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卫生健康委关于广州市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第1041号提案答复的函
农工党广州市委员会:
贵委提出的《关于打造智慧社区医疗,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的提案》(第1041号)收悉。我委高度重视,积极组织市医保局、工信局等各单位认真研究,并与你委进行了电话沟通。经我委综合市医保局、市工信局等各会办单位办理意见,现将有关情况答复如下:
一、主要工作开展情况
(一)加大数字技术在医疗领域融合应用。
我市持续加速5G、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数字技术医疗领域融合运用,先后公布两批《广州数字经济领域优质应用场景》,公开发布包含“2021集约式诊疗预约挂号和费用支付系统升级建设项目”、“广州市基于大数据的医院精细化管理和医疗服务监管平台项目”等优秀场景。利用数字技术,建立基于区域诊断中心建设的智能影像辅助诊断系统,为各级医院提供骨龄测定、肺结节诊断、胸片诊断等智能化应用,可大幅提高读片效率,减少人为失误,提升医生(尤其是基层医生)的影像诊断水平。市一医院完成了全省首例5G远程超声诊断,120实现了5G+院前急救,充分利用5G优势与远程医疗技术,实现从现场到医院的全程可视化远程医疗急救。广州健康通通过移动端AI智能导诊,结合医疗大数据、自然语言处理、深度学习等AI技术,患者根据智能导诊界面上的提示,实现自助查询,让患者精准就医。
(二)推进医疗健康信息资源互联互通。
2009年我委启动了市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建设并在2012年初步建成。目前,平台共接入296家机构(包括28家省部属医院、全部市属医院和公卫机构、62家区属医院和185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共采集实名健康档案约3790万份,横向与医保、公安、人社、民政等部门实现了健康医疗数据共享。此外,与微信、支付宝、银联等第三方平台也实现了信息共享和交互。平台的应用范围不断拓展,极大丰富了我市医疗健康数据资源,为跨部门跨地区实现数据交换和业务协同打下基础。经过11年的发展,已初步形成以“健康云”支撑“全民健康信息平台”汇集“居民健康档案数据”的信息化建设格局。
(三)利用“互联网+”提升医疗卫生惠民水平。
一是打造“广州健康通”,改善就医服务流程。广州市以全民健康信息平台为基础,以移动互联网技术为手段,借助微信、支付宝等移动互联网门户,打造了“广州健康通”移动医疗品牌,累计注册用户超过590万人,接入医院136家,2020全年预约量超过150万人次,为居民提供预约挂号、医疗缴费、智能导诊、预检登记、健康档案查询、检验检查报告查询、妇幼健康、线上问诊、家庭医生签约等便民服务,居民通过查询个人健康档案可发现自身健康状况的变化,有助于居民主动接受医疗卫生机构的健康咨询和指导,提高自我保健能力。
二是推行电子健康码,实现全市“一码通用”为贯彻落实国家《关于加快电子健康卡普及应用工作的意见》,我委分期分批推进各类公立医疗卫生机构与电子健康码的对接,全面实现实名制就医和医疗健康服务“一码通用”。目前,共有97家医院和159家基层医院已经接入并启动应用,预制电子健康码约3635万个,总发放947万个,总用码超9657万人次,解决普遍存在的医疗机构“一院一卡、重复发卡、互不通用”现象,破解群众就医堵点问题。
三是推进分级诊疗,畅通双向转诊通道。目前,区域诊断(影像、检验、病理、超声、心电)中心已经在8个区试点上线,通过区域影像中心实现基层拍片上级医院诊断,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大医院的优质医疗资源,通过区域检验中心与第三方检验机构实现标本流转和信息共享,提升基层医疗服务水平。通过业务政策配套不断提升分级诊疗应用效果,市家庭医生签约系统上线加强了签约服务管理,实现标准化服务,转诊预约、双向转诊等支撑不同的医疗机构之间开展跨机构的转诊、转检业务,优化医疗资源配置,促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
四是实现跨级检验检查结果互认。不同医疗机构间重复检查也一直是困扰群众的一个突出问题。2020年4月18日,我委和医保局联合发出《关于印发广州地区医疗机构检验检查结果互认实施方案的通知》,明确全市统筹,分区推进,逐步扩大互认范围,积极稳妥地推进互认工作。目前,已有19家省部属医院(其中海珠区7家)、15家市属医院、40家区属医院、163家基层公立医疗机构已接入。据统计,2020年6月-2021年3月间,每月平均互认量超过1.5万次,平均互认率达到94%以上,月均节省费用超过215万元,通过检验检查结果互认,减轻医疗费用负担,进一步提高居民就医获得感。
五是推进特定病种“互联网+”复诊服务医保支付。2020年我市将高血压、糖尿病等27个一类门诊特定病种“互联网+”复诊服务的费用纳入医保支付范围,处方药用量放宽至3个月,医保基金支付由月度限额改为季度限额,有效满足慢性病患者的多样化就医需求。目前,广州市有15家定点医疗机构可为我市参保人员提供一类门诊特定病种“互联网+”复诊服务,网上就诊检查费纳入我市社会医疗保险支付范围。
二、下一步工作
(一)进一步推广“空中药房”工作。我市番禺区、白云区已试点“空中药房”工作。下一步将在试点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服务流程、优化合作模式、扩大覆盖面,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与二、三级医疗卫生机构药品目录有效衔接,打通上下级医疗机构用药衔接的“拦路虎”,方便慢性病稳定期患者就近就医,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
(二)积极推进“三个一”工程。加强基层卫生机构信息化基础建设,加大基层卫生机构接入市卫生医疗网络的广度、力度,实现基层卫生医疗机构全面接入市区全民健康信息平台。整合优化基层公卫信息系统条线,推进医疗、公卫信息系统之间数据对接共享,减少数据重复录入,努力实现每个家庭签约1名家庭医生、每个居民拥有1份全息个人健康档案和1张健康卡“三个一”工程。完善市区平台数据采集规范,实现居民电子健康档案信息、家签数据互通统一、公共卫生信息数据共享共用。优化市疫情防控管理系统基层管理功能模块,让大数据高效精准落地,提高基层疫情防控信息化水平。积极稳妥推进电子健康档案务实应用并向个人开放,动态更新和完善健康档案的内容,积极引导居民树立对自己健康负责的健康管理理念,调动参与自我健康管理的积极性。
(三)推进“互联网+”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市卫生健康委将进一步完善广州市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信息系统功能,推进各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与市家签系统数据的数据交互和互联互通,保证家签数据的落地应用,确保签而有约。各区将充分依托市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信息系统,结合本区域信息化平台建设,积极为群众提供家庭医生签约、预约挂号、移动支付、检验检查结果查询等“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并实现与市级平台数据对接。各区在保证数据安全的前提,充分依托现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健康检测设备以及社区各类公共服务平台资源,在羊城家政基层服务站嵌入智慧健康驿站、家庭医生签约、居民健康档案等功能元素。居民借助移动穿戴医疗设备、健康小屋等进行自我检测及数据上传。进一步畅通居民自我健康检测与获得健康指导渠道,引导居民有效利用签约服务。
(四)完善基层远程医疗服务建设。推进基层医疗机构接入市检验结果互认平台及区域诊断中心系统,加快远程影像、心电、病理、超声中心及检验检查结果互认平台推广应用;结合乡村振兴战略,推动远程医疗进一步向农村地区延伸覆盖,促进优质医疗资源均衡发展。探索在互联网医院联盟,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与三级甲等医院开展远程会诊、远程影像、远程监护、远程示教和双向转诊等服务,实现业务互联、服务互通,促进优质资源下沉社区,方便居民就医,在家门口就可以享受到优质的医疗服务。
感谢您对我市卫生健康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欢迎您继续对我们的工作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
广州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2021年6月5日
(联系人:曾苏亚,联系电话:889003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