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线故事 | 看不见的战线,一通通电话背后,是生与死的赛跑...
“你看过凌晨4点钟的广州吗?我们每个人都看过”,广州市急救医疗指挥中心(以下简称市急救中心)主任李双明说道。
这是因为1月23日广东省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后,市急救中心根据市卫生健康委的要求,当日启动了应急预案,实行应急专线调派和日常院前急救调度的“双轨”24小时调度制度。市急救中心的全体工作人员两班倒和三班倒相结合,既要完成负压救护车的调派任务,又要保证日常院前急救工作。
有人会问:他们的工作不就是调派救护车吗?不。这背后还有很多不为人知的故事。
“枢纽型”的应急专线调派
“广医附一院,这里是120应急专线调派组,请派出负压救护车,出车地点是……”这是市急救中心120应急专线调派组(以下简称应急专线调派组)组长罗子娟在1月29日值班时拨出的第5个派车电话,此时才凌晨5点。挂断电话后,罗子娟又检查了一遍负压救护车调派登记表。
罗子娟所在的应急专线调派组是市急救中心根据市卫生健康委防控新冠肺炎疫情的相关要求和工作分工,于1月23日专门成立的工作小组。按照国家“集中患者、集中专家、集中资源、集中救治”的原则,应急专线调派组承担了全市24小时负压救护车的调派任务,即将医疗机构中核酸检测为阳性的患者转送至指定定点收治医院,同时要确保转送过程的安全,严防人员交叉感染。
被称为“移动N95口罩”的负压救护车,因其设置了特殊的负压系统,可以将车内空气净化后排出,也可避免车内人员交叉感染,是防控新冠肺炎疫情的“利器”。广州地区目前有19辆负压救护车参与应急值班,应急专线调派组根据这些医院的区域分布将它们分为两个梯队,尽量均衡各个区域负压救护车力量和医院的出车频率。
当第一梯队还剩下30%时,则会通知第二梯队的负压救护车做好出车准备,随时派出,每48小时轮换一次。
听起来似乎很轻松,但其实这项工作一点也不简单。应急专线调派组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负压救护车的合理调派,“比如,当需要转送的患者位于黄埔区,而第一梯队黄埔区内的负压救护车均已出车时,此时我们需要根据当前梯队负压救护车待命情况及患者的地理位置,选择调派第一梯队中其他区域的车辆还是启动第二梯队医院车辆”,应急专线调派组组长罗子娟说道。
我们的原则就是,不放过任何一名患者或者可疑病例,让他们尽早转送到指定医院就诊。
1月23日至2月17日,市急救中心120应急调派组共调派负压救护车242车次,转送患者298人次。其中1月29日单日调派负压救护车23车次,转送患者32人次,达到峰值。
而在转送患者的过程中,应急专线调派组需要解决的问题更多。因需送院接受隔离治疗,部分患者在负压救护车到达后,表现出了强烈的抗拒情绪和举动。此时应急专线调派组需要及时协调患者、医院、社区、公安机关等各方力量,以尽快将患者送到指定定点收治医院,减少人员交叉感染的风险。
在应急专线调派组的“问题记录本”中,记录了自1月23日以来,组员在转送患者的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共30多个,涵盖车辆调派、家属照顾、情绪安抚等。
在“问题记录本”中记录了这样的情况:“一名80余岁的老人因核酸检测阳性需转送至指定的定点收治医院,但其因放心不下家人,无论医护人员如何劝说,都不愿意上车。应急专线调派组积极协调医院、社区、公安等各方力量,最终将该名老人顺利转送。”在该条问题的最后,用红色签字笔写上了“已解决”三个字。这三个字,既有长舒一气,也有心头一暖。
“我们就如同‘枢纽’一般,需要统筹协调各种资源,需要保证区域医疗力量的均衡和有效调派,保证高效完成任务,而这些光靠医院层面的沟通是很困难的”,罗子娟说道,“这就体现了我们‘指挥型’急救的优势”。
“百科全书式”的院前急救调度
“喂,您好。这里是广州120。”
“请问有发热吗?最近两周内是否去过湖北或武汉等地?”
“您这种情况请先联系区卫生健康局,电话是……”
院前急救调度作为市急救中心“双轨”24小时调度制度的另一条“轨道”,其工作内容和应急专线调派的工作却并非完全“平行”。“除要负责120急救专线的日常指挥调度和急救医疗保障,如:脑卒中、摔伤等急救需求,春运急救医疗保障外”,市急救中心指挥调度科科长戚永清说道,“我们还要做好与新冠肺炎诊疗、急救、转运等方面有关的指引工作”。
虽兼顾着院前急救调度和新冠肺炎指引等两方面的工作,但戚永清和她的院前急救调度团队却阵脚很稳。这首先得益于前期《关于新冠肺炎相关病例的急救与转运调度工作方案》的制定。“为了合理利用急救资源,保护医疗急救力量,前期我们对患者和救护车进行了分级分类管理”,戚永清参与了该方案的制定。
在此基础上,我们对120急救专线的来电进行分流。比如,对于仅符合流行病学史却没有症状的人员,是该告知疾控中心的流行病学调查人员前往现场进行检测诊断后并落实转送,还是指引其自行前往医疗机构进行检测后分类处置等,这些是我们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只有对来电进行准确分流,才能为真正需要急救的患者迅速派出救护车,为120网络医院出诊人员及时提供急救信息和防护指引。
而如何对来电进行准确分流,考验的是院前急救调度员对方案、指南、流程等的理解和掌握程度。“现实有时不按常理出牌,我们要做最充分的准备。”为此,市急救中心为调度人员编制了一本“百科全书”——《防控新冠肺炎疫情有关指挥调度工作指引》。这本“百科全书”里既有各级各部门的疫情防控工作方案,新冠肺炎相关病例的诊疗、防控及转运方案,密切接触者的集中隔离医学观察方案等,也有各级各部门颁发的各类文件、工作指引、防疫指南等,还有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各辖区派出所的办公电话等。通过地毯式加滚动式的培训,调度员能更好地将这本“百科全书”的内容从理论化作实践,不仅有助于切实回应求助者的各类求助,而且也极大地提高了调度员的工作效率。
在防控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如果没有理顺120调度机制,没有对急救电话进行分流,情况将无法想象”,曾参加过2003年抗击“非典”战役的戚永清回忆道:“在2003年的‘非典’时期,我和我的同事每人每天要接听1000个左右的电话,喝一小口水就得撑到下班。
在被称为“三快”(吃饭快、说话快、走路快)的指挥调度科,戚永清和她的同事们也变成了“拼命三郎”。在结束广州马拉松赛的急救医疗保障工作后不久,他们随即又投入到新冠肺炎急救防控工作中,同时还负责了春运期间的急救医疗保障工作。当被问及家人如何看待她的忙碌状态时,戚永清说:“家人也想我多能陪陪他们。但这是我的职责所在,我不能有丝毫松懈”。
在防控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市急救中心全体工作人员主动取消休假,用耐心和细心投身这场“看不见硝烟的战争”,用专业和负责支撑起一条“看不见的战线”,默默守护着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也守护着他们作为急救人的初心和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