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信息 > 建议提案办理工作 > 市政协提案办理结果公开

广州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关于广州市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第5023号提案答复的函

时间:2021-06-16 来源:本网
分享到:

方颂等委员:

  你们在广州市政协第十三届五次会议上所提的《关于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托起明天的太阳的提案》收悉,提案内容意义深远,我委高度重视,认真研究并综合市教育局和市残联的会办意见,现答复如下:

  我市历来高度重视青少年精神心理健康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通过多部门协调,致力于形成学校、家庭、社区、医疗等多系统联动的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模式,落实儿童青少年心理行为问题和精神障碍的预防干预措施,营造有利于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目前我市儿童青少年精神心理健康工作正逐渐向前推进。

  一、目前我市儿童青少年精神心理卫生工作进展

  (一)实施健康广州行动,搭建学校、家庭、医疗机构、社区共同关注的青少年心理健康平台。按照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中宣部、教育部等12个部委《关于印发健康中国行动——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行动方案(2019—2022年)的通知》(卫疾控发〔2019〕63号)以及《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文件精神,我市出台了《健康广州行动(2020-2030年)》(穗健推委〔2020〕1号),明确了我市中小学健康促进行动目标要求:“到2022年和2030年,全市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达标优良率分别达到50%及以上和60%及以上;全市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力争每年降低0.5个百分点以上和新发近视率明显下降;符合要求的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开课率达到100%;中小学生每天校内体育活动时间不少于1小时;学校眼保健操普及率达到100%;寄宿制中小学校或600名学生以上的非寄宿制中小学校配备专职卫生专业技术人员、600名学生以下的非寄宿制中小学校配备专兼职保健教师或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的比例分别达到70%及以上和90%及以上;配备专兼职心理健康工作人员的中小学校比例分别达到80%以上和90%以上;将学生体质健康情况纳入学校绩效考核,与学校负责人奖惩挂钩,将高中体育科目纳入高中学业水平考试。鼓励中小学校布置体育家庭作业,市学生每天校内校外体育活动时间总和达到2小时;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每天睡眠时间分别不少于10、9、8个小时;中小学生非学习目的使用电子屏幕产品单次不宜超过15分钟,每天累计不宜超过1小时;学校鼓励引导学生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良好及以上水平。”

  我市目前正在积极部署落实《健康广州行动(2020-2030年)》相关工作。一是通过教育部门主导,加强部门间沟通,整合体育和卫生等各类团体和高校、医疗机构资源,形成体教结合和卫教结合工作机制,在师资培训、教学研讨、场地共享、经费投入等方面形成合力,助力学校体育卫生工作发展,确保学生身心健康。二是加大投入,推进实施学校体育卫生设施改造,新、改、扩建的学校必须严格按照《国家中小学校体育卫生建设基本试行标准》要求进行建设,尤其是体育场、教室采光照明、课座椅配备、饮用水设备、食堂和厕所等应符合国家有关标准。各级卫生监督部门每年对学校、托幼机构和校外培训机构教室(教学场所)以“双随机”方式进行抽检、记录并进行公布。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联合有关部门每年对校外培训机构教室采光照明、课座椅配置、电子屏幕产品等达标情况开展专项调查,坚决治理规范校外培训机构。三是完善义务教育政策,严格执行课程计划,加强作业和考试管理,切实减轻学生因升学压力传导的过重课业负担。推进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工作和中小学生校内课后服务,避免校内减负、校外增负,切实减轻学生负担,推动学校将更多的课后托管时间用于安排学生体育锻炼活动。四是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整体发展规划,因地制宜开展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教育周、心理文化节等校园文化活动。按照标准配置专兼职学校卫生人员、心理健康工作人员,加大对学校卫生人员、心理健康工作人员专业能力培训,鼓励各区配备专、兼职体育与健康、健康教育教研人员,定期组织健康教育教研活动,每年举办一次市级健康教育案例展示活动。

  (二)制定实施意见,健全儿童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目前,市卫生健康委、市委政法委、市教育局等21部门正在联合印发《广州市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意见》,将搭建以市-区-镇街-学校四级社会心理服务体系为主干,社会心理健康组织或机构积极参与的广州市儿童青少年社会心理服务平台,为儿童青少年打造良好的教育环境,促进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提升,明确提出目标要求:“各级各类学校要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融入适合学生特点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建立以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为核心,以班主任和兼职教师为骨干,全体教职员工共同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到2021年底,全市中小学校学生规模1000人以上的中学、1200人以上的小学100%配备专职心理教师;其他中小学校在现有中小学校总编制内,逐步配齐专职心理教师;全市中小学校标准化心理辅导室建成率达50%”、“到2022年底,全市中小学校标准化心理辅导室建成率达80%,市属高等院校普遍设立心理咨询中心(室)”、“到2023年底,全市中小学校标准化心理辅导室建成率达100%”、“培养学生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身心可持续发展,积极创建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同时市教育局也正在拟制《广州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行动计划(2021-2023)》,共16项具体措施,重在解决心理专职教师配备不齐、心理辅导室建设不规范等7个方面问题,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新体系,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健全完善心理教育督导和绩效考核机制。市教育局已建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专项督导制度,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每年春、秋季开学检查内容,加强日常检查督导。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纳入2020年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专项督导,对11个区的心理教师配备、心理辅导室建设、心理课程落实等工作开展检查,及时反馈问题并督促整改,提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同时把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成效作为学校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的重要参考。

  树立科学的学校教育评价观。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明确规定“坚决纠正片面追求升学率倾向”、“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市教育局已转发至各学校,要求各级各类学校严格落实文件精神,致力于完善立德树人体制机制,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注重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关注儿童青少年学生心理情感诉求。

  (三)充实医疗资源,提高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可及行。截至2020年底,全市精神卫生医疗机构88家均面向儿童青少年开展精神(心理)诊疗服务。超过30%的儿童专科医院、妇幼保健院、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开设了精神(心理)门诊,其中开设精神科住院床位的有25家,精神科编制床位超过国家精神科床位中等配置水平;我市二级以上综合医院79家,其中42家(53%)设有精神(心理)门诊。2020年市卫生健康委印发了《关于贯彻广东省进一步加强精神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方案的意见》,提出有计划地推进精神卫生医疗服务均衡发展,加强精神卫生资源有效配置,加强对精神卫生医疗机构的政策支持和投入。大力推进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建设“国家精神区域医疗中心”,打造与精神卫生区域医疗联合体和区域医疗中心功能相适应的精神专科医疗平台。同时,我市重视精神心理卫生人才培养。2016年广州医科大学精神卫生学院设立精神卫生专业培养精神卫生专业人才,首届学生即将毕业投入到精神心理健康行业。由于我市基层精神专科医师相对不足,近年,市卫生健康委通过引进、培养、变更、加注等方式,大力培养精神卫生专业人员,2016年-2020年,自行培养增加精神科医师/助理医师177名,填补了一部分基层精神专科医师缺口。目前我市每10万人口中精神科执业(助理)医师数量为6.09名,超过国家要求的配置标准。我市还注重心理教师培训与技术指导工作。2020年市教育局组织心理教师督导培训500余人次,组织14.7万余名专任教师开展全员心理知识线上培训,普及班主任心理健康C证培训。组织3届全市中小学心理教师技能大赛,搭建教师专业发展平台。2020年,市精神卫生中心与市教育局联动,对全市教育系统90多名心理危机骨干教师开展心理危机干预技术专项培训,提高学校心理危机预警、处置能力。市精神卫生中心儿童青少年心理专家面向全市各级学校开展针对学生、家长及教师各类心理问题的早期识别、干预知识的宣教科普和专业培训,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扩大培训覆盖面,还与广州市未成年人保护委员会办公室、未成年人心理援助中心合作,参与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技术指导工作,为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发展提供医学专业支持。

  (四)建立转介机制,加强学校学生心理问题防范及筛查。一是加强学校学生心理危机预警能力建设。目前,市教育局与市委宣传部、政法委、市卫生健康委等共12个部门建立了《广州市中小学生心理危机防控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穗教发〔2021〕23号),市、区教育局和各学校均成立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市教育局依托广州大学建设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培训)中心,与市委宣传部共同支持建设市未成年人心理咨询与援助中心,在市教研院成立心理中心教研组,在市中小学卫生健康促进中心设立心理健康研究专职岗位,推动各区设立区未成年人心理咨询与援助中心,纵向建立贯通市、区、校的三级心理咨询与援助体系,横向建立社区辅导站、市中心、医疗机构的联动体系,广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和心理危机预防、预警、干预工作。二是做好学生心理测评和心理问题筛查工作。市教育局每年春、秋季开学专题部署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干预工作,通过测评量表、调查问卷、全员家访等形式进行全覆盖心理筛查,逐一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落实重点学生“一人一策”,跟踪辅导。2020年共排查中小学生320万余人次,2021年春季开学排查学生154.58万人,针对学生心理危机事件个案进行科学分析,对排查出需重点跟踪辅导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或提出转介治疗意见。三是做好心理问题学生转介治疗工作。目前市教育局与市卫生健康委正在研究推进心理问题防范和筛查转介机制建设。去年市卫生健康委已将全市精神(心理)门诊名单推送给市教育局,今年将把第二批精神(心理)门诊名单推送给市教育局。市精神卫生中心与白云区、越秀区教育局签署协议,在12所学校推进转介试点工作包括学生心理课和家长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持续培训与督导学校心理教师,提升教师对学生心理问题的识别能力,并开通心理问题高危学生的转诊绿色通道,及时对高危心理问题学生进行诊断治疗。市卫生健康委还与教育部门联动,在学校开展儿童自闭症、多动症、抑郁症等疾病早筛查和早干预研究工作,实现儿童青少年精神、心理问题早期发现、早期诊疗、早期康复。

  (五)开展一体化建设,营造家庭社会关注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良好氛围。2020年,中共广州市委平安广州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的《关于在全市开展社会心理服务一体化建设的实施意见》(穗平安组办发〔2020〕4号),进一步推动了我市完善社会心理服务的机制、平台、队伍建设,全面提升我市社会心理服务水平和心理疏导能力和公众社会心理健康水平。一是在市、区两级精神卫生中心基础上建立心理健康服务指导机制,同时依托城乡社区综治中心等综合服务管理机构及设施建立心理咨询(辅导)或社会工作服务点,构建覆盖到80%街镇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开展心理健康问题的早期识别和干预研究。二是打造社区心理健康综合服务点。利用现有街镇、村居社会心理服务站点场所和人员扩宽其服务内容,将社会心理服务纳入基本工作,由现有社区精神卫生服务人员作为技术指导,为社区居民提供快捷、公益的基础性心理健康服务;推送市属高校、中小学、执业技术学校等教育场所利用现有心理咨询中心建立心理健康综合服务点,为师生提供心理健康服务;各级社会心理服务工作站统一品牌为“粤心安”,打造成广州心理健康服务的核心品牌。三是完善市、区教育心理咨询中心和校园心理咨询室(中心)建设。市属高等院校、中等职业学校、技工院校、中小学校普遍设立校园心理咨询室(中心),按要求配备专兼职教师或专业社工,科学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广泛开展在校学生心理健康专业评估和康复辅导。四是加强对校园心理教师、辅导员的培训,提高对常见精神障碍、心理问题的甄别和识别能力,对疑似患有精神障碍的对象及时提出就医建议及心理疏导,严防校园出现因心理及精神问题导致肇事肇祸、自我伤害行为。

  市教育局高度重视家校协同育人工作,已发文要求全部学校内家长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市教育局在“广州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开设“家教讲堂”,2020年录播家庭教育微课20讲;各学校通过线上线下家长会、家访等形式,以及微信公众号、QQ群等途径,以生命教育、亲子关系沟通、学生自控力锻炼、时间管理等为重点内容,与家长及时沟通学生心理状况,宣传科学的家庭教育理念和方法,引导和帮助家长有效与孩子沟通,减少亲子冲突,做好家校协同育人。

  我市积极推进以同伴支持服务创新社区精神卫生服务模式的项目研究。同伴支持是指有相同(精神/心理)痛苦经历的人相互支持,作为同等价值的人、在互惠的基础上、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作为支持的工具以帮助其他同伴达到更理想生活状态的一项服务。市精神卫生中心于2019年启动了广州精神障碍同伴支持项目研究,目前本项目已经有7名精神障碍康复者通过项目培训成为同伴支持员,在社区机构为50多名患者提供了半年以上电话访视、家庭探访、组织团建活动等支持性服务,通过本项目研究,将为社区、家庭心理援助工作提供积极的参考模式。

  (六)做好科普宣传,强化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意识。我市卫生健康委、教育局、妇联、残联、团市委等各部门均根据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特点和需求,组织多种形式的心理健康知识宣传普及活动,增强“每个人都是自己心理健康的第一责任人”、“心理健康不能讳疾忌医”的健康意识,降低公众对精神、心理疾病的耻感和歧视,培养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

  市卫生健康委每年以重大卫生纪念日(世界睡眠日、世界卫生日、世界精神卫生日等)为契机,积极开展精神卫生科普宣教,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结合的方式组织形式多样的精神(心理)健康知识普及活动,包括微信公众号、机构官网、宣传栏、宣传小册子、心理测评、科普讲座、科普视频、媒体采访、网络直播等。每年的科普宣传活动都会延伸至社区、学校、工厂、机关、农村等。2019年,市精神卫生中心组织拍摄录制多部精神卫生科普视频,包括《健康睡眠行动》、《共同努力,预防自杀》、《抑郁症的常见问题》、《疫情下如何做好儿童的心理防护》等。2020年,市精神卫生中心针对儿童青少年心理特点,开展一系列线上直播科普讲座课程,包括《疫情下如何做好儿童的心理防护》、《他跟小伙伴之间的事,多动症孩子可能没有告诉你……》、《孩子做作业拖拉爱发脾气怎么办?》以及《青少年抑郁的早期识别与干预》。2020年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市卫生健康委在广州市电视台、广州教育等多个媒体平台开展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活动,帮助儿童青少年积极应对疫情期间情绪障碍。

  市教育局每年在春、秋季开学部署开展“开学心理第一课”活动,各中小学推进落实每两周一节心理课程。2020年录制开学心理健康教育系列微课14期,市未成年人心理咨询与援助中心、市心理教研组、市中小学卫生健康促进中心等推送心理微课85讲、专家文章420篇,面向广大学生、家长、教师群体讲授亲子沟通、师生沟通、家校沟通知识与技巧。市中小学卫生健康促进中心编写下发《中小学心理健康科普读本》3万册。同时联合市文明办、团市委等单位开展“5.25心理健康主题日”“10.10世界精神卫生日”等主题宣传教育活动,举办专家主题讲座向全市家长直播,提高家长心理健康知识水平。目前我市已部署心理健康教育进学校工作任务,将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知识知晓率调查列入今年工作任务,确保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核心知识知晓率达80%及以上。

  (七)开通心理热线,为儿童青少年提供心理援助。我市依托020-81899120/12320-5广州市心理援助热线、12355青少年热线、020-86335333市未成年人心理咨询与援助中心、市妇联38613861妇女儿童服务热线、“舒心驿站”为儿童青少年、家长、教师等社会群体提供心理咨询渠道。

  广州市心理援助热线(020-81899120)于2007年建成,并于2009年开始提供每天24小时无间断的公益心理热线援助服务。近年来,广州市心理援助热线的来电量一直居全国第二,截至2020年12月31日,累计受理心理咨询近20万例。市卫生健康委推动“12320卫生热线”、“12355青少年热线”、“020-86335333市未成年人心理咨询与援助中心”与广州市心理援助热线的互联互通,目前已实现转接,为包括儿童青少年学生、家长及教师在内的社会群体提供及时有效的心理咨询服务。

  市妇联设立的38613861妇女儿童服务热线,为有心理服务需求的儿童青少年、中小学生提供释疑解惑、理顺情绪、化解矛盾的服务,同时发动心理专家、大学生志愿者参与热线接听工作,还与心理咨询机构联合,设立专业、免费心理咨询服务。市妇联还推动全市建成13个区级以上“舒心驿站”心理咨询室,16个街镇“舒心驿站”,依托全市29个“舒心驿站”,组织心理咨询室及志愿者队伍常态化开展心理咨询服务。协助法院、检察院开展面向权益被侵害妇女儿童的心理辅导,同时,做好对性侵女童案件求助者的危机干预心理服务以及个案心理辅导。2020年,全市13个区级以上“舒心驿站”共受理咨询服务1042宗次。去年疫情期间,市妇联还发挥妇联维权与信息服务站、38613861妇女维权热线、“舒心驿站”等线上线下服务功能,推出在线心理课程、心理微课堂和家庭关系、亲子关系调适等心理咨询服务,引导家长和孩子理性看待和战胜疫情防控过程中遇到的心理难题。

  (八)开展科研项目,助力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研究。2015年,以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宁玉萍教授牵头的“广州市综合医院抑郁焦虑障碍患者早期筛查和全程干预模式研究”项目,获得广州市医药卫生科技重大项目立项,并组成研究团队,建立了综合医院抑郁焦虑障碍患者的早期筛查和个体化的全程干预模式,为我市开展抑郁症早期筛查和干预奠定基础。2018年,周亮教授负责牵头的“广州市学龄期儿童青少年心理与行为障碍的患病率及其危险因素研究”,获得广州市卫生和计划生育科技项目(西医类-重大项目)立项,拟完成广州地区学龄期儿童青少年包括抑郁症在内的常见心理与行为障碍的流行病学调查,描述包括抑郁症在内的常见心理与行为问题的患病率,探讨儿童青少年心理与行为障碍的发生规律,在此基础上,提供儿童青少年心理与行为障碍的预防和干预策略。2019年,市卫生健康委推动一项市级医药重大项目:《广州市学龄期儿童青少年心理与行为障碍的患病率及其危险因素研究》,对全市学龄期儿童青少年开展精神心理疾病流行病学调查,及时掌握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动态,有针对性地开展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和危机干预工作。各项科学研究工作为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提供了更多的医学基础保障。

  二、下一步继续加强和推进的工作

  根据你们提出的建议,结合我市现有的儿童青少年精神心理健康服务工作,接下来拟重点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积极部署推进《健康广州行动(2020-2030年)》。我市制定印发了《推进实施健康广州行动2021年工作计划》。一是落实心理健康促进行动各项重点任务。包括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小学落实每两周1节心理课,探索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标准化培训教材编写工作。继续加强全市心理健康服务工作,政法、卫生健康、教育、妇联等单位齐抓共管,共同开展儿童青少年相关工作。定期开展居民心理健康素养等心理健康重点指标调查,掌握全市心理健康问题的流行规律和影响因素,分析社会心理健康服务需求,2021年底计划完成3个区的居民心理健康主要指标基线调查。开展心理健康问题的早期识别和干预研究,宣传中医‘治未病’理念,在天河区、增城区启动中医‘治未病’事宜技术推广试点工作,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相关法律和政策等软科学研究。二是落实中小学健康促进行动重点举措。包括:做好中小学生健康检测,提升学生健康体检工作质量。加强健康教育,开展中小学生健康素养水平检测,推进市级健康学校创建。加强学校卫生健康工作队伍建设,开展校医、健康教师、心理健康教师业务培训。推进体能进课堂,实施上肢力量提升、有氧耐力提升计划,推行家庭体育作业,开展体能全员运动会试点工作。推进新中考体育考试、高中体育与健康学业水平考试政策和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结合校园微改造工程,做好卫生室(保健室)、医务室、心理咨询室等场地卫生安全升级改造,加强学校体育场馆统筹建设,改善学校体育卫生基础设施条件。

  (二)继续充实精神心理卫生医疗资源。我市将在原有资源配置基础上继续提升全市儿童青少年心理评估和治疗能力,引进和培养儿童青少年精神心理学科相关专业人才,为全市儿童青少年及其家庭提供更多专业的心理卫生服务。一是继续推进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设立精神(心理)门诊,特别是基层卫生医疗机构。我市精神卫生资源总体基本满足需要,但是资源配置不均衡,特别是基层精神卫生资源仍不足,限制了儿童青少年精神心理服务可及性。下一步我市重点推进基层卫生医疗机构开设精神(心理)科,大幅度提升心理健康诊疗服务可及行。二是指导各区推动区属公立精神卫生医疗机构建设,满足辖区精神(心理)障碍患者门诊及住院需求。至2022年,黄埔区萝岗红十字会医院(新龙镇中心卫生院)按转制后定级和类别配置标准充实精神科医生、护士配置,南沙区第三人民医院、番禺区第三人民医院按二级精神病专科医院配置标准充实精神科医生、护士配置,通过机构建设扩大编制床位方式解决床位超编现状。三是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精神卫生医疗服务工作。探索支持、引导、培育社会资本建设精神(心理)卫生医疗机构的政策措施,在做好对民营精神卫生医疗机构监管的同时,鼓励和支持民营精神卫生医疗机构参与社会心理服务,发挥社会资本在精神(心理)卫生工作中的作用。四是加强专业人员培训和对基层医疗机构精神(心理)门诊的宣传,满足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需求。鼓励设中医科的医疗机构针对神志病开展诊疗和治未病活动,试点开展中医适宜技术进社区,利用中医药相关技术做好基层精神(心理)疾病防治康复服务。全面落实各区大型、专科精神卫生医疗机构承担临床技术支撑职能,落实分片包干,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与大型、专科精神卫生医疗机构建立双向转诊机制,建立健全精神科医生与社区精防医生的点对点技术支持关系。

  (三)落实学校资源部署,提升心理健康教育能力。一是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按规定配齐专职心理专兼职教师,加强培训督导,不断提升心理专兼职教师的专业能力。加强全体教师心理健康知识培训,扩大心理健康知识培训覆盖人群,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全体教职工(包括班主任、科任老师、校医等)培训必修内容,进一步提升全体教师做好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意识和能力。市、区两级选取优秀心理教研员、教师,组建心理名师工作室,以点带面促进心理教师专业能力提升。二是落实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继续落实中小学每两周一节的心理课程,采取包括团体辅导、心理训练、问题辨析、情境设计、角色扮演、游戏辅导、心理情景剧、专题讲座等多种形式,使学生学会学习和生活,正确认识自我,提高自主自助和自我教育能力,增强调控情绪、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三是推进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加强学校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组织开展校外实践活动,强健学生体魄,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抗挫折能力。发挥共青团、少先队、学生会、学生心理委员、学生心理社团作用,积极开展朋辈教育,强化朋辈支持。

  (四)开通学校-医疗机构儿童青少年心理专科就诊绿色通道。目前,市卫生健康委和市教育局正在推动建设医疗机构与学校联合儿童青少年精神心理诊疗服务开通绿色通道。加强市教育局与市卫健委、学校与医疗机构的沟通联动,发挥市、区两级未成年人心理咨询与援助中心、市中小学卫生健康促进中心、专业医疗机构作用,积极开展诊疗转介工作,完善学生心理危机预防、预警、干预体系,完善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工作方案,每学期开展全员心理状况排查,健全学生心理档案,加强对重点学生群体的跟踪并及时干预。同时加强学校校医、心理教师、班主任、辅导员等现有人员心理健康知识的培训,医疗机构向学校提供心理教师精神卫生机构进修项目,提高学校教师心理问题识别能力,完善现有学生心理档案的建立、定期开展筛查和重点干预工作。市卫健委向市教育局推送有精神(心理)门诊的医疗机构名单,方便学校老师、家长及儿童青少年获取专业的心理健康诊疗服务。市卫健委组织开展心理健康宣教进学校活动,向教师、家长、学生宣传心理健康知识,继续在试点学校开展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筛查建档与转介试点工作。

  (五)切实树立家长、教师关于儿童青少年成长及心理健康的科学观念,呵护心理健康。根据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需求特点,进一步加强与属地公安、卫生、民政、团委、妇联等部门的沟通协作,在危机信息获取、转介治疗、家长培训等方面争取支持,共同呵护学生心理健康。探索推动社会心理服务课堂进学校、进社区工作,充分开展公众心理健康宣传,提升公众心理健康素养,发布1-2个有影响力的心理健康宣传片,开展全市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知识知晓率调查,进行年度监测,提升居民心理健康知识知晓率。进一步密切家校协作,通过家委会、家长会、网站、微信公众号等多种途径,普遍开展线上家长学校培训、线上家长会,向家长推送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和心理健康知识,不断积累线上家校沟通的经验做法,切实树立家长、教师关于儿童青少年成长及心理健康的科学观念。进一步拓展家校沟通途径,提高家校沟通效果,对重点学生给予重点关注,有需要时做到随时家校联系,互通信息,提升对学生的关注呵护。积极贯彻落实《家庭教育法》,统筹建设家庭教育信息化共享服务平台,开设公益性网上家长学校和网络课程,开通服务热线,提供线上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继续推进广州市心理援助热线的发展,逐步探索网络-热线融合心理援助平台搭建工作。积极申请加大对广州市心理援助热线建设的资源投入,提升人员队伍稳定性,同时与省心理援助热线相关管理部门沟通,探索将全省热线号码统一互联、资源统一调配的可行性,充分利用现有各地市心理热线资源提升服务可及性。进一步扩大“舒心驿站” 心理服务功能,在38613861妇女儿童服务热线中设立心理健康预约咨询服务,完善“舒心驿站”站点分布,不断增加站点数量,更加贴近和便利中小学生以及家长,充分发挥其在构建儿童青少年心理教育服务体系的积极中作用,呵护儿童青少年健康成长,托起明天的太阳。

  最后,感谢您和其他代表对我市儿童青少年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我市相关部门将继续努力,不断推进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工作更上新台阶。

  广州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2021年6月

(联系人:郑云 陈亚楠,联系电话:81075416)

附件: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