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信息 > 建议提案办理工作 > 市政协提案办理结果公开

广州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关于广州市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第1049号提案答复的函

时间:2020-10-14 来源:本网
分享到:

穗卫复案〔2020〕221号


致公党广州市委员会:

  致公党广州市委员会提出的《关于提升我市突发公共卫生应急能力建设的建议》(第1049号)收悉。我委高度重视,积极与市科技局、市财政局、市商务局、市社会组织管理局、市应急管理局、市发展改革委、市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市科协等会办单位共同认真研究办理,现将办理有关情况答复如下。

  新冠肺炎疫情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各级各部门坚持群防群控,科学有序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筑牢“外防输入、内防反弹”防线,取得防疫工作重大阶段性成果,有力保障了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为全面提升我市应对重大疫情和公共卫生安全事件的能力,市委深改委印发了《关于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健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已将您所提到的有关事项纳入《实施意见》的任务计划。

  一、已开展的工作情况

  (一)关于明确公共卫生事件定性权限,完善卫生应急处理机制。

  我市高度重视公共卫生法制建设,通过地方立法完善我市的公共卫生体系。先后出台了《广州市传染病防治规定》(已废止)《广州市社会急救医疗管理条例》《广州市社会医疗保险条例》等地方法规,以及《广州市献血管理规定》《广州市突发事件危险源和危险区域管理规定》《广州市爱国卫生工作》《广州市社会医疗保险办法》《广州市医疗器械经营和使用监督管理办法》《广州市医疗废物管理若干规定》等政府规章。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我市总结反思疫情处理经验教训,针对当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在实际执行中遇到的问题,组织卫生、法律、社会管理等各专业专家学者进行了多次调研和座谈,提出了包括推动地方立法在内的一系列解决措施和办法。

  目前,《广州市传染病防治规定》《广州市社会急救医疗管理条例(修订)》已被列为广州市人大常委会2020年立法工作计划预备项目。《广州市献血管理规定(修订)》已被列为2020年政府规章制定计划年内审议项目;《广州市爱国卫生工作规定(修订)》已被列为2020年政府规章制定计划适时审议项目。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定性和信息发布权限,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已有明确规定。目前国家卫生健康委正在推进《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修订工作,省也正在推动《广东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办法》的修订。下一步我市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广东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办法》的修订精神,积极推动我市《广州市传染病防治规定》和《广州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的立法,进一步明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定性主体要求等,理顺和完善我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警、报告、信息公开、应急处置和责任追究等制度。

  (二)关于建设大应急信息化平台,完善统一高效的应急指挥协调机制。

  建立全面覆盖、高效统一的应急信息平台,是提高城市应急决策指挥效率和应急响应能力的基础。新冠疫情期间,我市依托广州市政府信息共享平台,实现多部门、跨区域的信息共享,为全市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研判提供数据支持。同时,通过市政府信息共享平台实现“穗康”小程序健康自查上报、穗康码、疫情线索上报数据等,为疫情防控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为进一步加快应急管理信息化建设。市委深改委印发的《关于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健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的实施意见》中提出了建设“2个全市统一的信息平台”的目标。一是建设全市统一的公共卫生服务信息平台。依托“数字广州”“城市大脑”平台,高标准建设市卫生应急指挥决策系统和突发事件紧急医学救援指挥大厅,把公共卫生应急管理融入城市运行“一网统管”体系,加强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优化疫情监测、排查、预警和防控工作,推动跨部门、跨层级、跨区域信息整合,推动建成覆盖全市的感知网络、天地一体的信息网络。二是建设全市统一的应急物资保障管理信息平台。提高应急状态下的要素高效协同配置能力,实现应急物资常态化统筹管理和动态监控。

  市卫生健康委制定的《加强广州市传染病监测与预警体系建设工作方案(2020-2022年)》中也将建设统一高效的公共卫生信息平台作为重要任务,明确提出利用广州市信息共享平台,进一步强化多部门传染病相关信息共享机制,推动大数据技术对于传染病监测、疫情处置的支持力度,打通部门信息互联互通渠道。

  (三)关于加强城乡公共卫生机构建设,打造强大的卫生应急人才队伍。

  1.夯实基层公共卫生网底。我委按照“一街一中心、一镇一卫生院、一村一卫生站”的要求,稳步推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镇卫生院和村卫生站业务用房标准化建设项目。对照国家发布的建设标准,结合广州市的实际,以高于国家、省标准制定我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按照“填平补齐”的原则,加大力度推进应建未建及未达到建设标准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迁、改、扩建工作;持续加大对基层医疗设备的投入力度,放宽设备购置的品种范围,近年来,市财政每年投入2000多万元用于区政府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镇卫生院设备配置;农村院前急救体系建设得到加强,实现镇卫生院救护车装备率100%。目前,全市设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52家,社区卫生服务站173家,镇卫生院31家,村卫生站931家,已基本建成城市15分钟农村30分钟的基层卫生服务圈。

  2.建设高水平的市、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我市现有市级疾控中心1间,区级疾控中心11间。今年,市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制定印发了《关于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健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的实施意见》,在疾控机构建设方面,提出了做优做强市疾控中心,完善优化职能设置,整合资源,建立公共卫生研究平台。加强疾控机构能力建设,强化技术、能力、人才储备。加大加强区级疾控中心能力建设。打造市、区一体的全方位公共卫生检验检测体系、打造2-3个区域检测中心。

  3.加强公共卫生人才培养。一是优化基层卫生机构队伍。增加基层公共卫生机构人员编制,优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岗位聘用管理,力争在年底每千人常住人口中基层卫生人员达到3.5名以上。二是强化区级疾控中心专业能力提升。我市每年均举办传染病疫情监测、报告、处置等各类培训班,对全市各级疾控中心专业人员开展针对性培训。区疾控中心已有26人次接受了GDFETP培训。根据市卫生健康委《加强广州市传染病流行病学调查能力工作方案(2020-2022年)》。我市拟依托市疾控中心开展全员流行病学规范化培训,举办现场流行病学培训班,从各区疾控选招10-15名流调人员,开展为期1年的理论和实践培训。建立短期专项培训常态化机制,三年内培训覆盖全市流调队员。三是强化高水平人才培养与引进。2015年以来,我市先后4个批次开展广州市高层次卫生人才引进培养项目,认定高层次医学领军人才11名、医学重点人才245名、医学骨干人才80名。截至2020年5月,在管理期内的领军人才11名、医学重点人才117名、医学骨干人才49名。四是加强我市公共卫生医师规范化培训。市疾控中心是我市公共卫生医师的规范化培训基地,每年招收20-30名新入职的公共卫生医师,开展规范化培训。五是着眼解决公共卫生从业人员收入待遇问题。积极探索实施公共卫生机构“一类财政供给、二类绩效管理”改革试点,健全市疾控中心等试点单位的待遇保障、考核评价和激励机制,目前正在进一步修改完善试点工作方案。

  (四)关于加大科技创新投入,推进公共卫生领域基础研究。

  我市高度重视公共卫生领域的科技创新,积极推动公共卫生领域科技创新,在市科技计划中将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建设领域的科技攻关和成果转化列入重点支持领域,大力支持本地企业、科研院所积极开展相关产学研系统创新。在广州市健康医疗协同创新重大专项中支持800万元项目经费开展“新发突发烈性传染病防控及治疗新技术研究”;支持700万元项目经费支持“新发突发传染病预警技术与院感防控技术开发和产业化”;在民生科技计划项目中立项支持城市建设及应急管理关键技术方向,并支持100万元经费开展“基于大数据的重大危险源智能监测、预警、管控及应急救援系统的研发与应用”项目研究。

  新冠肺炎期间,我市在生物医药基础研究、临床治疗、企业发展集聚化等方面呈现出全链条优势,“政-研-产-用”协同推进科技攻关,联动部、省、市、区科研力量,聚焦疫情防控科研攻关五大主攻方向,共同开展疫情防控科技攻关,获得国家和省立项165项,总经费超过1.3亿元,居全省首位。我国向联合国推荐并获得全球推广的磷酸氯喹、连花清瘟、新冠肺炎AI辅助诊断系统、防控医用智能机器人等4个项目,均为广州科技攻关成果。在疫苗研发、检验检测方面,广州的科技攻关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特别是新冠病毒检测能力研发方面,广州达安、金域等机构的试剂研发和检测能力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对全省甚至全国的抗疫起到了技术支撑作用。

  (五)关于改进应急物资储备体系,构建完善的物资供应保障机制。

  新冠疫情期间,各级政府把医疗物资保障作为重要的工作内容,多方举措予以保障。一是组织应急生产。新冠期间,我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组织企业通过转产扩能、健全产业链和稳定原材料供应等手段,对防护口罩、防护服等核心防控物资组织应急生产,快速培育了口罩、防护服等物资全体系生产保障能力和充足产能。二是对防疫物资实行了“统一生产、统一收储、统一调配”三统一政策,将医用口罩、防护服等防疫物资纳入了收储调配范围,起到保供稳供作用。三是挖掘潜能。各医疗卫生机构通过机制转换,挖掘内部潜能,优化流程等手段,确保了医疗物资的有序使用。

  目前我市已制定《市级救灾物资应急保障联动机制(试行)》,初步明确应急物资储备清单,以及各类物资的储备方式和调拨程序,积极协调推进市级救灾物资储备中心建设,着力提升应急救灾物资的储备能力。同时我委已将广州市公共卫生应急物资保障体系政策研究列入广州卫生健康科技重大项目,为解决应急物资储备和供应问题提供决策参考。

  下一步我市将建设全市统一的应急物资保障管理信息平台。围绕打造医疗防治、物资储备、产能动员“三位一体”的物资保障体系,按照集中管理、统一调拨、平时服务、灾时应急、采储结合、节约高效的要求,对应急物资生产、储备、采购、需求、调拨、配送等进行全流程、智能化管理,提高应急状态下的要素高效协同配置能力,实现应急物资常态化统筹管理和动态监控。

  (六)推进智慧城市建设,以大数据应用与社会治理现代化促进卫生应急能力提升

  近年来,我市加快推进“智慧广州”建设,大力支持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相关产业发展,在信息基础设施配套、智慧公共服务、精准城市管理等领域成效显著。特别是新冠期间,我市积极推进数字技术在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复课中的应用,为公共卫生应急管理提供了信息化手段,创新运用大数据分析手段,将大数据应用于疫情防控的病例轨迹调查、密切接触者追踪管理、高风险场所人群筛查等疫情防控场景。同时,产生了“Yiboard医疗大数据平台”“应急物资供应链管理平台”“新冠防控APP”“新冠肺炎发热门诊大数据跟踪管理系统”等一批公共卫生应急智慧化成果,全面促进我市卫生应急能力提升。

  下一步,我市将依托“数字广州”“城市大脑”平台,高标准建设市卫生应急指挥决策系统和突发事件紧急医学救援指挥大厅,把公共卫生应急管理融入城市运行“一网统管”体系,加强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优化疫情监测、排查、预警和防控工作,推动跨部门、跨层级、跨区域信息整合,推动建成覆盖全市的感知网络、天地一体的信息网络。

  在公共卫生监测预警方面,我市将建设以门诊发热病例登记为重点,依托医疗保险信息系统、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和医疗机构电子病历系统,构建全症状监测系统,早期识别传染病聚集性疫情;依托智慧广州时空信息云平台,建成传染病精细尺度地理信息监测预警系统;结合人口、公安、气象、土地利用等多部门数据,构建传染病监测预警系统,实现传染病智慧监测和预警。

  (七)加强卫生应急宣传教育,提高全社会公共卫生安全意识。

  我市一直非常重视提高全民健康素养水平。通过健康促进示范区建设,积极创建健康场所、培养健康人群,实现“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不断维护和改善健康环境。2017年,市卫生计生委组织编制了《广州市市民卫生急救与应急知识手册》,下发给全市居民。同时,每年结合公共卫生热点,制作公共卫生知识小视频,在地铁、公交、公共媒体上播放,取得良好效果。每年均组织卫生应急进乡村、进校园、进社区、进工厂、进家庭活动,通过展板、宣传栏、宣传册等多形式宣传传染病应急防控知识。卫生健康、宣传、文化广电旅游等部门加强合作,通过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结合电视、广播、报纸等传统媒体,积极传播科学知识,宣传传播“健康素养66条”和“卫生应急素养12条”,倡导健康生活方式,提高群众健康素养水平,将防控工作融合日常生活。2019年我市居民传染病防治健康素养水平为23.00%,在全省名列前列。

  疫情期间我市根据疫情防控不同阶段和市民群众自我防护需求,持续制作发布各类科普产品和防控知识,编印《广州市民防控新冠肺炎健康指引》中文及英文版、《广州市学生预防新冠肺炎健康指引》、《广州市新冠肺炎防控手册》等共33万册;通过主流媒体、自媒体投放《武汉来穗人士温馨提醒》、《市民健康指引》等防护指引,并在我市6000多个公信屏滚动播放;与省、市电视台联合制作健康教育和防控知识指引专题片22期,制作11期学校科普和防控知识指引,制作培训视频48集;及时编写、更新市民防疫健康知识和指引短信11条次,依托运营商短信平台累计推送近23亿条次;组织专访钟南山院士,介绍境内外疫情防控形势,普及个人防护知识,消除群众的顾虑。

  接下来,我市将继续以推进健康促进示范区建设为抓手,全面推动各区、各单位落实“将健康融合所有政策”的新时代卫生工作方针。其次,积极创新宣传模式方式,利用新媒体等多渠道、多方式加强科普宣传,采取形式多样、易于接受的方式,普及科学知识。

  二、下一步工作

  我委将按照市委深改委《关于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健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的实施意见》,结合本次疫情防控经验,坚持以问题为导向,以改革完善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和疾病救治体系为重点,强化公共卫生机构和队伍建设,以智慧化为依托,以科技创新进步为支撑,按照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要求,进一步提高我市公共卫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感谢致公党广州市委员会对我市公共卫生应急工作的关心,希望贵委今后一如既往给予支持,并多提宝贵意见。

  此复!



  广州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2020年9月25日


  (联系人:肖新才,联系电话:83271589)


附件: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