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关于广州市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第1046号提案答复的函
民进广州市委员会:
关于民进广州市委员会在广州市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上所提的《关于开展抑郁症防治工作 推进广州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提案》收悉,提案内容意义深远,市卫生健康委高度重视,认真研究并综合市教育局、市民政局、市残联等单位意见,提出如下办理意见:
民进广州市委员会的提案很好地分析了我市抑郁症防治和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工作现状,指出我市抑郁症防治和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工作亟待开展推进,对我市进一步推动抑郁症防治及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工作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各部门积极推动,正在逐步推开抑郁症防治、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工作。
一、提案的建议工作进展情况:
(一)构建广州市社会心理服务体系。为贯彻落实《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关于探索开展抑郁症、老年痴呆防治特色服务工作的通知》(国卫办疾控函〔2020〕726号)等文件精神,我市先后出台了《健康广州行动(2020-2030年)》(穗健推委〔2020〕1号)、《广州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关于印发贯彻落实广东省进一步加强精神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方案的意见的通知》、《广州市特殊人群社会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方案》(穗政法综〔2019〕54号)以及《中共广州市委平安广州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关于在全市开展社会心理服务一体化建设的实施意见>的通知》(穗平安组办发〔2020〕4号)等文件,在市委政法委牵头下搭建了基层社会心理服务平台开展社会心理服务一体化建设。建立了精神卫生医疗机构、社区康复机构及社会组织、家庭相互衔接的精神障碍社区康复体系,推进社区精神康复综合服务中心、职业康复机构、街(镇)康园工疗站等机构建设;建立和完善心理危机干预和心理援助服务体系,形成健康教育、心理热线、心理评估、心理咨询、心理治疗、专科治疗衔接合作服务模式。鼓励个人正确认识抑郁和焦虑症状,掌握基本的情绪管理、压力管理等自我心理调适方法;各类临床医务人员主动掌握心理健康知识和技能,提升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对常见精神心理疾病如抑郁症、焦虑症的诊断率,加强综合医院精神科的联络会诊能力。
(二)开展心理健康服务试点工作。2020年,我市在越秀区开展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越秀区卫生健康局等10部门出台了《关于印发越秀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行动方案(2019-2021年)的通知》,按照国家要求的重点任务开展了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2020年越秀区完成区级心理健康科技体验馆建设、建立区级心理危机干预团队并开展培训、建立1个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站、1个社区心理咨询门诊、1个街级心理服务站点、15家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示范点,开展了18场线上心理健康知识直播、19场线下心理健康知识宣讲、9期心理减压工作坊活动、7场次团体心理减压培训辅导、7场次隔离酒店入境隔离人员一对一的心理咨询服务,发放心理健康折页2万余份。越秀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已初具规模。2021年,我市增选了天河、番禺、白云、黄埔、增城共计六个区继续开展社会心理服务试点工作,市财政分别给6个试点区划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项目试点经费,部分区已制定了区级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行动方案,白云区已建立区级社会心理服务中心、“白云心理”线上心理援助服务平台、组建白云区医学会心理精神医学分会,其余各区均有序开展试点工作。全市正积极探索建设广州社会心理服务体系。
(三)加强心理健康知识宣教,减少病耻感。市精神卫生中心承担着全市的心理健康宣传教育工作,每年以重大卫生纪念日(世界精神卫生日、世界睡眠日等)为契机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组织多种形式的健康宣传活动。例如:2020年3月,市精神卫生中心开展了2020年世界睡眠日健康宣教活动,在YY平台进行了网络直播,观看人数超过3.9万人。2020年10月10的 “世界精神卫生日”,市精神卫生中心及各区均开展了相关宣传活动,印发了22000份精神卫生宣传品,开展在线有奖问答,约8000人参与答题,提升了公众对精神卫生日的关注。市精神卫生中心还运营了以介绍我市公共精神卫生工作开展情况的“GZDCMH”微信公众号和用于开展精神障碍同伴支持关注、理解和支持的微信公众号。截至2020年底市精神卫生中心主管的“广州心理健康”微信公众号有5000余个关注,同时,广州市精卫中心研究项目的“精神障碍同伴支持”微信公众号也具有一定的关注量。此外,市精神卫生中心还制作了系列精神卫生科普视频,通过多样化的健康宣教形式,提高公众对常见精神障碍和心理行为问题的认识,如在2020年录制了《抑郁症的常见问题》、《青少年抑郁的早期识别与干预》等,宣传抑郁症防治相关知识。 2020年,我市城市、农村普通人群心理健康知识知晓率分别达到86.00%、87.68%,已达到省“十三五”规划70%、50%的目标要求。早在2017年,我市即在中国区域层面开展了精神疾病的抗病耻感行动,减少包括抑郁症患者在内的精神障碍患者病耻感。
(四)开展心理健康援助。我市历来重视抑郁症筛查和干预工作, 2007年启动了“市心理援助热线”(020-81899120)运营工作。市心理援助热线提供24小时免费心理援助服务,长期为包括抑郁症在内的求助者提供便捷、有效的心理援助。截至2020年12月31日,咨询总数近20万例 , 2020年度日均来电92例、接线量居全国第二。我市所辖11个区中,6个区在2020年开设了心理援助热线,提供24小时热线服务,为包括抑郁症患者在内的广大市民提供心理健康咨询服务。市精卫中心是全市精神卫生和心理健康工作业务管理机构,承担全市业务指导工作。在新冠肺炎疫情流行期间,市精神卫生中心组织指导全市隔离酒店对集中医学观察对象全面开展包括抑郁筛查项目在内的心理筛查及干预工作。市精神卫生中心安排精神病学、临床心理学业务骨干24小时轮班,做好随时开展心理疾病会诊的准备。2020年共为抑郁症等重点人群进行心理疾病医学会诊100余人次。
(五)加强精神卫生资源有效配置,提升抑郁症防治服务能力。2017年,市委市政府印发的《广州市加强精神卫生体系建设行动计划(2016-2018年)》明确要求:市属、区属二级以上综合医院设立精神科(心理科),主要职能以治疗抑郁、焦虑、心理行为问题等常见精神障碍为主;逐步开展对抑郁症、焦虑症等常见精神障碍防治和心理行为问题干预,公众对抑郁症等常见精神障碍的认识和主动就医意识普遍提高。截至2020年底,全市精神卫生医疗机构88家均开展精神(心理)诊疗服务,其中开设精神科住院床位的有25家,精神科编制床位超过国家精神科床位中等配置水平;我市二级以上综合医院79家,其中42家(53%)设有精神(心理)门诊。2021年,经市政府同意,广州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印发的《关于贯彻落实广东省进一步加强精神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方案的意见的通知》进一步明确要求:将继续推进二级以上综合性医院设立精神科(心理)门诊;积极普及抑郁症等常见精神障碍防治知识,试点开展防治抑郁症特殊项目,提高抑郁症早期诊断和规范治疗能力。有计划地推进精神卫生医疗服务均衡发展,加强精神卫生资源有效配置,加强对精神卫生医疗机构的政策支持和投入。大力推进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建设“国家精神区域医疗中心”,打造与精神卫生区域医疗联合体和区域医疗中心功能相适应的精神专科医疗平台。同时,我市重视精神心理卫生人才培养。2016年广州医科大学精神卫生学院设立精神卫生专业培养精神卫生专业人才,首届学生即将毕业投入到精神心理健康行业。由于我市基层精神专科医师相对不足,近年,市卫生健康委通过引进、培养、变更、加注等方式,大力培养精神卫生专业人员,2016年-2020年,自行培养增加精神科(助理)医师177名,填补了一部分基层精神专科医师缺口。目前我市每10万人口中精神科执业(助理)医师数量超过6名。
(六)建立转介机制,加强学校学生心理问题防范及筛查。目前,市教育局与市委宣传部、政法委、市卫生健康委等共12个部门已建立《广州市中小学生心理危机防控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穗教发〔2021〕23号),市、区教育局和各学校均成立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市教育局依托广州大学建设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培训)中心,与市委宣传部共同支持建设市未成年人心理咨询与援助中心,在市教研院成立心理中心教研组,在市中小学卫生健康促进中心设立心理健康研究专职岗位,推动各区设立区未成年人心理咨询与援助中心,纵向建立贯通市、区、校的三级心理咨询与援助体系,横向建立社区辅导站、市中心、医疗机构的联动体系,广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和心理危机预防、预警、干预工作。市教育局每年春、秋季开学专题部署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干预工作,通过测评量表、调查问卷、全员家访等形式进行全覆盖心理筛查,逐一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落实重点学生“一人一策”,跟踪辅导。2020年共排查中小学生320万余人次,2021年春季开学排查学生154.58万人,针对学生心理危机事件个案进行科学分析,对排查出需重点跟踪辅导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或提出转介治疗意见。目前市教育局与市卫生健康委正在研究推进心理问题防范和筛查转介机制建设。去年市卫生健康委已将全市精神(心理)门诊名单推送给市教育局,今年将把第二批名单推送给市教育局。市精神卫生中心与白云区、越秀区教育局签署协议,为12所试点学校建设校园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服务内容包括教授学生心理课和家长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持续培训与督导学校心理教师,提升教师对学生心理问题的识别能力,并开通心理问题高危学生的转诊绿色通道,及时对高危心理问题学生进行诊断治疗。市卫生健康委还与教育部门联动,在学校积极开展自闭症、多动症、抑郁症等筛查和干预工作,实现儿童青少年精神、心理问题早发现、早诊疗、早康复。
(七)开展科研项目,助力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研究。2015年,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宁玉萍教授牵头的“广州市综合医院抑郁焦虑障碍患者早期筛查和全程干预模式研究”项目,获得广州市医药卫生科技重大项目立项,并组成研究团队,建立了综合医院抑郁焦虑障碍患者的早期筛查和个体化的全程干预模式,为我市开展抑郁症早期筛查和干预奠定了基础。2017年,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周亮教授负责牵头的“抑郁症和双相障碍临床队列研究”项目,获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精准医学项目立项,通过抑郁症和双相障碍临床队列的建立,支撑建立抑郁症和双相障碍的专病临床队列,收集临床资料和生物样本,构建长期追踪患者的计算机数据化随访系统,有利于抑郁症和双相障碍的疾病病因学、治疗学、康复学研究,目前该项目正处于实施阶段。2018年,周亮教授负责牵头的“广州市学龄期儿童青少年心理与行为障碍的患病率及其危险因素研究”,获得广州市卫生和计划生育科技项目(西医类-重大项目)立项,拟完成广州地区学龄期儿童青少年包括抑郁症在内的常见心理与行为障碍的流行病学调查,描述包括抑郁症在内的常见心理与行为问题的患病率,探讨儿童青少年心理与行为障碍的发生规律,在此基础上,提供儿童青少年心理与行为障碍的预防和干预策略,目前该项目已进入实施收尾阶段。各项科学研究工作为抑郁症防治等各项心理健康服务提供了更多的医学基础研究和科学探索。
(八)健全社区康复体系,完善社会心理服务网络。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精神障碍患者的社区康复工作,出台了一系列加快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的相关文件,如《转发市残联等部门关于加强康园工疗机构建设工作方案的通知》(穗府办〔2006〕12号),《广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市残联关于推进残疾人康园工疗建设意见的通知》 (穗府办函〔2007〕135 号),市残联、市民政局、市财政局印发了《广州市社区精神康复综合服务中心建设方案》(穗残联〔2013〕201号),市残联、市卫计委、市民政局、市财政局印发了《关于印发广州市社区精神康复综合服务中心管理办法的通知》(穗残联规字〔2018〕4号),市民政、市财政局、市卫健委、市对口支援办、市残联印发了《关于在脱贫攻坚中做好贫困重度残疾人照护工作的通知》(穗民〔2019〕291号),市民政、市财政局、市卫健委、市残联印发了《关于在脱贫攻坚中进一步做好贫困重度残疾人照护工作的通知》(穗民〔2020〕134号),健康广州推进委员会印发了《关于印发健康广州行动(2020-2030年)的通知》,我市精神障碍患者的社区康复服务工作得到加强。
“十一五”期间,我市成立了为精神病康复者提供农疗服务的广州市康宁农场,提供工疗服务的广州市残疾人就业培训服务中心,成立了集教育与康复于一体,为孤独症儿童提供学前教育和义务教育的广州市康纳学校。各区残联分别设立社区精神康复综合服务中心,截至2020年底,我市所辖11个区的街道(镇),实现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100%覆盖,全市建立了13家社区精神康复综合服务中心,186家康园工疗站,设有康宁果场、春晖庇护工场等康复机构,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为社区居住的精神障碍患者提供康复服务。同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院为居家患者提供服药训练、复发先兆识别训练、躯体管理训练、生活技能训练等社区康复服务。2020年,市精神卫生中心与天河、荔湾两个区社区精神康复综合服务中心联合开展的社区参与式同伴支持服务项目,也取得了一些成果,有效提高了精神障碍康复者对社会活动参与度,特别是作为兼职人员直接参与社会工作活动的康复者社会适应力明显提高。采用聘请精神障碍康复者参与兼职工作的方式,为辖区内其他精神障碍患者提供家庭探访、社交技能训练、药物使用训练等社会工作服务,目前已为50余名患者提供系统随访和定期团队活动,取得初步成效。
二、下一步工作计划
(一)构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探索形成广州经验。进一步加强多部门沟通联动,认真贯彻实施《关于印发贯彻广东省进一步加强精神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方案的意见的通知》,多部门合力搭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推动我市《广州市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意见》尽快出台。按照国家、省要求进一步做好居民心理健康主要指标调查,建立广州市公众心理健康基线数据库,建立健全社会心理健康服务网络。继续推进市、区两级中小学生心理危机防控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实体运作,出台《广州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行动计划(2021-2023)》,夯实学校专职心理教师配备、心理课程落实、标准化心理辅导室建设等工作基础,整合社会资源,设立市区两级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中心,完善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中心。继续推动全市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开设精神(心理)门诊,推动妇幼保健院开设妇女儿童心理门诊、中医院开展神志病科及治未病科,不断提升医疗机构心理健康服务能力。继续加强全市抑郁症诊疗工作,开展常见心理行为问题如抑郁症的早期识别和干预。依托城乡社区综治中心等综合服务管理机构及设施建立心理咨询(辅导)室或社会工作室(站),配备专兼职心理健康辅导人员或社会工作者,搭建基层心理健康服务平台。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安排符合心理健康服务要求的场所,为有需求的居民提供健康教育、心理咨询等服务。探索适合广州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模式。
(二)实施以预防为主的健康策略,加强心理健康知识宣传普及。采用多种宣传手段,利用影视、媒体等多种渠道,广泛开展抑郁症科普知识宣传。医疗卫生机构加大抑郁症防治科普宣教力度,普遍提升公众对抑郁症的认识,减少偏见与歧视,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同发展的方式组织形式多样的精神(心理)健康知识普及活动,包括微信公众号、机构官网、宣传栏、宣传小册子、心理测评、科普讲座、科普视频、媒体采访、网络直播等。充分发挥抑郁症防治专家队伍作用,深入学校、企业、社区、机关等,开展抑郁症相关公益讲座。在公共场所设立或播放抑郁症公益宣传广告,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向居民提供科普宣传资料,宣传心理健康知识,提升居民心理健康素养,破除抑郁症污名化和歧视化。强化公众残疾预防意识,提高公众残疾预防和残疾康复知识水平,以心理健康主题日、全国残疾预防日、世界精神卫生日、全国助残日等重大卫生纪念日为契机,通过研讨会、交流会、新闻发布会、健康讲座等形式积极开展宣传教育工作,向市民普及健康心理、心理疾病防治等知识,宣传精神康复相关政策,将心理健康知识融入公众文化生活。
(三)开展抑郁症早期筛查和干预,建立社会心理服务档案。市教育局每年春、秋季开学专题部署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干预工作,定期开展学生心理状况排查,逐一建立完善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做好跟踪辅导。健全市、区两级未成年人心理咨询与援助中心,推进学校与市中小学卫生健康促进中心、各级未成年人心理咨询与援助中心、专业医疗机构建立分类转介机制,重点关注有抑郁症状的儿童青少年,为学生家长提供专业意见,共同守护学生心理健康。促进有条件的妇产科医院在孕期开展孕产妇抑郁症筛查服务。鼓励孕妇学校开设家庭支持课程防止产后抑郁,同时,结合我市实际,探索开展产后抑郁筛查干预服务模式,更好地为我市孕产妇服务。进一步加大青少年、老年人、高压职业人群等重点人群的抑郁症防治干预力度。推进各类儿童福利机构、养老机构开展心理危机干预,将困境儿童、独居老人纳入社区心理服务对象范畴。针对老年人、妇女、儿童青少年、残疾人等精神心理问题易感人群分别制定预防抑郁症的宣传教育策略,开展针对抑郁症的心理健康教育,预防各类人群抑郁症的发病。鼓励企事业单位在职工体检项目中增加抑郁症筛查项目。根据居民心理健康素养水平、社会心理应激因素等心理健康重点指标调查,构建心理健康监测预警系统和信息化平台,定期进行抽样筛查和患者随访,加强相关工作日常督导,有效开展抑郁症早期干预和筛查。广东省医保局联合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印发的《广东省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诊疗项目目录(2021年)》于2021年8月15日实施,心理治疗等诊疗项目正式纳入医保支付范围,立足于满足患者治疗需求,有利于加强对抑郁症患者的干预治疗,提高患者心理治疗的可及性。借此契机,下一步积极推动将抑郁症诊治纳入医保门诊慢性病病种。
(四)健全社区康复体系,完善社区社会心理服务网络。继续加强社区精神障碍患者“五位一体”关爱帮扶工作,形成全社会协作互联的患者服务系统。建立精神卫生医疗机构、社区康复机构及社会组织、家庭互相衔接的精神障碍社区康复体系。开展对精神障碍患者同伴和家属支持服务、主动式社区服务等个体化服务模式的探索。对住院患者,帮助其正确认识疾病,学会按时按量服药和提高个人生活自理能力。对居家患者,开展服药、生活技能、社交技能等方面的康复训练,指导家属协助患者进行相关康复训练,进一步提高患者服药依从性、复发先兆识别能力,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建立精神障碍患者社区康复服务转介中枢,开展康复转介和跟踪服务,促进其回归社会。探索对康复期的精神障碍患者提供就业训练、开设庇护性岗位、公益性岗位和公开就业岗位。加强康园工疗、社区精神康复综合服务和职业康复等康复服务工作机制,并与精神卫生医疗机构无缝衔接。坚持社会化、综合性、开放式的服务模式,加强部门合作,把精神康复工作主动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社区服务、基层卫生服务、扶贫帮困和保障残疾人合法权益的工作之中,不断为精神障碍患者提供适切的康复服务和人文关怀,将我市的精神康复工作做得更好。
(五)强化精神心理服务人才队伍建设,完善人才保障措施。各部门按照工作部署完善心理健康服务人才保障,对心理健康服务人员加强培训、继续教育及规范管理。市民政局继续深入实施“社工+”战略,通过购买服务形式在全市搭建“综合+专项”社工服务平台,组建一支结构合理、初具规模、素质过硬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充分发挥专业优势为困难群众提供心理疏导、情绪支持等服务,不断发挥社会工作在推进广州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方面的积极作用。市卫生健康委研究制定精神卫生专业人才保障政策,推动精神(心理)专科人才培养。继续落实将精神卫生专业作为我市紧缺人才引进的政策,在各类人才计划中,同等条件下对精神卫生人才实行优先支持政策。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对临床科室医务人员开展心理健康知识和技能培训,普及心理咨询和治疗技术在临床诊疗中的应用,提高抑郁症、焦虑症、老年期痴呆、孤独症等心理问题和常见精神障碍的筛查、识别和处置能力。鼓励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通过引进或现有临床医师加注精神科执业范围等方式培养精神科执业医师,尽快补充基层卫生技术人员不足。进一步推进广州医科大学精神卫生学院在精神医学教学的发展,为本市及全省培养精神卫生人才;鼓励广州医科大学、广州大学等高等院校进一步加强应用心理学等精神卫生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工作。为从事精神卫生工作人员提供进修培训和业务交流机会,强化临床知识技能、心理治疗、精神康复、社会工作和人文社会科学等培训。
最后,感谢民进广州市委员会对我市抑郁症防治工作以及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我委将会同相关部门继续努力,不断推动我市抑郁症防治及广州市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
广州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2021年5月28日
(市卫健委联系人:郑云、陈亚楠,电话:81075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