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关于市第十四届政协第二次会议第5019号提案答复的函
穗卫复案〔2023〕236号
常广财委员:
您在市第十四届政协第二次会议提出《关于进一步促进我市医务社会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提案》(第5019号)收悉。我委高度重视,会同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民政局认真研究办理,现将有关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一、基本情况
我市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关于社会工作的决策部署和省、市工作要求,持续深化“社工+”战略,积极探索本土化医务社会工作实践,组织省市属医院,积极发挥社会工作专业优势,广泛链接社会慈善资源,有效动员志愿服务力量,为患者及家属提供心理情绪疏导、家庭关系协调、社区资源链接、医患关系协调、离院照顾等服务,在解决患者就医困难、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一是先行先试,开设医务社工服务试点项目。我局在2013年12月,市民政局、市卫生健康委实施政府购买医务社工服务试点项目,每年投入购买服务经费60万,配备4名医务社工及督导,在市红十字会医院率先试点开展医务社会工作。在2017年1月第一阶段试点工作取得良好成效的基础上,继续扩大政府购买医务社工服务力度,经费投入增加到每年180万,配备12名医务社工及资深督导,为患者和家属提供在院期间的专业服务和出院后的社区转介服务,将医院服务延伸至离院患者的社区、家庭照顾层面;同时与有关街镇社工服务站建立转介关系,从个人、家庭、社会不同层面关注就医困难患者的心理压力、家庭关系、医患沟通、治疗费用、社区再融入及功能康复等问题。
二是稳步推进,扩大医务社工服务覆盖范围。深入实施“社工+”战略,进一步推进社会工作与医务工作融合发展,结合我市医务社会工作的实际,2020年,在原有试点工作的基础上,继续扩大医务社工服务覆盖范围,深化医务社工服务内容,选取了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广东省中医院芳村分院(广州市慈善医院)四间市属医院开展医务社工服务,由市民政局继续实施政府购买服务项目,每年投入180万,配备12名医务社工及资深督导,委托社工机构运营,为医院有需要的重症患者、患者家属、医护人员等群体提供慈善医疗救助服务及政策宣传、医务志愿者组织培育、重点群体个案跟进等系统、专业、有效的社会工作服务,进一步探索具有广州地区本土特色的医务社会工作模式。在加大财政支持的同时,指导省第二人民医院、市第一人民医院等省市属大型医院,开展“医务社工进医院”等项目,通过医院自筹资金购买服务等方式,进一步拓宽医务社工覆盖面。
三是多措并举,推动医务社工服务走深走实。推动医院成立医务社工管理专岗,完善医务社工管理机制。市第一人民医院将社会工作和志愿服务有机结合,统筹管理,社工机构向医院派驻专业社工,接受医院管理,人事归属关系不变,结合医院实际,为重点科室术前术后患者及其家属提供专业服务,缓解其治疗压力,营造院内良好就医环境。2021年-2022年,开展志愿者服务超过1200人次,服务时长超过3300小时,开展社工个案服务68例,并跟进347次。在老年病、肿瘤等科室开展健康操锻炼、舞动训练、情感支持等活动;在血液病区开展手工制作活动,并开展线上义卖筹集2万余元,邀请企业捐赠超10万元,为3名病友申请再生援基金,支持患者救治工作;链接市慈善会、碧心公益中心等资源,捐赠图书柜、桌椅和绘本等,在儿科、心脏大血管外科建立“童享悦读”图书角。社会工作得到广泛好评,两位社工获评公益时报和中国红十字会评选的“最美医务社工”称号。
四是总结经验,打造广州医务社工实务模式。经过多年摸索与实践,广州市首个政府购买医务社工项目组建立了具有广州本土特色的“医院-社区-家庭”连续性、一体化的医务社会工作服务体系,并通过制定服务标准、举办培训班、研讨会等形式,成功探索和总结出了“医社合作、全人关怀”的医务社会工作服务模式及一套医院社会工作实务流程,编撰了本土化与专业化的《广州市医务社会工作实务工作手册》,为推广广州医务社工实务模式与经验奠定了良好基础。2019年3月—4月,从“政策-理论-实务”出发,面向广州市医务社工、医务相关领域从业人员及其他社会工作者开展了为期5天,共8场不同主题的培训,参与对象达996人次,培训质量和效果受到参与者和社协的一致肯定。
五是强化研究,探索医务社工高质量发展路径。2021年10月,市民政局委托广州市社会工作协会开展进一步促进广州市医务社会工作服务高质量发展的专题调研活动,系统、全面了解我市医务社会工作服务的整体发展情况及存在问题,通过数理统计、文献研究、典型样本研究、对比分析、焦点座谈等多种方法收集整理资料,并从宏观政策、发展现状、地区经验等多层面、多角度对我市医务社会工作发展作出分析和研究,为制定医务社会工作有关政策提供一定的参考和依据。2022年8月报送医务社工课题《关于推动广州市医务社会工作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对策研究》至民政部参评。
二、存在问题
医务社工工作在我市乃至我国都是刚刚起步,是一个持续发展的事业,在政策保障、人才队伍建设及专业化、职业化等方面仍存在不确定性。我市在探索推进医务社工工作过程中,也遇到了委员所提的“执业定位模糊、缺乏标准规范、从业人员数量和能力不足”等问题,亟需解决。
三、下一步工作思路
您提出的“出台指导意见、建立协同平台、制定服务规范、加强人才培养、完善保障制度”等建议,以问题为导向,对我市推进医务社工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也是我市医务社工工作努力的方向。下一步,我市将继续深化“社工+”战略,充分发挥社会工作专业优势,全面推动医务社会工作发展。
一是全面梳理总结医务社工工作试点经验,加强关于推动广州市医务社会工作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对策研究,深入开展调研,广泛听取医疗机构管理者、医患关系处置工作人员、临床一线员工、患者及其家属的意见和建议,完善我市医务社工相关政策文件,进一步明确医务社工工作的发展方向、总体思路、基本原则、功能定位、人才队伍等方向和目标。加大财政支持力度,鼓励各医疗机构积极申报广州市社会工作服务项目目录,推动医务社工持续健康发展。
二是在全市范围内开展改善就医感受提升患者体验主题活动,加强医疗机构人文建设,争取到2025年底,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普遍建立医务社工和志愿者制度,三级甲等综合医院设立医务社工部门和岗位。丰富医务社工服务内涵,推动医务社工服务系统化、专业化、规范化。积极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志愿服务,提高志愿服务的参与面、覆盖面。
三是指导市红十字医院项目组,根据广州医务社会工作实际情况,整理过往九年的服务内容、开展服务的工作方法,总结具有可推广、可复制的医务社会工作实务模式,围绕适合开展烧伤患者的社会服务,编撰《医务社会工作烧伤领域实务指南》,形成规范的专业服务模式,服务流程和工作方法。并通过制定服务标准、举办培训班、研讨会等形式进行推广。适时将有关经验做法进一步推广至其他相关学科,指导相关行业协会和组织,出台医务社工服务规范和指南,规范医务社工服务行为。
四是指导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在提倡人文关怀的大背景下,制定完善医务社工人才培养计划和课程,培养跨学科融合性人才。增加医学、心理等知识,以充实医务社工的底色和基础;增加艺术和语言艺术知识,以赢取服务对象共鸣和信赖。同时建立与公益组织、社工机构之间的联动,丰富医务社工资源体系,不断提升医务社工行业影响力。
五是由行业主管部门牵头,多部门配合,积极争取上级支持,针对医务社工的专业科目教育发展现状,培育更多具有较强教学能力的医务社工的专业继续教育培训机构;加大医务社工的专业教育课程开发力度,强化医务社工人才队伍的年度学习任务和考核要求。进一步完善医务社工的职业考核、晋升、薪酬制度,通过继续教育、培训、进修、交流学习等方式,帮助医务社工提升服务能力,进而获取更好职称和待遇,增强岗位吸引力。
最后,衷心感谢您对广州市卫生事业的关心和支持,欢迎您继续对我们的工作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
广州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2023年9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