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信息 > 建议提案办理工作 > 市政协提案办理结果公开

广州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关于市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第1052号单位提案的答复函

时间:2022-10-09 来源:本网
分享到:

穗卫复案〔2022〕185号

民进广州市委员会:

  贵单位在市十四届政协一次会议提出的《关于建立“医药共管”分级诊疗模式  解决慢病群众急难愁盼的提案》(第1052号)收悉。我委高度重视,组织会办单位认真研究办理,经综合多部门意见,现将有关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一、患者扎堆就诊原因

  提案中提到“日常大量诊断明确、病情稳定的慢病患者趋高就医,造成大医院人满为患,急难重症患者一号难求,就近的社区医疗机却吃不饱”等问题确实部分存在。主要原因如下:

  (一)合理就医秩序尚待建立。由于优质医疗资源分布不均,健康教育宣传不足等原因,群众长期以来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不信任,“有病往大医院跑”的就医习惯尚未改变,“基层首诊,急慢分治”就医秩序还未能得到有效落实。

  (二)基层服务能力尚待提升。我市医疗资源集中于主城区各大型医院,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弱的问题未完全解决,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综合实力偏弱,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三)药品配备衔接尚待增强。此前,受药品采购和基本医疗保险门诊结算、公费医疗政策等影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慢性病药品配备方面,未能与三级医院完全一致,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药品目录未能与三级医院的药品目录完全衔接,不能完全满足患者个性用药要求。

  (四)信息平台建设尚待加强。医疗机构卫生健康信息化整体发展不平衡。不同医院之间信息化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距,大型三甲医院医疗资源相对充足,信息化建设相对较好;而基层医疗机构投入相对不足,信息尚未完全互通互享,制约了智慧医疗触角向基层延伸。

  二、工作开展情况

  为解决慢性病患者“就医难”问题,形成科学就医秩序,提高医疗资源配置效率,2014年7月,广州市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基层医疗卫生工作及配套方案等系列文件,提出开展基层首诊、双向转诊的工作。同年10月,在全市选定7个区推动医疗联合体试点,探索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新方向。经过发展,广州医疗服务体系得到一定程度的完善,医疗服务的便捷性和可及性也稳步提升。逐步建立完善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就医制度。

  (一)制定出台系列政策文件。我市先后印发实施加快分级诊疗制度建设、促进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相结合、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医疗联合体建设等系列文件,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总要求,以医疗联合体建设工作为抓手,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为切入点,不断完善服务网络,促进医疗资源下沉,从人才、技术、服务等方面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推进“一元钱看病”模式与城乡居民有效衔接的同时,制定差异化医保支付政策,在医保起付标准、支付比例等方面向基层医院倾斜,引导参保人在基层医院就医,支持基层医院提供慢性病诊疗服务,形成科学合理就医秩序。

  (二)推进医疗资源均衡布局。按照枢纽型网络型、国家重要中心城市功能定位,匹配社会经济和人口发展规模,完成《广州市医疗卫生设施布局规划(2011-2020年)》修编工作,推动中山一院、省中医院、南方医院、市妇儿中心、广医三院等大型三甲医院规划在南沙、增城、黄埔等薄弱地区建设分院,进一步优化结构,推动优质医疗资源在薄弱地区合理布局,构建层次分明,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积极推进各区创建慢性病综合防治示范区,天河区、黄埔区、番禺区成功创建国家慢病示范区。

  (三)推动建立分工协作机制。广州市以深化医改和满足群众健康需求为中心,大力推进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实施,重点以慢性病分级诊疗为突破口,构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与高水平医院之间有效衔接分工协作机制,提高慢性病专科疾病诊疗体系服务能力和水平。大力推动网格化医联体工作,建立医联体组织领导机制,完善管理制度,明确权利和义务。大型医院优质医疗资源有效下沉,机构之间双向转诊制度逐步完善。建立市、区、社区三级慢性病防控体系,广州市和部分区成立了癌症防治中心、心血管病防治中心、口腔卫生技术指导中心,不断提升医疗机构在慢性病防控、综合干预、信息管理、宣传教育和患者管理等方面的能力,充分发挥其作用。每五年开展广州市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全面评估广州市成人居民的主要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的水平。通过建立考核指标体系,将基层就诊情况、双向转诊率、慢病规范管理情况、药品供应保障相关指标纳入综合医改考核指标体系,充分发挥绩效考核的指挥棒作用。同时市医疗保险服务中心牵头的市医保年度综合考核也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医保费用支出情况作出具体考核要求。

  (四)大力提升基层服务能力。一是深化基层慢病管理。推动医防融合,全市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为抓手,以高血压、2型糖尿病等慢性病管理为重点,依托家庭医生团队为辖区慢性病患者提供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融合服务,开展患者随访、诊疗、健康教育和患者自我健康管理指导,持续优化常见多发慢性疾病的基层诊疗和健康管理流程。二是加强全科医生服务能力培训。实施穗·伯全科医师(家庭医生)医联体共进计划、家庭医生团队骨干师资培训(家庭医生“滚雪球”培训)、“金牌家庭医生”培训项目及基层医生全科服务能力提升工程三年培训计划等培训项目,注重培养提升全科医生基层常见多发慢性病诊疗和管理能力;动员全市基层医生参与国家基层高血压防治指南(2018年版)及国家基层糖尿病防治指南(2018年版)在线培训工作,借助线上培训不断提升基层慢性病健康管理服务能力。三是落实慢性病长处方政策。指导全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慢性病长处方,对病情稳定、符合条件的高血压、糖尿病等患者,可开具3个月药量的处方,引导参保人在基层医疗机构开展慢性病治疗,加强慢性病防控管理,极大方便慢性病群众就医取药。大力推进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以慢性病分级诊疗为突破口,提高慢性病专科疾病诊疗体系服务能力。

  (五)推动医疗机构优化用药目录和衔接。按照国家和省的部署,以深入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为抓手,以落实国家基本药物、国家组织集中采购中选药品和国家医保目录药品优先配备使用为原则,加强公立医疗机构药品使用监测,推动各级医疗机构按同一遴选用药原则及时优化调整基本用药目录,逐步形成以基本药物为主导的“1+X”用药模式(“1”为国家基本药物目录,“X”为非基本药物),促进医疗机构用药衔接和科学合理用药,指导规范医疗机构加强药学服务,进一步提升医疗机构药学服务水平。关于各级医疗机构基本用药品规数设定问题,目前省正组织对广东省医疗机构基本用药供应目录管理指南进行修订中。落实2021年《广东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进一步加强药品流通监管工作的通知》规定,对需要长期使用固定药物控制和治疗的慢性疾病用处方药的销售,凭第一次有效处方销售,可以在充分了解并记录患者用药情况下,可以在药房购买,并且处方医保用量可根据病情需要延长至4-12周,能够满足慢性患者的用药需求。

  (六)加强医疗机构短缺药品信息监测和报送。按照国家和省的部署,积极落实国家、省、市、区四级短缺药品监测网络和信息直报要求,根据临床短缺药品替代使用指南,组织做好短缺药品信息监测和审核直报工作。

  (七)提升卫生信息化建设水平。一是积极推动全民健康信息平台互联互通。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已实现全市共享。广州市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共接入297家机构(包括29家省部属医院、全部市属医院和公卫机构、11个区的62家区属医院和185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平台共采集实名健康档案约5033万份,实现机构间健康档案调阅和业务协同。积极推动卫生健康数据资源开放,制定《平台数据共享管理办法》,提升基层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管理能力和基层工作效率。目前广州市已经实现全市电子健康档案的共享,医生可在医生工作站一键调阅患者的电子健康档案信息,包括其在省部属医院、市属医院、基层医院的就诊记录;同时居民也可以通过广州健康门户、“广州健康通”移动端自助查询个人健康档案信息,支撑基层医院与省部属医院开展分级诊疗应用。二是逐步推广分级诊疗。目前已有10个区和35家医院接入,系统上线后在南沙区、从化区、番禺区均有使用,通过接口实现了与10个区的基层卫生信息系统和35家医院HIS对接;转诊预约流程已经在番禺区上线使用,实现了为家庭医生预留上级医院专家号源的功能。三是扎实推进检验检查结果互认工作。截至2022年7月,29家省部属医院、16家市属医院、57家区属医院、163家基层公立医疗机构已接入互认平台,接入机构数量总计为265家。2022年7月,检验检查互认平台的使用情况如下:当月报告调阅次数72319次,其中互认次数69763次,不互认次数2556次,互认率为96%。四是建立全市肿瘤登记报告信息系统,数据连续十年被《中国肿瘤登记年报》收录,近几年荣获国家癌症中心颁发的“肿瘤登记工作杰出贡献奖”。

  (八)加强全科医生队伍培养。一是持续做好全科医生规范化、转岗培训工作。2020年,委托中山大学、广州医科大学等高校为我市培养全科医生,持续扩大了全科医生招生规模。二是借鉴国际先进理念多渠道培养全科医生通过“送出去”的方式,先后组织13期共240人赴英国伯明翰大学学习全科医生首诊制度;采取“请进来”的做法,2019年,与英国伯明翰大学、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联合启动“广州·伯明翰全科医师(家庭医生)医联体共进计划培养项目,由中英双方师资对我市全科医师骨干进行职业技能再培训,番禺、海珠、越秀、天河、白云区还与香港联合医务集团合作开展“金牌家庭医生”培训项目,力求以优质服务水平吸引居民到基层接受健康管理服务。三是发挥“传帮带”作用。建有4个省级家庭医生团队服务培训基地,持续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滚雪球培训;推动城市大型三级医院与基层医疗机构建立协作关系,通过对口帮扶、技术协作等方式,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

  三、下一步工作思路

  贵单位所提出的“关于建立‘医药共管’分级诊疗模式  解决慢病群众急难愁盼的提案”,对我市推动分级诊疗建设有很强的指导意义。我委将结合国家和省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等工作,完善分级诊疗制度,统筹优化医疗卫生资源布局,形成科学有序的就医格局,不断提升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一)继续创新医联体建设模式。以慢性病管理为切入点,探索建立以医联体为基础的慢病专科联盟,重点落实不同等级医疗机构功能定位,推动医师纵向交流。依托医联体,在三级医院建立“社区慢病教育培训基地”,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供指导和支持,让慢病患者能够得到三级医院同质化诊疗服务。创新医联体内部人才资源流动机制,如上级医院医生定期到基层查房、授课和会诊,基层医生定期到上级医院进修、参加病例讨论和各类讲座等。通过技术交流和互动学习,提高基层医务人员诊疗水平,满足群众在家门口享受专家服务的需求。

  (二)强化健全相关考核激励机制。一是进一步完善考核指标体系,充分发挥绩效考核的指挥棒作用,将服务的质量和数量、群众满意度、居民健康水平的改善以及基层服务能力的提升作为评价考核重点指标。二是制定培训补贴政策,积极配合人社、编办等部门完善人事薪酬制度改革,优化人才培养培训政策,不断增加基层的吸引力。指导医疗机构完善薪酬激励、职称评审机制,支持鼓励上级医院专科医师定期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进行联合出诊、巡诊,指导基层提升慢性病诊疗和管理能力。三是加大基层医务人员培养力度,落实广州市关于改革完善全科医生培养与使用激励机制实施方案,建立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全科医生培养与使用激励机制。

  (三)持续推动医疗机构用药目录优化和衔接。进一步深入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落实国家基本药物、国家组织集中采购中选药品和国家医保目录药品优先配备使用原则,加强公立医疗机构药品使用监测,持续推动各级医疗机构及时优化调整基本用药目录,促进医疗机构用药衔接。结合紧密型医疗集团建设,推动医疗集团内实行药品统一目录、统一采购、统一配送。推进将医疗机构与定点药店的部分外配处方药品纳入社会医疗保险统筹基金支付范围,推进建立定点药店的外配处方药品配送机制,进一步提高慢性病用药的可及性。

  (四)加强基层医疗机构技术支撑。按照国家分级诊疗制度要求,落实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功能定位,重点突出大型三级医院引领作用,强化区属二级医院的中间核心作用。一是充分发挥省部属、市属医院在科研、教学和诊治等方面的优势,带动各级医疗机构建成医疗资源集约、高效利用、互联互通的专科联盟或专科疾病诊疗体系。二是建立二级以上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紧密协作关系,引导群众逐步改变就医习惯,首诊在基层,小病在基层。三是对诊断明确的高血压或糖尿病人,由基层医疗机构全科医生和签约的家庭医生开具长处方,减少群众频繁到医院排队取药的问题。

  (五)加强医疗机构信息平台建设。一是着力实现全民健康信息互联互通。进一步完善居民健康平台信息平台,扩大平台覆盖范围,继续推进与公安、残联、教育、民政等部门的深度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重点推进医疗医保业务协同和信息共享互用。二是持续不断完善广州市分级诊疗系统平台功能,扩大接入范围,完善双向转诊功能包括医保费用结算等问题,提高医疗资源的利用率,为分级诊疗提供信息化保障的同时,进一步改善群众就医体验。三是稳步推进全市检验检查结果互认工作。全市统筹,分区推进,逐步扩大互认范围,积极稳妥地推进互认工作。

  最后,衷心感谢贵单位对广州市卫生事业的关心和支持,欢迎继续对我们的工作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


  广州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2022年9月29日

附件: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