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卫生健康委关于市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第1048号单位提案答复的函
市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第1048号单位提案《关于基于发展平衡性及协调性相结合的医联体建设模式的建议》收悉。我委高度重视贵单位所提建议,经与贵单位充分沟通并研究,现答复如下:
一、我市医联体建设基本情况
从2014年启动医联体试点工作以来,我市结合自身实际,积极探索,稳步推进医联体建设工作。通过“以奖代补”的方式,由市、区财政对医联体给予财政支持,鼓励二、三级医院积极参与帮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截止到2019年6月底,每个区至少建立了1个医联体。全市三级公立医疗机构52个,全部参与医联体建设。11个区共组建医联体144个,其中医疗集团14个,医疗共同体14个,专科联盟65个,远程医疗协作网11个,其他类型40个。
二、工作成效
2018年,我市按照《广州市卫生计生委转发进一步做好分级诊疗制度建设有关重点工作的通知》,在各区推广花都区网格化医联体建设经验,基层服务能力得到大幅提升,分级诊疗态势初显。二级以上医院下派专业技术人员6660人次,同比增长68.35%;下基层临床带教10528人次,同比增长52.18%;下转病人17288人次,同比上涨2.96%;月平均出院病人19.76万人次,同比下降5%;此外,下派管理人员692人次,帮助基层开展新技术312项,开设新专科43个,新增科研立项52个。居民2周患病首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比例76.75%,达到国家≥70%的要求。主要做法有:
(一)突破行政壁垒,创新管理模式。医疗集团登记为独立法人事业单位,成立理事会和监事会,分别作为决策机构和监督机构。集团创新“五统一、五不变”管理方式,成员单位实行机构、资产、业务、人事和医保基金管理五统一,机构性质、人员身份、资产关系、财务收支和投入体制五不变,赋予理事长任命成员单位一把手的提名权,解决行政隶属、人员编制、财政供给等差异带来的管理问题,打破医联体发展的体制障碍,形成利益共同体。集团内成立综合服务、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科教管理、质量管理、医务管理等管理中心,探索实施现代医院运行管理模式。
(二)落实主体责任,加大财政投入。对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其经常性收入不足以弥补经常性支出的差额部分,由政府按照“核定任务、核定收支、绩效考核补助”的办法补助,各区财政部门对收支差额进行财政“兜底”,足额纳入预算安排。花都区政府每年投入3000多万元帮助花都区人民医院医疗集团用于发放退休职工退休金;设立辅助中心启动资金200万元、每年运行资金100万元,管理中心开办资金100万元、每年运行资金50万元;此外,还投入专家下沉坐诊专项资金120万元、理事长年薪等专项资金100万元,大力支持医疗集团建设,为医联体发展提供动力。
(三)推进绩效改革,吸引人才聚集。出台《中共广州市委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建设卫生强市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基层医疗卫生工作的意见》和《广州市进一步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建设实施方案》,对提高基层卫生人员收入水平、生活待遇、职称晋升、业务培训、继续教育等作出政策安排。市卫生健康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财政局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完善我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绩效工资制度的指导意见》,明确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行公益一类财政供给、公益二类绩效管理,突破现行事业单位工资调控水平,不限制绩效工资总量。并通过核增提供急诊夜诊医疗机构的绩效工资、返还分配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费、落实收支结余核增绩效工资、单列紧缺人才绩效工资等措施,提高基层医务人员待遇,激发工作积极性。
(四)促进资源下沉,推动双向转诊。全市153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30个乡镇卫生院均与二、三级医院建立稳定的协作关系。医联体牵头医院在基层设立名医工作室,建立联合病房,通过专家坐诊和带教查房,指导开展适宜技术和新技术新项目,大力提升基层服务能力,满足群众“在家门口看专家”的需求。制定区域分级诊疗技术方案病种手册、常见病种出入院标准及双向转诊标准,对基层医疗机构上转患者实行“一免三优先”服务。统一药品使用目录,统一药品采购配送,方便患者在转诊后实现连续治疗,有效解决基层药品配备不足和患者下转难的问题,更好吸引群众基层首诊,逐步改变“有病就往大医院跑”的就医习惯。
(五)改革医保政策,转变发展方式。市人社局、财政局、卫生计生委联合印发《广州市社会医疗保险医疗联合体医疗费用付费方式》和《关于明确广州市社会医疗保险医疗联合体有关事项的通知》,对医联体内签订卫生健康基本医疗服务一体化协议的参保人,其发生的医疗费用,医保经办部门按“总额付费、结余留用”的方式与医联体进行结算,引导各级各类医疗机构改变发展模式,从“以治病为主”向“以人民健康为主”转变。
(六)加强信息支撑,实现同质服务。基于市级卫生健康信息平台,搭建远程医疗平台,联通全市11个区,建成区域影像、检验中心系统和家庭医生签约系统,实现基层与上级医院影像、检验协同诊断,推进远程医疗服务,实现结果在医联体内部跨机构共享、调阅和互认。医疗集团还组建医学影像、医学检验、病理诊断、心电诊断、消毒供应、物流配送等辅助中心,面向基层医疗机构开放,患者在基层缴费检查,即可享受三甲医院诊断服务,节约医疗资源,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实现医疗服务便捷化、同质化。
三、存在问题
我市努力构建不同级别、不同类别医疗机构的分工协作机制,有效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医联体建设取得初步成效。但由于医疗资源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分布不均衡、供给主体相对单一、基层服务能力薄弱等原因,医联体建设仍存在各种问题。其中,包括贵单位提到的“缺乏行之有效的管理机制”、“缺乏长效利益共享机制”、“基层人才严重匮乏”等不足,导致“分级诊疗推进缓慢”。
四、下一步工作思路
贵单位提出的“关于基于发展平衡性及协调性相结合的医联体建设模式的建议”,对我市推动医联体建设有很强的指导意义。下一步,我委将在国家和省卫生健康委的指导下,进一步加大卓有成效医联体建设力度,构建我市优质高效健康卫生服务体系,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健康需求。
(一)完善相关政策措施。
一是深化公立医院管理和运行机制改革,促进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加大财政投入力度,突出公益性发展要求,充分调动大型医院积极性,解决大型医院“不愿放”问题。二是落实基层全科医务人员公益一类财政供给、公益二类绩效管理,允许医疗卫生机构突破现行事业单位工资调控水平,允许医疗服务收入扣除成本并按规定提取各项基金后主要用于人员奖励,稳步提高医务人员薪酬水平。三是继续实施城市三级公立医院医务人员职称晋升前需在基层工作1年以上的制度,鼓励二级以上医院医生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多点执业或定期出诊、巡诊,落实人员下沉激励措施,促进人才流动,提高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解决基层医疗机构“接不住”问题,满足群众“在家门口看专家”需求。
(二)创新医联体建设模式。
一是全面启动城市医疗集团试点建设工作,在2019年10月底前实现各区医疗集团全覆盖。推广花都区医疗集团经验,由城市三级医院牵头,整合基层医疗机构,建立集约式一体化管理模式,试行医保费用“总额管理、结余留用”的结算方式,从根本上破除医院逐利机制,引导医疗机构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转变,重点推动医师纵向交流、建设联合病房、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等。二是充分发挥省部属、市属大型三级医院在科研、教学和诊治等方面的优势,带动各级医疗机构建成医疗资源集约、高效利用、互联互通的专科联盟或专科疾病诊疗体系,推动胸痛中心建设工作,引导各区建立1-3个胸痛专科联盟。三是建立二级以上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紧密协作关系,加强药品配备衔接工作,执行《广东省分级诊疗常见病种目录相关标准(试行)》,推动落实18个常见病的分级诊疗工作。对于病情稳定、适宜长期带药、符合下转标准的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二级以上医院要在门诊病历上写明治疗方案,指引患者到就近的基层医疗机构就诊或者复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病情稳定、治疗方案明确的慢性病居民开具1月以上药量的长处方;对符合上转标准的患者,要及时转往上级医院。
(三)加大基层医务人员培养力度。
一是确保对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学员的财政补助,按4.1万元/人·年的标准安排综合定额补助,对全科、儿科等紧缺专业学员安排2万元/人·年生活补助。二是在每个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置不低于2个具备中高级全科系列职称的全科医生特设岗位,每个岗位由各区财政承担按每年6万元的标准给予财政专项补助,不纳入机构和个人绩效工资总量。三是推动基层医务人员专业技术职称制度改革,明确取得全科医生培养合格证书的全科医生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工作,可提前1年参加相应职称考核,同等条件下优先聘用到全科主治医师岗位,高级职称评审时单独设置全科医学专业并在通过率方面予以倾斜。四是制定出台《广州市关于改革完善全科医生培养与使用激励机制实施方案(试行)》,建立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全科医生培养与使用激励机制,对全科医生职业的发展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
至于贵单位提出的“对规范化培训合格医生授予专业硕士(学士)学位”建议,我委将与市教育局密切联系,确保国家出台的有关政策在我市顺利落地。
最后,衷心感谢贵单位对广州市卫生事业的关心和支持,欢迎贵单位继续对我们的工作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
广州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2019年8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