀中医师王清海教授、院内名中医黎晋副主任中医师的拜师仪式。在名医指导下,针灸推拿科积极开展方氏头皮针治疗眩晕,浮针治疗痛症,“针药结合调肝法”治疗情志病和月经病、揿针、颊针等新技术,广受群众欢迎。通过不断强化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培训督导以及组建中医药服务医联体等形式,积极发挥其对基层中医药服务的业务指导和技术支持以及辐射带动作用。近5年来医院共开展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18次,培训4000余人次,并为全区提供中医住院医师(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
二是推进社区中医药服务网络标准化建设工程。为实现“社区有中医馆、家门口有名中医”,不断加大对基层中医药服务的标准化建设,目前全区18间中心均按要求建设中医馆,覆盖率达到100%,13个社区服务站建设中医阁,覆盖率达到81.25%。其中江海、沙园、瑞宝、滨江4家为广州市旗舰中医馆。全区18个街道社区中心有三级名中医坐诊,各工作室均可以保证跟师质量。2023年现场教学497次,整理疑难病医案25份,常见病医案整理122份,名中医义诊18次,中医适宜技术推广24项,优化基层重点疾病诊疗方案6个。教学成果方面也十分显著,完成医典读书心得21份,跟师心得49份。同时,鼓励社会力量举办中医诊所,滨江国医馆、扶元堂、紫和堂、固生堂、同仁堂和安堂等国医馆先后在我区开业运行,集聚各方中医名家,满足群众不同层次的中医药服务需求。
三是推进基层中医药信息化建设工程。海珠区自2023年开始共投入6817万元用于海珠区医疗集团智慧一体化建设项目建设,区内各成员单位实行“统一规范、统一接口、统一运行”,建设以电子病历、电子健康档案、全员人口、中医炎黄系统为核心的信息系统,逐步实现区域互联互通标准化成熟度测评达到四乙,区中医医院达到电子病历五级水平,实现互联互通。大力推动政府健康医疗信息系统和公众健康医疗数据互联融合,充分激发健康医疗大数据的创新活力,使中医药服务效率与质量得到较大提升。
四是中医药服务进社区成效显著。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广泛开展中医药服务,涵盖中医诊疗、康复、养生保健等多元化服务项目。家庭医生团队将中医药服务纳入签约服务内容,为居民提供个性化的中医药健康管理。发挥中医药在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中的健康管理优势,突出社区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应用全覆盖,构建中医药特色服务“一街一品”格局,将中医药服务融入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2023年,海珠区签约家庭医生中医药个性化包的人群数量占所有签约个性化包的28.94%,达到“技术得推广、居民获益处”的良好效果。此外,海珠区还积极举办中医药文化进社区活动,通过义诊、科普讲座、中医药体验等形式,提高居民对中医药的认知度和接受度。由区中医医院指导,每月安排2家社区中心中医科做推广,加强中医药文化宣传。2023年各医疗机构累计开展义诊等线下宣传活动54起,外派专家驻点基层医疗机构出诊25人次,通过“报、网、端、微、屏”等媒体平台宣传267次,累计宣传人群12万人次。
如今,海珠区的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中医药服务能力大幅提升,辖区内中医医疗机构的诊疗水平不断提高,社区中医药服务覆盖率显著增加,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便捷的中医药服务。未来,海珠区将继续加大对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的投入,不断完善服务网络,提高服务质量,推动中医药事业高质量发展,为守护百姓健康、建设健康海珠贡献更大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