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信息 > 建议提案办理工作 > 市政协提案办理结果公开

广州市卫生健康委关于市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第1015号单位提案答复的函

时间:2019-08-22 来源:广州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分享到:


民盟广州市委员会:


市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单位提案《关于建立临终关怀分级服务体系,让生命尊严谢幕的建议》(第1015号)收悉。我委高度重视贵单位所提建议,经综合市民政局、医保局意见,并与贵单位充分沟通,现答复如下:

一、工作情况

截至2018年底,我市60周岁以上户籍老年人口达169.3万,老龄化率达18.25%。为积极有效应对人口老龄化,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需求,近年来我市扎实推进国家级医养结合试点和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等工作。

(一)构筑便捷可及的服务网络。

市委、市政府印发《“健康广州2030”规划》,明确以保障人民健康为核心,构建“医康护养”相结合的新型健康养老服务模式。

1.推动完善医疗服务体系。市政府出台《广州区域卫生规划(2016-2020年)》,并完成《广州市医疗卫生设施布局规划(2011-2020年)》修编工作,进一步优化配置全市卫生资源,调布局、补短板,建高地、强基层,促均衡、抓效能,加快构建“一主、一副、五分、网络化”的医疗卫生设施总体布局和“一核引领、五基驱动、多点支撑”的健康产业空间新格局。

2.推动构建养老服务体系。启动《广州市养老服务机构设施布局规划修编(2019-2025年)》,构建具有广州特色、走在全国前列的“大城市大养老”模式,全面建成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全覆盖、多层次、多支撑、多主体养老服务体系。规划到2021年,全市养老床位数达到7.72万张;到2025年,全市养老床位数达到10.12万张。保障广州市中长期养老机构设施用地,加快广州市城市养老产业发展,缓解“一床难求”问题。

(二)深化优质亲民的服务内涵。

1.推动康宁医养一体服务。不断强化和拓展医疗机构和养老机构的健康养老服务功能,为老年人提供治疗期住院、康复期护理、稳定期生活照料、安宁疗护一体化的健康和养老服务。番禺区市桥医院整合医院所有专科、部门、人才等资源,探索“康宁医养”服务模式,托管社区日间托老中心,为老人提供全方位养老服务。实施养老闭环无缝对接服务模式,为老人提供强大而全面的医养结合全方位服务,解决养老院医疗相对不强、医院养老相对不专的普遍问题。

2.推动老年心理健康服务。根据市民养老个性需求和老年病的特殊性,积极推动加强老年痴呆症、失能、失智等的有效干预。广州江南颐养苑与广州新海医院紧密合作,打造“机构养老+社区居家养老+护理站”为一体养老服务综合体,为失能、失智及有其他护理服务需求的长者提供托底的养老服务,为社区养老、居家养老提供培训的场所和技术支撑,在社区形成“没有围墙的养老院”。

(三)开拓成熟稳健的服务市场。

1.推动社会力量全面参与。市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印发广州市支持社会力量提供多层次多样化医疗服务促进社会办医加快发展实施方案的通知》和《关于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提升养老服务质量的通知》,放宽市场准入,精简审批手续,落实用地保障,支持在养老机构内设置医疗机构、在医疗机构内设置养老机构。鼓励社会力量建设医养融合体,可同时挂养老机构和医疗机构牌子,享受养老行业和医疗行业的双重政策优惠。鼓励符合条件的执业医师到养老机构、社区老年照料机构内设的医疗机构多点执业。

2.推动长期护理先行先试。2017年起,我市正式实施长期护理保险试点工作,先后确定63家长期护理保险定点服务机构,覆盖全市11个行政区,完善医养结合服务政策体系。截至2019年3月底,全市6881人享受长期护理保险待遇,人均每月支付2366.6元,总体支付率达到70.6%,待遇水平位居全国前列。2019年7月,我市正式推行《广州市高龄重度失能老年人照护商业保险实施方案(试行)》,广州户籍80周岁以上重度失能老年人可享受照护商业保险,进一步提升医养结合服务水平,减轻养老负担压力。

(四)打造广州特色的服务品牌。

1.推动社区护理延伸服务。2018年4月,原市卫生计生、民政、发改委、财政、人社多部门联合印发《在社区建设护理站的实施方案》,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对试点护理站给予35-40万(试点期一年)资助,鼓励社会力量举办护理站,培育养老护理服务市场,推动医疗护理服务延伸至社区、家庭。试点单位立足社区老人需求,与医疗机构合作,为医疗机构出院病人延续性服务;与养老机构合作,为带病生存老人提供居家护理和生活照护服务。试点项目实施以来,我市护理站从1家增加80多家,其中70家为试点单位,累计开展健康宣传、咨询服务3227人次,站内护理康复服务18284人次,上门居家护理康复服务14458人次,其它服务活动(如陪诊、临终关怀等)26856人次。项目成效显著,被列入我市2019年十大“民生实事”。

2.推动智慧健康养老服务。2018年8月,原市卫生计生委、民政局、财政局、工信委联合印发《关于印发进一步深化社区居家养老医养结合服务的实施意见》,利用“互联网+”技术,解决特殊老人的居家养老难题。全市11个区各选取一个街道开展“智慧健康养老”试点,由政府财政给予每单位45万元资助(试点期一年),建设社区智慧健康养老综合服务管理平台。通过整合公共服务资源和社会服务资源,形成一个社区居家养老关爱与服务完整互动的系统平台,满足老年用户在安全监护、健康管理、紧急救助、生活照料、休闲娱乐、亲情关爱服务需求。

(五)完善全面覆盖的保障体系。

1.推动医养结合试点工作。全市90%的养老机构能够提供医养结合服务,其中54家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21家内设的医疗机构已纳入我市医保协议定点);全市248家社区居家服务机构就近与医疗机构建立医养服务合作关系,每周提供2-3次医疗服务。将临终关怀纳入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平台基本项目,鼓励养老机构组建医生、护士、心理咨询师、社工、义工志愿者等跨专业团队,为有需要的老年人和家庭提供临终关怀服务。培育专业社会力量,从2016年起连续四年,每年投入1000万元开展全市社会组织为老服务公益创投活动,其中包括临终关怀、喘息服务、安宁舒缓等项目6个。

2.推动完善医保支付政策。出台多项医保支付方式,为恶性肿瘤晚期、严重慢性肺部疾病、慢性心功能衰竭等病人提供多渠道保障。一是2002年起,在医保定点的一、二级医疗机构开展家庭病床门诊特定项目,将上述病种纳入医疗保险统筹基金支付范围。2018年全市214家定点医疗机构开设家庭病床服务,共7578人次就诊,医保统筹基金支付率为81.5%。二是2007年起实施“床日结算项目”结算方式,引导基层医疗机构设置专门临终关怀病区、床位,方便参保人就医,减轻医疗费用负担。2018年我市开展指定病种床日结算的定点医疗机构共有69家。三是2017年起,由医保基金支付的部分费用,用于购买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截至2019年1月底,我市医保参保人已有26.9万人签约家庭医生基本服务包,申报医保基金1689万元。

二、存在问题

我市在构建完善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养老服务体系,促进医养融合发展,推进社区护理站试点,完善医疗保障体系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临终关怀服务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由于医疗服务资源和养老服务资源存在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分布不均衡、供给主体相对单一、基层服务能力薄弱等原因,临终关怀服务仍存在贵单位所提到的“供需失衡、服务水平不高、服务衔接不顺畅、保障制度不健全”等问题。

三、下一步工作思路

贵单位提出的“关于建立临终关怀分级服务体系,让生命尊严谢幕的建议”,对我市做好临终关怀服务工作具有指导意义。下一步,我市将学习上海等城市安宁疗护试点工作经验,以医联体建设为抓手,加快建立科学的分级诊疗就医秩序,以问题为导向,切实改善临终关怀医疗服务,完善服务流程,提升服务水平,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医疗和养老需求。

(一)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一是优化医疗资源布局,将安宁疗护工作纳入区域卫生规划,明确一级、二级医疗体系中康复、护理、临终关怀机构等医疗资源布局规划,鼓励医疗资源丰富地区的部分二级医院转型为慢性病医疗机构或医养结合机构。二是统筹机构发展方向,合理确定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床位规模,新建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严格按照标准化要求建设,重点加强护理、康复、临终关怀等床位的设置。三是完善三级服务体系,城市三级医院强化急危重症救治服务和科学研究,二级以上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紧密协作关系,以区级医院为龙头,指导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康复医院、护理院等为诊断明确、病情稳定的慢性病患者、老年病患者、晚期癌症患者等提供治疗和临终关怀服务。四是推进落实我市医疗联合体就医费用“总额管理、结余留用”,推动形成“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就医格局,方便参保人享受优质医疗资源的同时,又可降低医疗费用支出。

(二)推进安宁疗护试点工作。加强学习国家卫生健康委第一批5个、第二批71个试点城市(区)工作经验,查找差距,系统推动安宁疗护工作。一是结合医联体、对口帮扶等工作,充分发挥城市三级医院的专科优势,牵头成立康复科、疼痛科、临终关怀科等专科联盟。二是推广番禺区市桥医院经验,鼓励区级医院设置临终关怀科、老年病科,并在肿瘤科等相关科室开展安宁疗护服务,有条件的增设安宁疗护病区。三是支持有条件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区医院的指导下,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与临终关怀相结合,对符合条件的患者通过建立家庭病床开展临终关怀服务。四是以“提高临终患者生命质量”为目标,鼓励开展多学科诊疗模式(MDT),为疾病终末期患者提供疼痛及其他症状控制、舒适照护等服务。

(三)推动临终关怀覆盖社区。一是建立健全养老机构、居家养老服务与医疗卫生机构合作机制,通过购买服务、签订协议、巡诊、开诊门诊等方式,为机构入住老年人和社区居家老人提供治疗期住院、康复期护理、稳定期生活照料以及临终关怀一体化服务。二是在全市49家医院试点开展“互联网+护理”,规范开展上门护理服务;依托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平台建设护理站,推进社区医疗护理资源延伸进机构、社区和家庭。三是鼓励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开展中医特色护理,满足老年人中医护理服务需求,全面提升医养结合能力。四是出台支持社会力量参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政策,鼓励社会力量举办护理站、社区嵌入式养老院等专业机构,打造集医、养、康、护功能一体化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综合体。

(四)规范临终关怀服务行为。落实《安宁疗护中心基本标准(试行)》、《安宁疗护中心管理规范(试行)》、《安宁疗护实践指南(试行)》,指导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规范开展安宁疗护工作,建立监督评估和质量评价体系。一是加强护理站、养老机构内设医务室业务指导和督导检查,确保服务质量。二是进一步推广临床路径,探索临床路径“医、护、患”一体化管理,鼓励有条件的医院将临终关怀服务纳入临床路径管理,扩大临床路径种类,优化临床路径病种,进一步规范临床诊疗行为。三是加强对提供临终关怀服务的医务人员和护理人员“三基三严”等专业技能培训,提高服务水平,规范服务行为。四是推广广州市红十字会医务社工试点经验,编制并应用《广州市医务社会工作实务工作手册》等本土社会工作实务相关书籍,加强医院社工和志愿者队伍专业化建设。

(五)完善社会医疗保障制度。一是试行高龄重度失能老年人照护商业保险,提升高龄重度失能老年人照护服务水平。二是将符合条件的养老机构的内设医疗机构优先纳入医保协议定点,鼓励养老机构提供医疗服务。三是进一步扩大长期护理保险定点服务机构范围,将符合条件的医疗机构、养老机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机构、家庭服务机构(含开设护理站的公司)纳入协议定点,使更多需要临终关怀服务的参保人在基层医疗机构就可以按规定享受相应的医保待遇。四是适时提高门诊费用支付标准,进一步优化医保结算政策,保障临终关怀病人的医疗保障待遇。五是探索制定安宁疗护治疗和护理收费项目及标准,推动心理疏导、上门服务等项目纳入收费范围;探索推动将居家和机构安宁疗护服务费用逐步纳入基本医疗保险、长期护理保险以及其他补充医疗保险范畴。

最后,衷心感谢贵单位对广州市卫生健康事业的关心和支持,欢迎贵单位继续对我们的工作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


广州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2019年8月14日


附件: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