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卫生健康委关于广州市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第4102号提案答复的函
关于《借鉴香港经验促进广州医疗发展的建议》收悉。经会同市医疗保障局,市场监督管理局、市教育局认真研究,现答复如下:
近年来,按照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我市积极推动卫生强市、健康广州建设,对标国内领先城市,出台政策增加财政投入,强化医疗高地建设,在推动广州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特别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出台后,我委积极组织学习有关粤港澳大湾区政策文件,加强与国家、省、市有关部门沟通,全力争取有关先行先试政策落地,切实推动穗港在医疗方面深入合作。您提出的“充分发挥毗邻港澳优势,秉持互利共赢及优势互补的原则,促进广州医疗发展”建议,正是我市工作目标和努力方向。
一、广州市医疗卫生资源发展总体情况
(一)医疗卫生资源总量大。2018年底,全市医疗卫生机构4598家,其中医院(含妇幼保健、疾病防治类机构)273家,公立医院149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4162家,三级医院64家,全市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9.02万张,每千常住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6.38张,每千常住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3.63人,每千常住人口注册护士数4.81人。全市医疗卫生机构诊疗量1.52亿人次,出院人数320.59万人。
(二)医疗服务总体技术水平较高。2018年底,广州地区共有三甲38家,省高水平医院重点建设医院13家,其中市属医院3家,复旦版全国医院综合实力排名中,广州地区有10家医院进入前100名,国家临床重点专科147个,中山大学附属医院的肾内科、内分泌科、眼科、肿瘤科,省人民医院的心血管科、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的呼吸科等专科水平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是华南地区的医疗卫生中心。
(三)居民健康水平明显提高。2018年底,广州市户籍居民平均期望寿命82.28岁,全市户籍孕产妇死亡率和婴儿死亡率分别为3.67/10万和2.5‰,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3.41‰,居民健康素养水平25.4%。
二、工作开展情况
(一)加强顶层设计,放开医疗资源规划限制。我市高度重视规划引领作用,近年来,聚焦群众看病难、医疗卫生资源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先后出台了《“健康广州2030”规划》《广州区域卫生规划(2016-2020年)》《广州市医疗卫生设施布局规划2011-2020年(修订版)》,以持续提高群众健康水平为中心,以“调布局、补短板”,“建高地、强基层”,“促均衡、抓效能”为着力点,形成了“一主、一副、五分、网络化”的医疗卫生设施总体布局和“一核引领、五基驱动、多点支撑”的健康产业空间新格局。
(二)出台激励措施,落实鼓励办医各项政策。我市非常认同您提出的“公私医疗应发挥互相补足作用”,近年来,陆续印发《广州市关于支持社会力量提供多层次多样化医疗服务促进社会办医加快发展的实施方案》《广州市鼓励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奖补经费管理办法》,鼓励和支持优质境内外医疗资源来穗办医,从审批、用地、用房、税收、财政、医疗服务等各方面给予政策支持,对提供儿科医疗服务、获评国家临床重点专科、获评二甲/乙和三甲/乙等的社会办医疗机构给予奖补经费等,不断营造社会办医良好政策环境。2018年底,全市民营医疗机构2691家,民营医疗机构床位数,门诊服务量、出院人次占比稳步增长,引进了香港保柏卓健、香港万治、和睦家、富力UCLA医院、万达UPMC国际医院、香港兆康国际康复中心等一系列境外优质医疗资源,民营医疗机构与公立医院优势互补、良性竞争、分工协作、健康发展的新格局逐渐形成。
(三)打造顶天格局,构建优质高效医疗服务体系。2018年,广东省启动了高水平医院“登峰计划”,共遴选了30家医院,每家医院投入3亿元,广州地区共13家医院入围,按照省统一部署,我市也加大了财政投入力度,2018年至今,市财政共计已投入30余亿元支持市属医院建设。一是加快出台推进我市医疗高地建设方案,积极支持广州地区医疗机构积极争取儿科、呼吸等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创建市级研究型医院和重点特色医院,建设一批市级临床专病研究所和高水平临床重点专科,开展一批临床高新、重大和特色技术。二是指导广医一院、市妇儿中心、市一医院等3家医院按照省“登峰计划”建设要求,力争在科研创新、专(学)科发展、人才引进等方面取得突破,全力推进省高水平医院建设。三是推动康复、老年病、护理、儿科、麻醉、眼科等发展不充分领域的专项服务体系建设,补齐我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短板。
(四)加强医疗质量管理,全面规范我市医疗服务行为。规范医疗行为一直是我市卫生健康行政部门管理的重点,近年来,我市已建立较为完善的医疗质量层级管理体制机制,全市已设立20个市级质量控制中心,分级负责、逐级管理、专家参与、相互协作的医疗质量控制体系已逐步建成。主动履职尽责,除了日常监督检查之外,每年开展1-2次覆盖全市医疗机构医疗质量专项督导检查,医疗质量和安全得到有效保障。
(五)推进互联互通,打造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建设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平台采集了居民在全市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的信息,包括电子病历、检验报告、影像报告、体检记录等,平台采用自定义开放及设置密码方式,除本人授权外,其余敏感数据有政府内网和防火墙保护,较好地保障病人的私隐及资料的机密性。截至2019年7月,平台已联通全市11个区、26家省部属医院、全部市属医院、公卫机构及36家区属医院,167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共274家医疗卫生机构,在库实名电子健康档案近2400万份,数据中心共存有超过20亿条数据,容量约为10.5T,横向与工信、医保、公安、人社、民政等部门实现了健康医疗数据共享,与微信、支付宝、银联等第三方的平台系统也实现信息共享和交互,初步打通了横向和纵向数据共享通道。市民可通过登录系统,查询自己就诊记录、检验报告等,降低往返医院的时间和交通成本;平台联网医疗机构的医生,经过病人授权后,可以调阅健康档案,了解病人的既往病史、在其他医院就诊记录等信息,便于医生更有效地诊断,减少重复检查和用药。
(六)落实医学教育,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内地的医务人员培养制度与香港一样,也非常严格。在内地,有意向从事医疗行业的高中毕业生,可直接考取医学院校,通过5年的本科教育,可拿到学士学位,有意向继续攻读研究生的医学本科毕业生,通过临床专业知识、医学英语、面试等考试,才有机会攻读硕士研究生,2-3年后在通过相应考试,才可攻读博士研究生,医学生从本科读完博士,至少需要9-11年时间。毕业后,内地医学生还需要通过全国医师资格考试,包括操作考试和笔试考试,考试合格了,才可拿到医师资格证,获得行医资格。同时,按照国家卫生健康委统一部署,我市建立了较为完善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开设了一系列全科医生培训、继续医学教育培训项目,从2018年起,所有新进医疗岗位的本科及以上学历临床医师100%接受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
(七)深化交流合作,提升医学人才质量。广州与香港语言相通,地理位置相邻,我市高度重视引进香港地区高校的优质医疗教育资源,提升我市高等教育水平。市属高校与香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理工大学、香港城市大学等高校和有关机构密切交流,联合开展人才培养、师资培训、合作课题研究、学术互访等合作。如广州医科大学与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理工大学等建立了长期的学术交往与合作关系,与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在“南山学院”进行PBL(以问题为本的教学方法)课程体验,与香港中文大学开展学生短期交流项目(护理学),与香港理工大学开展学生实习、交换等。两地的大学生交流也日益频繁,每年约有300名来自香港的青年学生来校开展交流活动。
(八)加强创新协同,推进健康产业蓬勃发展。推动穗港澳国际健康产业城建设,在产业城内筹划建设国际医疗健康中心,借鉴香港大学深圳医院模式,引进港澳优质医疗服务资源,在国际医疗健康中心建设健康管理、医学检验检查、共享手术、内镜、消毒供应、药品配送等共享中心。同时,争取国家支持南沙复制实施海南博鳌乐城享有的进口药品、医疗器械特殊准入等系列试点政策,破除南沙健康医疗产业发展瓶颈,推动粤港两地医疗卫生产业的深度合作,力争为港澳居民提供优质高效医疗服务。建设穗港澳国际健康产业城与您提出的“借鉴并吸纳香港于医疗发展上的优胜之处”的思路是一致的。
三、下一步工作计划
我委将继续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总体框架下,加大与香港在医疗领域的合作,按照“政府指导,市场促进;先行先试,有所作为;发挥特色,互惠共赢”的合作原则,推进穗港卫生与健康事业协同发展,实现优势互补、共建共享,打造优质生活圈,共建健康大湾区。
(一)继续推进穗港高校间交流与合作,充分发挥各自特色和优势,加强高层次医疗人才培养合作。推动高层次人才、创新型人才的流动,给两地医务人员提供更多互相学习机会。
(二)配合市发展改革委推进穗港澳国际健康产业城建设,积极引进香港地区优质医疗资源落地广州开展跨境医疗服务,探索打通穗港医疗资源共建共享渠道。
(三)继续推动优质高效医疗服务体系建设。继续加快我市医疗信息化建设步伐,加大对医疗质量和安全的监管力度,全面推进医疗高地建设,打造一批高水平医院、研究型医院和重点特色医院,加快补齐医疗卫生领域短板。
以上意见可主动公开。
广州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2019年8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