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 > 全力做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防控工作 > 媒体报道

抗疫先锋 | ICU掌舵人邓西龙:她将14例危重患者从死亡线上拉回来

时间:2020-02-24 来源:广州日报
分享到:

  “我们是在跟病魔‘抢’病人”!

  危重症患者好转率达93%

  她是怎么做到的?

  

  导语

  六十年一甲子,又一个庚子年,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阻击战骤然在华夏大地打响。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向险而行,义无反顾地投入到战“疫”中,与病毒做着面对面的较量。

  他们中,有为救治危重病人和他们脸贴脸的ICU主任,也有回湖北休假在武汉就地投入战斗的疾控战士,还有不顾危险再次冲上抗疫一线的感染过SARS的抗非老将……他们勇往直前、誓克顽疾!他们,是我们的英雄;他们,是时代的英雄;他们的壮举,必将载入史册!向你们致敬,英雄!


  战“疫”第36天心语心愿:

  “希望疫情早点过去,大家早点摘掉口罩,自由呼吸。”

  ——邓西龙

  微信图片_20200224163533.jpg

ICU掌舵人邓西龙

   邓西龙,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的“掌舵人”。有着传染科、呼吸科、重症医学科三大学科背景的她,已在传染病防控一线待了27年,有着应对各类传染病的非常丰富的经验。每逢广东有重大传染病防治或者病人危重之际,那就是她出场的时候。

  而如果你以为这位叱咤传染病领域的女将是个“强悍”女性的话,那你就错了。个子小小,说话和声细语,柔弱淡定,是她给人的第一印象。了解多了,才发现她沉着冷静、条理异常清晰,这个集严谨与细腻于一身的女专家在这次广州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交出了一份完美答卷——危重症患者15例已好转14例,无一例死亡,其中连91岁的高龄老人都已好转,不日将出院。而总结自己的经验,她说,无他,唯心细也,细节决定成败。

  战绩

  把14例危重症患者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

  先来看一组数字。

  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是此次抗击新冠疫情的主阵地,广州90%的患者都在这儿。截至2020年2月23日,市八累计收治确诊病例297例,出院病例170例,其中重症40例,危重症15例,14例已好转,无一例死亡,危重症好转率约93%。

  这么高的好转率,她是如何做到的?

  准备

  医护团队参与ICU、隔离病房演练

  确保“零感染”

  新冠肺炎突如其来,要战胜这一新的敌人,必须做到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早在12月底,市八医院就通过监控全球重大传染病信息,对武汉的疫情重视起来。储备物资、准备病房、决定应对方案、进行人员培训……所有的工作都有条不紊地开展起来。

  作为一个在传染病防控一线待了20多年的重症医学科主任,邓西龙敏感地意识到,硬战要来了。她很快行动起来,通过各种渠道搜集和查阅学习了大量资料,了解了该病的临床表现、传播方式,并且每日关注疫情动态,然后与医院的护理部门、感控部门一起制定了隔离、防护流程,并且在ICU病房和隔离病房做了演练,医护团队全员参与,要求人人过关,力求一旦接触要确保医务人员“零感染”。而正是这些专业的培训和学习,让他们在接触危重症病人时,没有一人慌张,实现零感染。

微信图片_20200224163541.jpg

  广州日报全媒体图片记者 高鹤涛

  应对

  及时对症治疗,从容破解危重难题

  警报在1月17日拉响。当天,市八医院接收了广州第一个疑似病例,后经多次核酸检测确认并非感染者。这次虚晃一枪给了医院正规演练的机会。当天起,医院全员进入战备状态。

  三天后的1月20日,广州首例确诊病例来了。

  因为是首例,医院派出了王牌专家邓西龙迎战。邓西龙曾获得广东省抗击非典一等功、广州市抗击非典模范、全国埃博拉出血热疫情防控先进个人称号。面对陌生的病毒,有着多年的传染病防控经验的她没有恐惧和惊慌。

  “首例患者并没有我们想的那么棘手,病情比较轻。”根据经验,邓西龙决定给予对症治疗并注意补充营养。

  1月30日,首例新冠肺炎患者治愈出院,邓西龙松了一口气:“有了第一例的成功我心里有了底气。”

  但从1月26日开始,广州每天确诊病例开始出现两位数增长,仅1月26日一天就新增了25例,危重症病人也越来越多。

  15秒就被传染了、出去买个菜就被传染了、四次核酸检测阴性又出现阳性,自己没症状身边的人却被传染了……各种各样的消息和传闻,把这个病毒渲染得异乎寻常的恐怖,这些负面信息让人闻之色变,但真的是这样吗?

  为此,邓西龙查阅了大量资料,跟同行切磋,以及结合自己手头病人的情况,她对于该病的传播方式、治疗等都有了清晰的认知,并得出结论——新冠肺炎并没有那么可怕,武汉的危重症病人之所以那么多、病死率那么高,主要还是因为病人救治不及时,“一床难求,很多病人想住院住不上,住上院的很多又供氧不足,肺部缺氧,造成器官衰竭致死。但广东不同,我们可以对病人应收尽收,并且保证每个病人都能得到很好的治疗,所以没有什么可怕的。”

  邓西龙说,团队摸索出了很多经验,虽然没有特效药,但是只要对症治疗及时就可以取得很好的效果。

  关键

  靠“盯”发现危重症患者病情变化

  对于危重症患者的治疗,最重要的是什么?邓西龙说,无他,唯心细也。要仔细地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做出处理,这个处理甚至频繁到每十分钟、每半个小时就要调整治疗方案。

  “细节决定成败,危重症患者的生死往往就在一瞬间,某一个细节做的不好就可能前功尽弃,所以要尽量减少我们犯错的可能。”

  “我们对患者病情的变化完全是靠‘盯’发现的,这也是救治重症病人的关键。为了及早发现患者的病情变化,作为一个管理者,我每天都在思考人力的调配、配合,怎样把对危重症患者的监控做到最好,以便于医护人员及时发现患者病情的变化及时处理,比如,对于不需插管的重症患者,按照病情的严重程度分级,轻的给予氧疗,重的升级到高流量氧疗,再严重一点的用无创通气;一旦觉得病人靠无创通气支撑不下去有生命危险了,必须立即插管,一步一步地‘盯’紧患者。“

  “不是说只要把措施用上去就不管了,用上去后要时刻关注,病人呼吸有没有变化,血氧有没有变好,心率有没有慢下来等等,这些指标都要靠盯来发现的。其实,治疗新冠肺炎真的没有特效药,就是靠细致及时地处理,我们要做的就是帮助患者渡过难关,维持好生命体征,一旦她熬过这段时间,自己有了免疫力,就没问题了。”

  而为了盯紧这种种变化,邓西龙多次对人员进行了调整,考虑到穿着防护服在隔离病区里待三四个小时就很累,她把排班频次加密,由3班改成五六班,保证每个人都有充沛的精力在里面盯病人。

  而她自己为了观察病人的体征变化,胆大到让人吃惊,经常跟病人脸对脸,距离只有五六厘米,“因为体格检查、抢救等,不这么近基本做不了。比如我要看他的瞳孔怎么样,口腔里有没有分泌物有没有真菌感染,要听他的呼吸怎么样等,只有通过这些近距离的细致检查才能发现端倪。不能因为患者得的是传染病,就不去给他们做这些检查。”

  正是因为这些细致及时的处理,她管理的15例危重症患者14例好转,好转率约93%,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微信图片_20200224163545.jpg

  广州日报全媒体图片记者 高鹤涛

  经验

  非典、埃博拉

  都曾是她的“手下败将”

  天天面对危重症患者,很多人都替她捏了一把汗。然而,每次见到邓西龙,都发现她是那么从容,和声细语,底气十足。这种底气来自于她多年实战积累的经验。

  2003年非典有她。从头至尾,她在抗非第一线,由于表现突出,她荣获了广东省抗击非典一等功,广州市抗击非典模范。

  2014H7N9禽流感有她。第一例H7N9患者经她治疗康复出院,随后19例H7N9病例病毒转阴,为广东省H7N9患者的诊治书写了靓丽的一笔。

  2014年登革热有她。市八共接诊排查2万多名患者,其中重症登革热患者的诊治全部在ICU,在邓西龙的带领下,重症登革热患者零死亡。

  2014年埃博拉亦有她。她带领团队累计排查埃博拉出血热35例,位列全省第一,并制定了埃博拉防控的相关流程,培训了大批广东省传染病医护人员。

  2015年中东呼吸综合征还是她。被广东省卫健委指定为广东省MERS救治专家组成员,先后4次赶赴惠州参与MERS输入病例的救治,并协助当地医院完成首份临床检验标本的采集和送检,既成功救治了我国首例MERS病人,也为以后应对类似疫病积累了经验。

  ……

  事实上,市八医院的ICU就是她的心血,是她一手创建的。目前市八嘉禾院区ICU和隔离病区已经成为全省传染病防控和救治的示范单位,甚至还吸引了全国各地的医院来参观学习。

  她不仅自己成为顶级专家,还带出了一支精英团队——ICU团队人员全部通过中华医学会组织的重症医学医师的资质考核。

  而在这次应战中,抛开业务能力不说,ICU全体人员上阵,哪怕是面对最可怕的插管,那些80后、90后也毫不含糊。“刚开始我也有些担心,这帮年轻人没有经历过非典的洗礼,我担心他们害怕,但没想到,他们没有一个退缩,就像平时一样,该怎么工作就怎么工作,该冲进去就冲进去。”

  采访的整个过程中,邓西龙始终是和声细语的,她的淡定从容让记者觉得她似乎治疗的不是新冠肺炎,而只是一个普通的感冒。

  谢谢你。

  你的从容,让我们安心。

  你越从容,我们越放心。

附件: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