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关于市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第5027号提案答复的函
邓方阁等6位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促进我市居家养老“医养结合”服务体系的建设及与智能居家养老结合的建议》(第5027号)收悉。我委高度重视,认真研究办理,并与您于5月5日和5月13、28日进行了电话、邮件交流,经综合市民政局、市财政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等会办单位意见,现将有关情况答复如下:
一、加大投入,切实推进社区居家智慧健康养老服务
近年来,我市先后被确定为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城市、国家级医养结合试点城市、老年人长期照护保险试点城市。在2017年市财政投入10,919万元的基础上,2018、2019年,市财政根据实际需求继续安排7,292万元和12,652万元,用于支持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和我市“3+X”创新试点,实施养老助餐配餐服务提升工程。2018、2019年市财政分别安排平安通紧急呼援服务项目资金277万元和1,383万元,为符合条件的老年人提供“平安通”服务资助,满足老年人居家养老所需的紧急呼援、定位、定期关怀等服务,确保老年人居家安全。2018年市本级财政投入国家级医养结合试点项目经费1,615万元,对11区56个试点社区护理站按每个试点社区护理站补助20万的标准,给予政府资助;对11个智慧健康养老示范点,按照每个示范点45万元的标准给予政府资助。2019年市财政继续安排1,500万元,用于试点社区护理站、智慧健康养老示范点补助以及推进社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建设等。2018、2019年市财政分别安排市民政局信息化项目资金3,863万元和2,986万元,由市民政统筹用于民政领域信息化系统建设和运维,其中包含“为老服务综合信息管理平台建设项目”“养老机构综合照顾管理系统”等。
二、多措并举,稳步推进“智慧城市”建设
近年来,广州市紧紧把握国家实施大数据战略、“互联网+”计划的重大机遇,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政务网、政府信息化云平台、共享平台等统筹建设,积极实施大数据创新应用,为我市推动国家重要中心城市和枢纽型网络城市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一)加强顶层设计、统筹规划。2017年,《广州市信息化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发布,提出加快新型智慧城市建设,从智慧政府、一体化智慧城管体系、全方位智慧交通体系、智慧能源体系、医疗卫生在线服务、教育文化现代化、社会保障信息化服务体系、社会信用体系、智慧安全预防控制体系、智慧生态环境保护体系、智慧社区等11个方面,对我市智慧城市建设做了统筹规划部署。
(二)完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广州把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作为落实信息化先导战略的基础性、战略性工程强力推进,采取联席会议、部门协作、市区联动、政府督办等多种有力举措,推动信息基础设施加快发展。获评“宽带中国”示范城市最佳实践奖—政策环境创优奖。广州市政府信息化云平台在2017IDC数字化转型年度盛典暨第二届中国数字化转型领军用户颁奖典礼中荣获“卓越基础设施”奖项。
(三)着力推进政府数据信息共享。截至2018年12月,广州市政府信息共享平台已接入130个成员单位,覆盖市级主要政府部门和全市11个行政区,对接了广东省信息中心,实现省市区三级数据共享交换。目前,平台已建立信息资源主题1971个,日均交换数据约2020万条,汇集数据超过90亿条,梳理出约1864万条自然人基础数据、231万条法人基础数据。平台还支持了广州市居家养老服务指导中心开展居家养老服务资助对象月养老数据的核查工作,通过市政府信息共享平台将市人社局的退休待遇信息、人员基础信息等数据主题的数据共享提供广州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综合信息平台。
(四)适时出台政策文件指引。根据《广州市加快IAB产业发展五年行动计划(2018-2022年)》(穗府〔2018〕9号)任务要求,细化人工智能工作推进要点,加大推进力度。印发《广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的实施意见》,加快健康医疗大数据配套政策体系的规划和制定,通过释放政府数据红利,积极推动健康医疗大数据融合应用。
(五)引导市政府投资信息化项目投向智慧城市方向。我市在年度政府投资信息化项目申报指南中明确了优先支持以政府数据资源为支撑、开展大数据应用、提升政府公共服务及社会治理能力等智慧城市建设类项目。通过市政府投资信息化项目,我市涌现出了许多具有亮点的智慧城市应用,包括城市管理、公共安全、政务服务、社保医疗等各方面,建设成果惠及广大市民。
(六)加快推动人工智能产业集聚。以南沙国际人工智能、黄埔智能装备、番禺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三大价值创新园区为核心,不断推动重大项目落地,逐步构建集群优势。推动广州市政府与中国电子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依托龙头企业的优势产业资源和创新要素,在南沙区打造健康医疗大数据中心及产业园。着眼企业需求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在2019年《中国制造2025》资金中新设人工智能产业直接股权投资方向,支持拥有自主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的人工智能企业发展壮大。
(七)深化移动服务应用建设,推进共享复用。为进一步提升群众办事便利性,市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于2017年组织开展移动服务应用建设工作,按照一个移动门户、一个账号登录、办理各类政务服务、12345政府服务热线随时咨询交互的方式,积极推进“广州政务通”(APP)建设,汇聚全市移动办事服务,打造我市“智慧办事”新局面。广州政务通(APP)于2018年7月6日正式上线提供服务,现已涵盖社保、公积金、交通、医疗、出入境、不动产、图书服务等各领域民生服务148项。接入了省统一身份认证平台,实现了刷脸认证登陆。目前“广州政务通”(APP)已进驻华为、三星、Vivo等手机应用市场,各渠道累计下载12.1万余次,使用超过75万人次。在推进移动服务应用建设工作的同时,建立便民高频应用共享机制,将“广州政务通”建设过程中整合的互联网应用共享复用,促进部门间业务再协同,可实现在越秀、天河、海珠、花都、番禺、从化等区建便民服务应用中复用,也可实现在省内大湾区城市以及清远、梅州自助终端实现服务同源、业务统一。近期已在市来穗人员服务管理局积分入户系统实现直接复用献血记录查询业务。
三、聚焦民生,切实提升医养结合服务水平
近年来,我市着力构建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护相融合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为有需要的老年人提供多层次、多元化、高质量的医养护一体服务。
(一)强化规划,增强政策保障。一是强化规划设计。先后出台了《广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广州市支持社会力量提供多层次多样化医疗服务促进社会办医加快发展实施方案的通知》(穗府办函〔2018〕101号)《广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提升养老服务质量的通知》,明确了放宽市场准入、精简审批手续、落实用地保障等一系列政策举措。3月份,广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广州市医疗卫生设施布局规划(2011-2020年)》修订版,提出重点加强中医、儿科、妇产、精神卫生、口腔、老年护理、康复等薄弱领域服务能力建设,规划了越秀等7个区分别建设1家疗养院。二是强化制度支持。2017年起广州市长期护理保险试点工作正式实施,通过积极引导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机构、医养结合服务机构申报长护定点,确定首批29家和第二批36家共65家长期护理保险定点服务机构,向享受长护险的个人人均每月支付2321.9元,总体支付率达到70.6%。今年1月,我市正式推行《广州市高龄重度失能老年人照护商业保险实施方案(试行)》,广州户籍80周岁以上重度失能老年人可享照护商业保险,进一步提升医养结合服务水平,减轻养老负担压力。三是设立专项补贴。根据《广州市民办养老机构资助办法》设立补贴如下:1、护理补贴:收住重度失能老年人(一级护理)的,每人每月补贴500元;收住轻度、中度失能老年人(二级护理)的,每人每月补贴300元;收住能力完好老年人(三级护理)的,每人每月补贴200元;2、新增床位补贴:拥有房屋自有产权的新增床位每张床位补贴15000元,租赁场地的新增床位每张床位补贴10000元。3、医养结合机构已实际收住服务对象,并具备医保定点资格的,按照20万元的标准给予一次性补贴;未具备医保定点资格的,按照15万元的标准给予一次性补贴,同时还有等级评定补贴和延伸服务补贴等。积极引导养老机构转型为医养结合机构,丰富养老护理服务资源。
(二)优化拓展,提升服务能力。一是医养结合机构建设步伐加快。支持符合条件的养老机构内设医务室、护理站、门诊部,为养老机构内的老年人提供一般性门诊医疗服务;鼓励养老机构根据服务的老年人身体情况需求,按有关医疗机构建设基本要求,由老人院或与社会资本开办配套服务的老年病医院、康复医院、护理院、中医医院和临终关怀机构;鼓励现有医疗机构在老人院内开设分院区(包括:康复院区、老年病院区等)。积极指导申办方按照规划条件和准入资质的办理,并在审批时限内及时审批。至目前,全市已开设护理院6家,护理站71家,康复医院10家。如广州市中医医院与福瑞颐养老年公寓协作,联合开展老年人中医医疗、养生保健、康复护理服务,由该养老机构设立勤正中医院,勤正中医院为广州市中医医院的合作医院,由广州市中医医院负责管理。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五医院与该市黄埔区老人院合作,设置老年康复病区,共建紧密型医联体。这种“医养结合”模式把医院优质的医疗康复资源与老人院专业养老护理资源充分融合,为居住在院的老人提供健康管理、门诊、住院及康复期护理为一体的养老康复服务,被群众生动地比喻成“贯通医养”,即“楼上居住、楼下就医”。二是深化拓展医疗机构的老年人医疗服务功能。大力推进针对慢性病(包括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代谢性疾病)、老年病的专科医院、康复医院、护理院建设,鼓励现有医疗机构在老人院内开设分院区(包括:康复院区、老年病院区等);规划新建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老年医疗康复中心和广州市老年康复医院、扩建广州市老人院医院。加强全科医生队伍建设,提升家庭医生履约服务水平,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逐步实现由“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的服务模式转变。
(三)便民为民,着力推进社区护理站建设。去年4月,原市卫计委、民政、发改委、财政、人社等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印发<在社区建设护理站的实施方案>的通知》(穗卫家庭〔2018〕4号),为培育护理站建设供需市场,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举办护理机构,对试点的社区护理站给予35-40万的政府资助形式。一是设定护理站功能定位。护理站是以维护社区人群健康、满足社区人群基本医疗护理需求为宗旨,以护士为核心的各类护理人员组成的团队,在一定社区范围内,为长期卧床老人、患病、残疾人、临终患者和其他需要护理服务者提供基础护理、专科护理、临终合理、消毒隔离技术指导、营养指导、社区康复指导、健康宣教和其他护理服务的医疗机构。二是明确工作任务目标。进一步丰富社区居家养老医疗卫生服务资源,让老年人在社会养老服务体系中得到连续、适宜、规范、便捷的基本医疗服务,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在社区建设以上门护理服务为主的护理站,承担对养老机构、社区托养机构以及居家老人的医疗护理服务,实现对社区内各类老年群体提供基本医疗护理服务的全覆盖。三是稳步推进项目有序开展。我们通过护理服务行为的规范、统筹社区居家医养结合服务资源、强化项目绩效考核评估等手段,扎实推进社区护理服务水平。至目前已确定64家护理站为广州市护理站试点单位,累计集中健康宣传咨询活动服务2542人次,站内护理康复服务11845人次,上门居家护理康复服务5926人次,其它服务活动(如陪诊、临终关怀等)13508人次。
(四)开拓创新,探索开展“智慧健康养老”服务。2018年8月,原市卫生计生委联合市民政局、市财政局、原市工信委印发《关于印发进一步深化社区居家养老医养结合服务的实施意见》,制定推进社区健康小屋试点建设、积极拓展长者饭堂医养结合服务内涵、探索开展“智慧健康养老”医养结合服务模式、提升完善社区老年人康复服务体系和建立健全老年人健康管理服务网络五个方面的工作任务。在全市11个区各选取一个街道作为“智慧健康养老”项目试点单位,并给予每单位45万政府资助资金,试点期一年。项目主要任务有:一是推行特殊人群的居家监测。为长期居住在东漖街辖内的低保低收入困难长者、有特殊需要的长者提供远程血压监测、血糖实时监测管理,为独居长者配置健康手环,实行精准定位、防摔防走失等。二是为重点人群提供居家康复服务。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由辖区内养老院、护理站、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机构组成的内科医生、康复医生、社工、义工、护理员各1名组成服务团队,为辖区老年人提供全方位多专业的内科巡诊、康复护理、生活照料、心理疏导等居家服务。三是推进65岁以上老年人的居家健康管理项目。通过老年健康数据库和健康云平台开发,组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对老年人进行健康评估和分级,因地制宜为居家老人提供健康档案管理、健康教育、上门巡诊、家庭病床等服务,为居家、社区老年人提供远程健康管理、健康指导等服务。
(五)不断深化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一是完善社区居家养老政策体系。制定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申请流程、目录清单、参考指导价、招标指引等一系列文件,优化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引入养老服务社会组织和企业,推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社会化、专业化。由各区、街镇通过公开招标等方式择优选择服务机构,整体或分项目委托其运营区、街镇居家养老综合服务平台和社区星光老年之家等公共服务设施,承接生活照料、康复护理、医疗保健、日间托老等一站式和到户式服务,目前我市居家养老综合服务平台社会化运营占比超过85%。出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规范和评估指引,委托第三方开展服务项目评估,对上门生活照料、日间托管、康复护理、上门医疗服务,按合格、良好、优秀的评估等级每人次分别给予2-4元补助,鼓励服务机构扩面、增量、提质。二是优化提升平安通服务水平。制定提升“平安通”服务政策,将服务对象扩大到常住老年人口,资助对象扩大到60周岁以上失能、独居和80周岁以上老年人,资助标准提高到30元/人/月,服务设备升级为手机和智能腕表等。服务内容不限于紧急呼援,还提供GPS定位、查询转介、心理慰藉、定期关怀、提示等基本项目,以及健康监测、移动医疗等拓展项目。服务终端设备收集老人日常活动数据传送至服务机构系统后台,通过发送位置信息、设置电子围栏防止老人走失,监测心率、血压等生命体征数据了解身体状况,整合线上线下资源,为特殊困难老年人群定期提供上门探访服务和为有需要的老年人提供增值服务。目前“平安通”用户9.8万人,累计提供心理慰藉、定期关怀、温馨提示、定位等服务170万人次。
四、下一步工作计划
(一)不断完善医养融合发展机制。健全医疗卫生机构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机构合作机制,促进护理站和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同步设置、配套建设,打造一批具备助餐配餐、医养结合、家政服务等服务能力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综合体,引导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机构和医疗护理机构建立紧密合作机制,进一步优化社区医疗和养老资源配置。
(二)进一步深化社区居家医养结合服务。有序推进智慧健康养老服务试点项目,支持护理站利用“互联网+”技术开展健康管理、看护护理等服务,提高护理服务水平。试行高龄重度失能老年人照护商业保险,提升高龄重度失能老年人照护服务水平。出台支持社会力量参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政策,鼓励社会力量举办护理站、社区嵌入式养老院等专业机构,打造集医、养、康、护功能一体化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综合体。
(三)着力提升智慧养老服务水平。完善市社区居家养老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拓展市民卡助餐配餐、预约上门、刷卡消费等为老服务功能,建立覆盖全市、全人群、全项目的服务供应商库,为老年人享受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提供便利。推进市社区居家养老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与平安通系统平台的优化整合,丰富智能养老相关的服务项目,加大智能腕表、跌倒报警器等智能终端设备在特殊老年人群体的应用,拓展家政服务、生命体征监测、健康管理、居家安全等个性化服务,打造群众认可的平安通服务品牌,提升智慧养老服务水平。
(四)加快推进新型智慧城市的建设。大力发展满足我市个性化需求的民生服务、政务服务,创新城市治理模式;探索推进健康医疗大数据开发应用,推动“健康广州”数据资源统一安全有序向社会释放;积极支持智慧健康、智慧养老有关政府信息化应用的建设,促进5G、物联网、人工智能在健康和养老有关政府服务中的应用;持续开展有关数据和服务整合复用,为全市健康养老工作提供更多的数据和服务,助力全市智慧健康养老应用的建设。
(五)进一步完善医保(长护险)政策。积极探索将智慧健康养老服务项目纳入医保(长护险)统筹范围的可行性,扩大医疗保险、长期护理保险的保障范围。对符合基本条件的基层医疗机构、养老机构内设医务室,优先纳入医疗保险协议定点医疗机构范围。在长护险覆盖人群方面,研究从职工医保参保人员延伸到城乡居民医保参保人员。制定并实施与医联体建设发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相适应的医保支付结算办法,促进“基层首诊”。探索为老年病制定个性化的医保政策,激励医疗机构收治老年病人,破解超时限住院老人“被出院”困境。
广州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2019年6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