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卫生健康委关于广州市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第1061号提案答复的函
严晋委员:
您在广州市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有关《关于加强和改进广州市急救医疗服务体系建设的建议》的提案收悉。经研究,现答复如下:
我市正推动建立优质高效医疗服务体系,加强社会急救医疗服务体系建设是其中一项重要内容,您提出的“成立广州市急救医疗中心”、“委托招募专业院前急救队伍”、“大力发展航空急救”、“优化急诊资源利用”、“加强急危重症抢救平台建设”、“设置AED及开展医疗急救培训”等有关建议,正是我们努力的方向,有些工作已经开展,并取得了初步成效,有些工作正着手推动,有些工作已经列入了计划。具体情况如下:
一、有关工作情况
(一)院前急救组织领导机制逐步完善。广州市急救医疗指挥中心始建于1989年12月31日。1996年,广州市出台了《广州市社会急救医疗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并于2010年进行修改,新《条例》在2011年开始实施。全广州地区现有“一个市120中心,五个区120分中心”,均为独立运行的指挥调度机构,已实现城乡全覆盖。作为城市院前急救和重大突发事件应急救援的枢纽,广州市急救医疗指挥中心职能已经从单一的调派车辆的模式发展为“院前急救医疗指挥中心(含国家卫计委要求的指挥调度员培训基地)、紧急医学救援指挥中心、急救技能与灾害救援培训中心(含国家急救员培训、多项国际急救技能项目授权培训和认证点)、突发事件医疗资源调配中心、卫生应急与医疗保障物资储备、急救科普教育基地”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枢纽机构。
(二)院前急救运营管理成效明显。网络医院由最初的25家发展为目前城区66家(全地区139家),120专线急救电话由最初的年度8千余次上升到目前城区年度约80万次(全地区年度约120万次),出车量由最初的年度约1.2万余车次发展为目前城区年度约17万余车次(全地区年度约27万余车次),处理各类突发事件由早期的年度20余宗到目前的年度约700宗,大型医疗保障活动目前每年度约60多次,院前急救医务人员队伍也由最初的不足千人发展到目前的城区3千余人(全地区5千余人);急救中心指挥调度模式也从最初的由一种岗位完成的“一部电话一支笔”模式发展到目前的集“受理、调度、医疗优先分级、院前急救指导、突发事件指挥调度及现场控制与预案流程、社会联动”、“陆地、航空、海上多途径救援指挥系统”、“胸痛中心、卒中中心、创伤中心等国家卫生健康委要求推进的五大中心建设院前救治枢纽”等多种复杂功能和岗位设置于一体的城市急救枢纽,与此配套的管理和业务工作也同步大幅度上升。为适应目前城市快速发展的需要,提高突发事件紧急救援的效率和水平,我委正牵头积极推进“广州市紧急医学救援指挥中心”成立,并对单位的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情况重新进行了设定。
(三)积极开展航空救援试点工作。航空救援由于成本高、费用大、运行机制复杂,但又是城市各方面的救援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目前政府除了公安方面建有自己的空中队伍执行特殊任务外,消防、大型事故、森林灭火、洪涝灾害、伤病员的应急转送等均没有空中力量,而靠单一行业建设空中救援力量并不符合精简节约高效的原则。因此,建立政府应急救援飞行服务队可能是比较适合的方法,能在广州地区跨区的危重伤病员救治转运中起到非常重要作用,解决医疗资源布局不均匀造成救治困难的现实问题。目前,我委正积极探索引进社会力量投资通用航空在应急救援、医疗救护领域的应用,在广东省人民医院、南方医院、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等3家医院开展航空救援试点工作,探索完善医疗机构与航空运营单位协同联动机制,逐步在有条件的医院推广。
(四)加大急救医疗投入力度。广州市中心城区自2011年新的条例实施以来开始按年度补贴各网络医院,2016年2303.83万元、2017年2937.87万元、2018年2962.86万元,年度总额补贴逐年增加。下一步,将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加大经费补贴力度,同时积极推动番禺、花都、南沙、增城、从化的急救补贴工作,为整个急救体系运行提供有力保障。
(五)加强急救人才队伍建设。广州市从2005年起开展急救网络院前急救培训,于2008年起逐步建立了院前急救规范化培训技能师资队伍,编制了相应的技能培训教材,为急救网络院前急救技能培训奠定了基础,已经从早期的一个大类别发展到目前的七个大类别,具有雄厚的技术实力。目前,我委已经调拨广州市卫生监督所范围内的3000平方米的业务用房给广州市急救医疗指挥中心,作为院前急救培训基地和应急物资仓库的临时过渡期业务用房,力争培养一支在综合分析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应急处置能力等具有较高综合水平的院前急救队伍,促进社会急救医疗事业向科学化、规范化的方向发展。
(六)建立院前急救科普基地。依托“广州市安全生产全民教育体验中心”建设“微型急救站”;职业安全体验馆;传染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教育体验馆;精神心理健康教育体验馆和健康素养知识宣教馆等。推进卫生健康知识普及,提高市民安全意识、急救技能能力。通过系列宣传活动,推进防灾减灾卫生应急“五进”(进社区、进乡村、进学校、进企业、进家庭),不断提高居民卫生应急健康素养,提升自救互救能力。
二、存在问题
经过多年努力,虽然我市院前急救取得了一定成效,正如您所提出的一样,我市院前急救还存在着体系不健全,急救质量控制不到位,急诊急救资源利用不合理,存在滥用急救资源现象,急救投入不足等问题。
三、下一步工作
(一)组建独立院前队伍,提高院前急救效率。
院前急救作为急诊学科建设的专业分支,存在劳动强度高、安全风险大、人员安排难、成本支出高等特殊情况,还需要纳入整个城市急救体系建设运行统一管理,一直到现在都没有从组织形式上独立。为解决您说的保障急救医疗质量、人力资源浪费等问题,下一步,我委将开展调研工作,拟在网络医院急诊科下设立院前科(院前组),以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专门承担院前急救出车任务,使得人员管理和基本运行有一定的标准可循。
(二)修订《广州市社会急救医疗管理条例》,推进急救体系建设。
今年,我委已经将《条例》纳入2020年修订计划,增加公众参与现场急救免责条款;增加院内急救医疗相关规范;明确急救医疗指挥中心和急救医疗指挥分中心的关系,加强市急救医疗指挥中心对各120分中心统筹协调管理能力,对业务统一标准,统一管理,推动信息化建设,并加大政府财政投入,为下一步推广急救培训知识,科普急救技能,在公共场所设置AED工作作准备,全面提升医疗急救体系建设水平。
(三)开展互联网+院前医疗急救试点工作,提升危重症抢救能力。
为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四个走在前列”和“两个重要窗口”的指示,按照国家和省的要求,我市作为试点城市之一,制定了试点工作方案,重点从以下几方面开展工作:
1.加强智能化管理。总结原有调度系统使用经验,立足互联网+,结合市120中心《智慧急救信息化建设二期》信息化建设项目建设升级更新院前急救医疗指挥调度系统软件,实现任务中车辆情况可视化、轨迹定位等功能;采取动态调度技术,按照就近、就急、就专业原则,缩短急救半径,提高救护车的有效利用率;建设广州市、区120急救指挥调度系统一体化平台,实现全市急救指挥调度工作标准统一、全市急救联网、信息共享,便于发生突发事件时,全市统一指挥调度。
2.引进分级调度系统。通过调研考察已上线急救优先分级调度系统的国内、外城市的使用情况,结合广州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该系统的引入使用计划,试点调度,试运行过程中收集相关数据,报有关专家组及上级部门审核后,再进一步规划、实施。
3.加强信息共享联动。积极配合国家、省卫生健康委及其他职能部门工作的有关部署,积极参与急救调度信息与卫生、电信、公安、消防、交通、水利、气象等应急管理部门或职能部门的信息双向共享、联动;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通过互联网+技术等实时显示现场道路交通情况、求助号码定位等信息,有效提高院前急救医疗指挥调度工作效率。重点推进指挥调度系统中与广州市区域卫生健康平台互联互通工作,在广州市区域卫生健康平台-广州健康通和广州市急救医疗指挥中心公众号上整合急救板块,实现一键呼救、实时定位等多种功能。
4.加强院前院内衔接。推广利用智能终端、卫星定位、互联网新技术等手段,以广州市内多家不同层级的医疗机构为试点,协同院前急救指挥调度系统和院内急救体系,建立起以脑卒中、心血管、外伤、危重症急救流程的实时交互智能平台,在院前急救时第一时间识别病情和分诊转院至最合适的医院,提前通知医院做好接诊准备,将急救关口前移,大大缩短急救时间,提高救治质量和效率,提高患者康复率。
5.提升社会急救能力。通过微信公众号、网站等多种信息化手段,针对性推送急救常识和基本技能。积极开展与获得官方认可的民间急救志愿者组织等团体的合作,通过互联网+手段整合各方力量,缩短救治时间。重点推进与为孤寡、独居老人提供呼援服务的广州平安通对接工作,为孤寡、独居老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众提供一键呼救、实时定位便利急救服务,提高急救效率等。
广州市卫生健康委
2019年8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