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信息 > 建议提案办理工作 > 市政协提案办理结果公开

广州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关于市十四届政协第一次会议第4082号提案答复的函

时间:2023-02-21 来源:本网
分享到:

  穗卫复案〔2023〕2号

曹志伟、王河、刘根生、邓兆萍、颜盛繁、李鹤虹、龚元、陈彦等委员:

  你们在市十四届政协第一次会议提出《关于疫情常态化下,解决医院挂号难、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建议》的提案(第20224082号)收悉。我委高度重视,会同市医保局等单位认真研究办理,并多次与第一提案人沟通,现将有关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委员们提到“新冠疫情常态化下,医疗资源更加紧张,就诊环境变得复杂,一切医疗行动的开展都需以防范新冠疫情为前提,看病流程变复杂,催生了老百姓‘挂号难’这个新问题”等情况部分存在。主要原因如下:一是合理就医秩序尚待完善。由于医疗资源分布不均,健康教育宣传力度不足等原因,群众对基层医疗机构不信任,“有病往大医院跑”的就医习惯尚未改变,基层服务能力也有待进一步提升,“基层首诊”就医秩序还未能得到有效落实。二是医疗机构间信息化发展不均衡。不同医院之间信息化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距,大型三甲医院医疗资源相对充足,信息化建设相对较好;各区医疗卫生信息化水平也不均衡,部分基层医疗机构起步较晚,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智慧医疗触角向基层延伸。

  一、工作开展情况

  为解决患者“挂号难、就医难、看病贵”等问题,形成科学就医秩序,2014年起,我市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基层医疗卫生工作及配套方案等系列文件,试点建设医疗联合体,探索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新方向。经过发展,广州医疗服务体系得到一定程度的完善,医疗服务的便捷性和可及性也稳步提升。

  (一)制定出台系列政策文件。我市先后印发实施加快分级诊疗制度建设、促进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相结合、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医疗联合体建设等系列文件,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总要求,以医疗联合体建设工作为抓手,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为切入点,不断完善服务网络,促进医疗资源下沉,从人才、技术、服务等方面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形成科学合理就医秩序,顶层设计更加完善。

  (二)推进医疗资源均衡布局。加快推进国家医学中心和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全面启动省市共建五大医学中心建设,创建8家研究型医院。大力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推动建立维护公益性、调动积极性、保障可持续性的公立医院运行新机制。优化全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积极引导中心城区优质医疗资源向城市发展新区、外围城区辐射延伸,大力推动一批市、区医疗卫生重点项目建设,加快补齐薄弱地区和薄弱领域医疗卫生发展短板。推动优质医疗资源在薄弱地区合理布局,构建层次分明,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三)推动建立分工协作机制。大力推动网格化医联体工作,建立医联体组织领导机制,完善管理制度,明确权利和义务。强化医疗机构管理,加强医疗质量控制,规范诊疗行为,实现同质化医疗服务;大型医院优质医疗资源有效下沉,机构之间双向转诊制度逐步完善。建立市、区、社区三级慢性病防控体系,不断提升医疗机构在慢性病防控、综合干预等方面的能力。通过建立考核指标体系,将基层就诊情况、双向转诊率、慢病规范管理情况、血压血糖有效控制率、药品供应保障相关指标纳入综合医改考核指标体系,充分发挥绩效考核的指挥棒作用。同时市医疗保险服务中心牵头的市医保年度综合考核也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医保费用支出情况作出具体考核要求。

  (四)大力提升基层服务能力。一是加强基层基础设施建设。各区以开展“优质服务基层行”和“社区医院”创建工作为抓手,对照服务能力标准加强基层硬件等设施建设,逐步配齐配强基本设备及主要设备,不断拓展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功能。截至2021年底,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58个,社区卫生服务站173个、镇卫生院32个,村卫生室936个, 15-30 分钟基层卫生服务圈基本建成,创建了9个“全国百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达到国家优质服务基层行推荐标准机构71个、社区医院29个,位居全省前列,基层服务能力日益提升。二是加强基层卫生人才培养。立足粤港澳大湾区,深化与英国、香港等地合作,建有6个中英合作全科服务培训示范基地、4个省级家庭医生“滚雪球”培训基地、49个“香港联合医务工作室”,发挥基地带动引领作用,大力推进穗伯全科医生培训、“金牌家庭医生”培训、“滚雪球”培训及基层医生全科能力提升工程三年培训计划,加强对家庭医生骨干师资队伍培养,促进基层卫生人才数量和质量双提升。三是强化政策保障。市医疗保险服务中心设置专项政策,支持基层服务开展;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面推行“公益一类财政供给,公益二类绩效管理”改革;统筹事业编制“专编专用”,支持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发展。

  (五)积极做好药品耗材采购。一是实施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协同推进包括驻穗部队、省部属医院等各级各类152家公立医院同步参与取消药品耗材加成。二是建立医疗服务价格动态调整机制。2017年以来,动态调整医疗服务价格5次,重点调升儿科、诊疗、手术、护理、中医等体现医务人员技术劳务价值的医疗服务项目,适当调降大型医用设备检查治疗和检验项目费用。三是持续开展药品耗材集中带量采购,严格落实国家集中采购政策要求,药品耗材价格大幅降低,切实减轻患者药品和耗材使用费用。

  (六)着力提升卫生信息化建设水平。一是打造了一站式移动医疗服务品牌“广州健康通”。截至目前,“广州健康通”已汇集170家医疗机构号源,注册用户数超过1500万人,为群众提供预约挂号、医疗缴费(部分医院可医保支付)、智能导诊、预检登记、排队候诊、健康档案查询、检验检查报告查询、妇幼健康、线上问诊、家庭医生签约等23项便民服务;市民通过广州健康通平台,可自主选择想挂号的医院、科室和医生,实现对已入驻广州健康通的医院诊疗号源的自主预约。二是建成广州市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平台共接入297家机构(包括29家省部属医院、全部市属医院和公卫机构、11个区的62家区属医院和185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平台共采集实名健康档案约5033万份,并实现了全市电子健康档案的共享,医生可在医生工作站一键调阅患者的电子健康档案信息,包括其在省部属医院、市属医院、基层医院的就诊记录,有效促进业务协同。三是扎实推进检验检查结果互认工作。目前,市检验检查结果互认平台接入机构数量达到265家,调阅后互认率达到97%。据测算,2021年,医疗机构间检验检查结果互认总次数为64万次,节省资金1.1亿元,切实减轻群众医疗费用负担,提高了居民就医获得感。此外,本市医疗定点医疗机构可以依托广州市社会保障卡、医保电子凭证等查询本市参保人既往病历,实现信息共享。

  二、下一步工作思路

  您所提出的“关于疫情常态化下,解决医院挂号难、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建议的提案”,我委高度重视,将结合国家和省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等工作,持续深化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大力推进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和高质量发展,协同医保部门共同推进医保支付方式改革、药品集中带量采购、医疗服务价格调整等各项改革措施。加快建设紧密型医联体,加强基层机构服务能力建设,探索适宜的医联体内部运行机制,更好助力分级诊疗目标实现。

  (一)毫不松懈抓好疫情防控工作。抓细抓实疫情防控,巩固来之不易的疫情防控成果。严格落实预检分诊制度,强化发热门诊和发热诊室管理,提高哨点监测能力。落实病区规范设置、清洁消毒工作,细化操作方案和指南。持续开展全院全员院感防控培训,确保院感防控措施落实。

  (二)持续开展改善医疗服务行动。一是持续推行预约诊疗,多渠道,多方式提供预约挂号服务,优化就医流程,方便患者就医,不断提升医疗卫生服务水平。二是为更好地为患者做好医疗服务,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等医疗机构已增设了夜诊、周末诊,取得较好效果,下一步,我委将在15家市属医院中大力推进,并根据工作实际,推广到区属和省部属医院。关于你提到“一次挂号、多次就诊”的问题,根据原卫生部医管司《医院工作制度与人员岗位职责》“同时就诊两个科室的患者,应当分别挂号;挂号诊疗当日一次有效,继续就诊应当重新挂号”规定,暂时难以实现,我委将指导各医疗机构优化流程,最大限度缩短检查等候时间,争取在当天完成诊疗全程,对确需复诊的患者,医院将通过诊间预约等方式方便群众。

  (三)提升基层机构医疗水平一是按照国家分级诊疗制度要求,落实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功能定位,重点突出大型三级医院引领作用,强化区属二级医院的中间核心作用。充分发挥省部属、市属医院在科研、教学和诊治等方面的优势,带动各级医疗机构建成医疗资源集约、高效利用、互联互通的专科联盟或专科疾病诊疗体系,对接各区医疗集团,承接医疗集团上转的重大疾病和疑难病例。建立二级以上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紧密协作关系,引导群众逐步改变就医习惯,首诊在基层,小病在基层,对诊断明确的高血压或糖尿病人,由基层医疗机构全科医生和签约的家庭医生开具长处方,减少群众频繁到医院排队取药的问题。二是进一步推动规培基地建设工作,强化培训过程管理,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培训质量。针对性地开展技能培训,严格专业人才准入资质,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不断提高临床救治能力。指导医疗卫生机构做好内部薪酬分配及激励,在绩效工资内部分配时向全科医生、儿科医生、产科医生等重点临床一线、关键岗位、业务骨干和作出突出贡献的人员倾斜。鼓励上级医院医生定期到基层查房、授课和会诊,基层医生定期到上级医院进修、参加病例讨论和各类讲座等。通过技术交流和互动学习,提高基层医务人员诊疗水平,满足群众在家门口享受专家服务的需求。

  (四)深化医院薪酬制度改革。完善激励机制,引导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提供更高效、更优质的医疗服务。一是我委积极与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财政局沟通,进一步完善激励相容、灵活高效、符合医疗行业特点的人事薪酬制度,合理确定公立医院绩效工资总量和薪酬总体水平,完善与绩效考核结果挂钩的绩效总量动态调整机制,健全绩效考核分配制度。注重发扬医务人员改革主力军作用,落实“两个允许”,制定实施《完善市属公立医院薪酬制度的指导意见》《广州市市属公立医院主要负责人目标年薪制实施办法(试行)》等政策文件,逐步建立以岗位职责和绩效为基础,以服务质量、服务数量和服务对象满意度为核心的医务人员考核和激励机制。二是进一步指导公立医疗机构规范完善单位内部绩效分配制度、工作人员绩效考核方案,出台科研创收分配办法,落实多劳多得、优绩优酬的奖励机制。允许各公立医院结合单位绩效考核办法、岗位设置和单位特点等因素,在核定的绩效工资总量内自主制定单位内部绩效工资分配方案。各单位在兼顾公平与倾斜上,体现医、护、技、药、管等岗位差异,统筹兼顾不同学科、不同资历、编内和编外、在职和离退休等各类人员之间的待遇水平,向关键和紧缺岗位、高风险和高强度岗位倾斜。由于医生自主加号,容易滋生“黄牛”抢号的风险,为了保障每名患者有足够的诊疗时间,我委不建议由医生直接加号。下一步我委将指导各医院推广周末门诊、夜诊和特诊等多样化方式,增加多学科专家(尤其是知名专家)出诊时间,满足群众高质量医疗需求。

  (五)加强医疗机构信息平台建设一是着力实现全民健康信息互联互通。进一步扩大市全民健康信息平台覆盖范围,继续推进与公安、残联、教育、民政等部门的深度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重点推进医疗医保业务协同和信息共享互用,进一步完善患者在所有医疗机构产生的诊疗数据及患者在公卫机构的健康数据,下一步实现在医生工作站一键调阅患者的本市所有电子健康档案信息。二是持续深化卫生健康信息惠民便民服务。强化“广州健康通”“分级诊疗系统平台”推广应用,积极推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接入“广州健康通”,医疗机构号源实时在“广州健康通”上展示等。三是继续推广检验检查结果互认平台应用,继续完善平台功能,扩大接入范围,提高医疗资源的利用率,进一步改善群众就医体验。由于信息化建设水平差异,目前我市平台尚无法集中显示各医疗机构大型检查预约情况。下一步我市将加大医疗机构信息化建设力度,争取尽快实现预约查阅功能。

  (六)持续加强医德医风建设。按照原国家卫生部《医院工作制度与人员岗位职责》要求,我市各医疗机构严格落实各项核心制度。各医疗机构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围绕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开展行风建设“九不准”和廉洁行医“十不准”等相关教育。贯彻落实进一步加强医德医风建设工作要求,结合大型医院巡查,用典型案例教育警示广大医务人员,提高遵章守纪自觉性,坚决摒弃“法不责众”的侥幸心理和麻木心态。要通过人文医学教育提升广大医务人员对患者的关怀意识,能急病人之所急,想病人之所想,设身处地为患者着想,关心、关爱患者。

  最后,衷心感谢你们对广州市卫生事业的关心和支持,欢迎你们继续对我们的工作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


  广州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2023年2月16日

  (联系人:医政医管处,电话:81082647)

附件: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