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信息 > 建议提案办理工作 > 市政协提案办理结果公开

广州市卫生健康委关于市政协第十三届四次会议第4106号提案答复的函

时间:2020-09-27 来源:本网
分享到:

穗卫复案〔2020〕219号

  

欧阳智鸿委员:

  您在广州市政协第十三届四次会议《关于完善公卫应急与社区防控机制的提案》(第4106号)收悉。我委高度重视,积极组织会办单位认真研究,现综合会办单位意见答复如下:

  近年来,我市基层卫生健康工作围绕着“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工作思路,以基层卫生服务能力建设为重点,全面深化基层卫生综合改革,不断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截至2019年底,我市设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52家,社区卫生服务站173家,镇卫生院31家,村卫生站932家,基本形成城市15分钟和农村30分钟医疗卫生服务圈,基层服务网络不断健全;近年基层医疗卫生服务门诊量逐年上升,得到越来越多居民的认可。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全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医务人员义无反顾加入社区“三人小组”,积极参与和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充分发挥健康“守门人”作用。但确实如您所说,新冠肺炎疫情也暴露了广州公共卫生应急及社区防控机制的不足。您提出的进一步“加强社区医院信息互联互通,大数据预警预测”、“加强基层公共卫生预防能力,关口前移”、“完善社区中心与街道的医防协同工作机制”、“提升基层救治能力”的建议,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对推动我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完善公卫应急与社区防控机制的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当前,有些工作已经开展,并取得了初步成效,有些工作正着手推动,有些工作已经列入了计划。具体情况如下:

  一、有关工作情况

  (一)基层社区医院信息互联互通建设情况。我市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建设于2012年完成平台搭建,通过平台互联全市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实现部门间、机构间以“电子健康档案”为核心的数据共享与交换。该平台已联通全市公共卫生机构,将居民在各个专业公共卫生管理信息系统中的信息整合到全民健康信息平台中,实现对居民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管理。目前广州市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已联通全市11个区、28家省部属三级医院、全部市属医院、公卫机构及62家区属医院(含医院、妇幼保健机构、专科疾病防治机构),183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现了全市不同医疗机构之间的信息互联互通,各区的基层社区医院均实现区内信息互联互通,基本实现部门间、机构间以“电子健康档案”为核心的数据共享与交换。一是基于平台打造了“广州健康通”,群众可以通过手机App、微信公众号、支付宝等多种方式进行预约挂号、当天挂号、排队候诊、医疗缴费、出生证打印、健康档案查询、检验报告查询等,较好实现了“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二是建立了检验检查结果互认平台,任何一家接入互认平台的医院,均可在患者就诊时实时调阅患者近期在其它医院做过要求互认范围内的检验检查项目及详细信息,推动解决群众就医“重复检验检查”烦心事;三是建立广州市区域诊断中心平台(包含区域影像、检验、病理、心脑电、超声),支持基层拍片、上级医院诊断,通过基层采集样本、第三方检验机构检验的协同方式开展远程医疗业务,推动医疗资源集约化配置,实现区域间医疗服务同质化。

  (二)基层社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情况。一是关口前移,筑牢防控“前哨”,坚决落实“早期发现”。将“发热门诊”作为疫情排查“前哨”,规范全市医疗机构预检分诊和发热门诊,指导升级硬件、规范流程、完善预案;在全市铺开基层“发热哨点诊室”规范化建设,进一步落实早发现。把核酸筛查作为“早发现”重要抓手,及时调整筛查方案,扩大筛查对象,增加检测机构,强化流程和质量控制,规范结果利用,加快疾病诊断,提高诊断效率。二是强化街道干部、社区医生、民警组成的“三人小组”,夯实社区防控安全网。我委根据疫情防控形势变化积极主动作为,及时调整防控策略,当好市委、市政府的参谋助手。充分发挥基层主观能动性,组建以街道干部、社区医生、民警组成的“三人小组”,严格开展社区网格化管理和地毯式排查,对排查出来的重点人员落实“集中硬隔离+居家硬管控+核酸全覆盖”等社区健康管理;进一步强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功能,更好发挥疫情防控和健康管理的“社区守门人”作用。创新工作机制,调度全市医疗行业志愿者参与社区防控,包括社区健康服务管理、流行性病学调查、交通运输体温监测应急处置和“三人小组”入户排查等工作,使之成为社区防控阵地一支重要力量。三是织细织密“三张网络”,严防死守“外堵输入”。我委积极配合交通、口岸等部门建立入穗通道检疫网络、市内公共交通检疫网络、公共场所体温监测网络,建立站点联合检疫工作机制。落实“两站一场一港口”医务人员的派驻工作,在我市高快速路检疫点、普通干线检疫点、收费站、地铁站、公交站点建立“一对一”联络机制,派出医护人员、医学志愿者参与重点站场的交通检疫工作,严防输入同时全力保障复工复产。对海关、口岸检疫发现的染疫嫌疑人,立即由市120急救指挥中心调度单负压救护车转运到指定留观排查医院隔离治疗,实行“闭环”管理,守好祖国“南大门”。

  (三)完善传染病防治体系,提升防控能力情况。一是完善传染病防治体系,构建三级疾病防控体系。我市不断完善传染病防治体系,在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方面,形成了以市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为龙头,11家区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为骨架,各级医疗机构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镇卫生院)为支撑的三级疾病防控体系。加强传染病报告管理,医疗机构严格落实传染病预检分诊制度、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诊断、早治疗”。构建了多层次立体化的重点场所监测哨点网。建立了基于医院、学校、药店、重点场所的监测预警体系。加快推进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和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建设,贯彻落实市委深改委《关于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健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的实施意见》,按照整体推进、分步实施的要求,研究制定推进实施方案、三年任务清单以及2020年重点工作计划,推进体系建设各项工作落实。二是运用信息技术,构建防控信息网络。一方面,利用“穗康码”对市内人员做好群防群控,内防反弹。广州市在疫情期间就推出“穗康码”应用,将“发热门诊”这个疫情排查“前哨”与全市交通运输全覆盖体温监测网络、社区健康服务管理网络联动起来,将“穗康码”运用到全市所有小区、医院、集中隔离场所,工厂、园区,以及各公共场所的出入管控。针对人群密集、出入频繁的公共场所,市民进入时只需用手机扫码或亮码,实现高速通行与有效检测相结合,保证市民在安全可靠的环境下出行、工作,促进复工复产复学复市。另一方面,运用“一码通”对入境人员加强联防防控,外防输入。根据省统一安排,所有入境人员,均要求申请“一码通”,从海关入境一刻起,到口岸检疫、目的地送达、社区防控,全程使用“一码通”进行管理、核查,防止出现空挡,从源头上防住入境可能带来的感染。对核酸结果阳性者,立即送至定点收治医院观察治疗。

  (四)加强基层医疗机构建设,提升救治能力情况。一是高于国家、省标准制定我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标准,按照“填平补齐”的原则,加快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新、改扩建工作。近年来,我委高度重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大对基层的财政投入,不断加强市、区、镇(街)、村(居)四级医疗卫生机构网络建设,在基础设施建设、医疗设施设备配置、人员培养及等方面给予倾斜,印发实施《广州市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设备配置财政补助项目工作方案》,建立政府长效投入机制,对政府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镇卫生院的设备配置及设备更新给予补助,要求镇卫生院逐步配齐急救型救护车、麻醉机、动态心电图机等主要设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镇卫生院)还需逐步配齐诊断床、出诊箱、生化分析仪等基本设备和中医药服务设备。二是评建结合,促发展,提质量。2019年,我委同步启动优质服务基层行活动与社区医院试点建设,明确了基层卫生机构的服务能力标准及基本建设要求,使基层“干有标准、建有目标”,对达到国家推荐标准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镇卫生院优先纳入社区医院建设试点。通过进一步完善房屋、设备、床位、人员等资源配备,重点健全临床、公共卫生、医技等科室设置,提高门诊常见病、多发病诊治能力等,推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提档升级。

  二、下一步工作

  (一)加速推进我市信息化建设。当前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我们将认真总结本次疫情中大数据应用的成果和经验教训,围绕公共卫生安全和大数据应用,加强工作统筹和信息化建设。一是继续推进各基层医疗机构接入市全民健康信息平台,推广基层医疗机构与大型医院之间实现以“健康档案”为核心的数据共享与协同应用,加快实现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全息健康档案。二是建设疾病防控与公共健康服务信息平台,进一步实现医疗机构与公共卫生单位之间的数据共享共用,减少基层重复录入的工作;基于与市全民健康信息平台的对接,弥补公共突发事件监测、应急能力不足,逐步完善妇幼保健、疾病监测、慢病管理、健康教育等功能,不断提高公共卫生服务能力;三是进一步加强我市公共卫生监测预警信息化建设,以发热病例登记为重点,加强重点不明原因发热病例的深度病原学分析,整合各医疗机构、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信息,构建全症状监测系统,同时,进一步强化与其他业务部门的信息共享机制,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提升疫情监测预警和应急响应能力。四是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应用。利用5G通信、物联网、互联网、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等新兴信息技术,努力解决基层卫生健康信息化发展瓶颈,助力基层卫生健康工作智能化。

  (二)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和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建设。一是尽快拟定重大传染病预警体系建设、实验室检测能力提升、强化流行病学调查能力等各项方案,并落地实施。二是加强监测预警和流行病学调查工作,探索建立更加紧密的联合流行病学调查工作机制,进一步规范各级信息发现、收集、分析、报送程序,健全多渠道疫情监测和快速反应体系,提高我市监测预警信息化水平。三是借力广东省基层医疗机构呼吸疾病规范化防诊治体系与能力建设项目,推动提升我市基层医疗机构呼吸疾病规范化防诊治能力。

  (三)持续深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一是加强顶层设计在制定新一轮“医疗卫生设施布局规划”、“十四五”规划时,高度重视基层卫生服务体系、基础设施、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投入和规划管理,合理布局卫生资源,优化基层人才队伍,加强基层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升基层卫生服务能力。二是巩固完善基层运行机制。加快落实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公益一类财政供给、公益二类绩效管理”、人员“统招统管统用”、薪酬“两自主一倾斜”、“六个允许”、继续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经常性收支核定和差额补助具体操作办法以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绩效工资实施细则。三是巩固完善基层人才培养机制。贯彻落实好《广东省基层卫生人才队伍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 年)》、《广州市改革完善全科医生培养与使用激励机制实施方案》,促进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结构更加合理。盘活现有编制资源,优先保障实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满编,重点招聘临床医学和公共卫生专业人才。

  (四)持续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础建设。加大政府投入,加强部门协同,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项目建设,进一步提升救治能力;继续落实好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设备配置财政补助项目,及时、足额配套资金,督促基层结合工作重点购置实用、急需的设备,完善设备配置。积极推动全市所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镇卫生院“基层哨点诊室”规范化建设,强化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工作,力争通过两三年的努力达到全覆盖。

  谢谢您对我市基层卫生健康工作的关心与支持,欢迎对我们的工作多提宝贵意见和建议!

  以上答复可以主动公开。



  广州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2020年9月23日


  (联系人:林伟权、孙映吟,联系电话:81085234)

附件: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