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关于广州市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第4060号提案答复的函
穗卫复案〔2022〕145号
刘景萍委员:
您在广州市政协第十四届一次会议上所提《关于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需加强的建议的提案》收悉。提案指出目前存在的学校、家庭和社会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视不够、心理疏导教育力量薄弱、心理健康教育存在误区等问题,提出配齐配强用好心理教师队伍、学校和心理医疗(咨询)机构合作开展教育、聘用专业的心理咨询人才、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平时教学相结合、重点关注留守儿童和单亲家庭孩子、加大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督查等建议,提案内容切合实际,意义深远。我委高度重视,认真研究,并综合市教育局、市民政局、团市委和市妇联的会办意见,现答复如下:
一、目前我市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工作进展
我市历来高度重视中小学生精神心理健康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通过多部门协调,致力于形成学校、家庭、社区、医疗卫生机构等多系统联动的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服务模式,落实儿童青少年心理行为问题和精神障碍的预防干预措施,营造有利于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目前我市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正逐步向前推进。
(一)实施健康广州行动,搭建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体系。我市按照《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等文件精神,出台了《健康广州行动(2020-2030年)》(穗健推委〔2020〕1号),对我市中小学心理健康促进行动目标作出了明确要求,并且对各项工作任务进行了分工,市教育局、市卫生健康委、市民政局、团市委等部门合作,共同开展中小学生心理健康促进和教育工作。我市陆续出台《广州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行动计划(2021-2023)》《广州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规范指引》等文件,从机制建设、能力培养、内容设置和宣传推广等方面落实了推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措施。
(二)建立领导机制全面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提升。2021年4月,市教育局牵头,市委宣传部、政法委、网信办,市公安局、卫生健康委等12个部门建立了广州市中小学生心理危机防控工作联席会议制度,负责领导全市中小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工作。市卫生健康委于2015年依托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挂牌广州市精神卫生中心,负责全市精神卫生和心理健康服务技术指导工作,市民政局则牵头成立广州市未成年人保护工作领导小组,确保未成年人保障落到实处。市民政局还印发了《广州市未成年人保护督导办法》,确保未成年人保障尤其是心理健康维护保障工作落到实处。
(三)搭建完善社会心理健康教育和服务网络。市教育局依托广州大学建设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培训)中心,与市委宣传部共同支持建设市未成年人心理咨询与援助中心,推动11个区设立区未成年人心理咨询与援助中心,目前已初步形成纵向建立贯通市、区、校的三级心理咨询与援助体系。另外,我市在社会层面逐步建立了市-区-镇街-村居四级的社会心理服务站点,推动家庭、学校和社会联动的心理健康服务发展,促进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提升。市妇联在全市建成30间“舒心驿站”,建设省、市、区、街四级“舒心驿站”心理咨询室站点,发挥心理健康专业人员的引导和支持作用,帮助有需要的女性市民解决心理困扰,促进和谐生活。团市委联合市卫健委,推动成立市、区两级青少年心理健康志愿服务队,组建市级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总队为助力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提升。
(四)健全中小学校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我市落实教育部、省教育厅相关部署,将专职心理教师配备列入2021年广州市十件民生实事予以推进,截至2021年10月底,全市550所1000人以上的中学、1200人以上的小学已100%配备专职心理教师。各学校推进落实每两周一节的心理课程,建设标准化心理辅导室。2020、2021年组织心理教师督导培训600余人次,组织14.7万余名专任教师开展全员心理知识线上培训2021年部署全市教师全员参加心理健康C证培训,加强了师资培训和配备。举办了3届全市中小学心理教师技能大赛,搭建教师专业发展平台。自2020年,市卫生健康委和市教育局联合举办了多期学校心理危机干预骨干培训,指导11个区教育局建立危机干预专业团队,目前已取得一定成效。
(五)充实医疗资源提高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服务可及性。截至2021年底,全市精神卫生医疗机构116家,其中开设精神科住院床位的有30家,精神科编制床位超过国家精神科床位中等配置水平。近年市卫生健康委通过引进、培养、变更、加注等方式,大力培养精神卫生专业人员,目前我市每10万人口中精神专业执业(助理)医师数量为6.62名。市精神卫生中心与广州市未成年人保护委员会办公室、未成年人心理援助中心合作,参与未成年人心理工作技术指导工作,为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发展提供专业支持。
(六)加强学校学生心理健康评估工作。市教育局积极做好在校学生心理问题防范工作,一是开展重点节点防控工作,在每年春秋季开学、考试、假期等重点节点部署学生心理危机防控工作;二是加强心理健康评估,2020年2次评估中小学生320万多人次,2021年春、秋季评估学生327.02万人次,2022年春季开学评估164.42万人次,动态评估学生心理健康,对重点学生进行关爱辅导和转介治疗。市精神卫生中心在全市抽样开展了大规模的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并进一步和各区联合建立示范性学校心理健康综合服务点,提升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市民政局成立了广州市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专家委员会,已介入处置困境儿童个案80例,切实维护困境未成年人合法权益。
(七)营造家庭社会关注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良好氛围。市教育局不断加强中小学生家长教育,充分发挥26个家庭教育基地、15个家庭教育名师工作室的作用,2020、2021年组织亲子活动、家庭教育讲座、教育研讨等活动近300场,在“广州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开设“家教讲堂”,举办“羊城家校学堂”等专家讲座,面向全市师生和家长播出。团市委指导市少年宫开设了面向儿童和家庭的家庭治疗服务,帮助困难家庭解决家庭氛围、家长与孩子的沟通相处问题。市妇联将心理健康服务融入社会治理体系和平安家庭建设,举办以“家和万事兴,创建平安家庭”为主题的社区论坛,律师、心理咨询师、社工师等专家参与,结合庭审案例,对如何处理家事纠纷、疏导青少年心理问题、建设平安和谐家庭等展开讨论,提升青少年的法治意识和心理抗挫能力。市妇联还举办新时代文明实践之“家长学校”系列直播,2021年全年共举办直播16场,观看人次达420多万,其中“开学第一课”直播吸引观众近263万。
(八)做好科普宣传,强化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意识。我市卫生健康、教育、妇联、残联、团市委等部门根据学生心理健康特点和需求,组织多种形式的心理健康知识宣传普及活动,增强“每个人都是自己心理健康的第一责任人”“心理健康不能讳疾忌医”的健康意识,降低公众对精神、心理疾病的耻感和歧视,培养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市卫生健康委每年以“世界精神卫生日”等重大卫生纪念日为契机,积极开展精神卫生科普宣教,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普及精神心理健康知识。市教育局坚持每学期开设“开学心理第一课”,组织全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月等心理主题宣传活动,2021、2022年累计推送心理调适等指引100余篇,发布心理微课240余节,编写下发《中小学心理健康科普读本》3万册。团市委组织举办未成年人保护大讲堂,组织“青春健康”“成长课堂”等青少年心理健康活动,截至2022年5月累计开展青春健康成长课堂各类主题服务492场,服务人次约66.5万。
(九)开通心理热线为儿童青少年提供心理援助。我市依托020-81899120/12320-5广州市心理援助热线、12355青少年热线、020-86335333市未成年人心理咨询与援助中心、市妇联38613861妇女儿童服务热线等为儿童青少年、家长、教师等社会群体提供了便捷的心理咨询渠道。市卫生健康委主办的广州市心理援助热线(020-81899120)自2007年建成以来已经接听救助电话近25万例,接听量连续多年位居全国第二。同时,市卫生健康委还推动“12320卫生热线”“12355青少年热线”“020-86335333市未成年人心理咨询与援助中心”与广州市心理援助热线的互联互通,目前已实现转接,为包括儿童青少年学生、家长及教师在内的社会群体提供及时有效的心理咨询服务。市、区未成年人心理咨询与援助中心持续做好青少年心理援助工作,其中2021年接受网络咨询1320例、电话咨询1650例。市未保中心设立12345热线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专家座席,负责全市未成年人保护的政策解答、需求接报、资源链接和个案处置等工作,至今已接听并解答各类咨询1526人次,接报并跟进困境儿童个案195个,摸查困境儿童30765人次。市妇联设立了38613861-1妇女儿童心理服务热线,为中小学生提供释疑解惑、理顺情绪、化解矛盾的服务。团市委组织的12355广州青少年服务台热线咨询,分级分类为市民提供心理健康咨询服务,截至2022年5月累计开展青少年心理个案热线咨询服务7878人次。
(十)不断提升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服务水平。市教育局推进实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争创计划,目前已创建全国特色学校2所、省特色学校25所、市特色学校82所。市妇联近年来组织“心童行”心理体验系列活动走进乡村及学校,将关怀与温暖送给留守儿童。团市委依托“青年地带”,深入社区、村居,针对重点青少年个案开展心理支持、线上咨询和电话回访等服务,累计服务青少年近3000人次;开展“晴天树洞”“秘密信箱”等线上栏目,畅通线上线下渠道及时掌握重点青少年群体的心理状态,为重点青少年群体提供心理支持,累计服务1000余人次。市卫生健康委坚持推动青少年儿童心理健康方面科学研究工作,2019年推动市级医药重大项目《广州市学龄期儿童青少年心理与行为障碍的患病率及其危险因素研究》立项,在2019-2021年对全市学龄期儿童青少年开展精神心理疾病流行病学调查,及时掌握了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动态,使全市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和危机干预工作开展得到理论支持。
二、下一步继续加强和推进的工作
根据您提出的建议,结合我市现有的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服务基础及相关工作经验,接下来拟重点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积极部署落实《推进实施健康广州行动2022年工作计划》工作内容。一是落实中小学生心理健康促进行动各项重点任务,包括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小学落实每两周一节心理课,探索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标准化培训教材编写工作等。二是落实中小学健康促进行动重点举措,包括做好中小学生健康检测,提升学生健康体检工作质量等。三是加强健康教育,开展中小学生健康素养水平检测,推进市级健康学校创建。四是结合校园微改造工程,做好卫生室(保健室)、医务室、心理咨询室等场地卫生安全升级改造,改善学校卫生基础设施条件。
(二)继续充实精神心理卫生医疗资源。我市将在原有资源配置基础上继续提升全市中小学生心理评估和治疗能力,引进和培养精神心理学科相关专业人才,为全市儿童青少年及其家庭提供更多专业的心理卫生服务。鼓励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设立精神(心理)门诊,推进基层卫生医疗机构开设精神(心理)科,大幅度提升心理服务可及性。指导各区推动区属公立精神卫生医疗机构建设,满足辖区精神(心理)障碍患者门诊及住院需求。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精神卫生服务工作,探索支持、引导、培育社会资本建设精神(心理)卫生医疗机构的政策措施。加强专业人员培训和对基层心理卫生医疗机构的宣传,全面落实各区大型、专科精神卫生医疗机构承担临床技术支撑职能,落实分片包干,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与大型专科精神卫生医疗机构建立双向转诊机制。
(三)落实学校资源部署,提升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按规定配齐专职心理专兼职教师,加强培训督导,不断提升心理专兼职教师的专业能力。加强全体教师心理健康知识培训,扩大心理健康知识培训覆盖人群,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全体教职工培训必修内容,进一步提升全体教师做好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意识和能力。市、区两级选取优秀心理教研员、教师,组建心理名师工作室,以点带面促进心理教师专业能力提升。落实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采取包括团体辅导、心理训练、问题辨析、情境设计、角色扮演、游戏辅导、心理情景剧、专题讲座等多种形式,使学生学会学习和生活,正确认识自我,提高自主自助和自我教育能力,增强调控情绪、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推进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加强学校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组织开展校外实践活动,强健学生体魄,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抗挫折能力。发挥共青团、少先队、学生会、学生心理委员、学生心理社团作用,积极开展朋辈教育,强化朋辈支持。
(四)建立校-医联合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干预体系。目前,市卫生健康委和市教育局正准备推动完善学生心理危机预防预警、校-医干预联动体系,完善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工作方案。继续加强多部门联动机制建立,建强市、区两级未成年人心理咨询与援助中心,推进学校与市中小学卫生健康促进中心、各级未成年人心理咨询与援助中心、专业医疗机构建立分类转介机制,为学生家长提供专业意见。同时加强学校校医、心理教师、班主任、辅导员等现有人员心理健康知识的培训,提供心理教师精神卫生机构进修项目,提高学校教师心理问题识别能力,完善现有学生心理档案的建立、定期开展学生心理健康评估和重点干预工作。
(五)切实树立家长、教师关于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科学观念,呵护心理健康。我市将根据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需求特点,进一步加强教育、卫生、民政、团委、妇联等部门的沟通协作,在危机信息获取、转介治疗、家长培训等方面进行合作,共同呵护学生心理健康。学校通过家委会、家长会、网站、微信公众号等多种途径,向家长推送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和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家长预防、识别子女心理危机能力。家校及时互通信息,准确掌握学生思想、学习和生活状况,对出现心理问题的及时干预和辅导。
(六)继续做好心理援助服务。市卫生健康委将持续加强对市心理援助热线的资金投入和人才队伍建设,推进广州市心理援助热线的发展,逐步探索网络-热线融合心理援助平台搭建工作。市妇联将联合家长学校等媒介,进一步扩大“舒心驿站”心理服务功能,在38613861妇女儿童服务热线中设立心理健康预约咨询服务,全年长期为家长学校链接心理咨询师和心理服务资源,配合家长学校为中小学生及其家长提供心理健康服务。完善“舒心驿站”站点分布,不断增加站点数量,使更加贴近和便利中小学生以及家长,充分发挥其在构建儿童青少年心理教育服务体系的积极中作用。
最后,感谢您对我市中小学生心理健康促进和教育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我委将会同相关部门继续努力,不断加强我市中小学生心理健康促进和教育工作,保障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广州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联系人:郑云,罗中捷,陈亚楠,联系电话:81075416,81268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