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关于市十六届人大第一次会议第20222173号建议答复的函
马粤君代表:
您在市十六届人大第一次会议提出的《关于建立完善分级诊疗模式,切实解决慢病就医难题,提高群众生活品质的建议》(第20222173号)收悉。我委高度重视,组织会办单位认真研究办理,并于5月30日与您进行了沟通,经综合各区政府意见,现将有关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一、慢性病患者“就医难”原因
代表在建议中提到的“大医院人满为患、社区卫生机构药品配备不全、信息共享不充分”等问题确实部分存在。主要原因如下:
(一)合理就医秩序尚待建立。由于优质医疗资源分布不均,健康教育宣传不足等原因,群众长期以来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不信任,“有病往大医院跑”的就医习惯尚未改变,“基层首诊,急慢分治”就医秩序还未能得到有效落实。
(二)基层服务能力尚待提升。我市为省会城市,医疗资源集中于主城区各大型医院,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弱的问题未完全解决,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综合实力偏弱,全科医生人数绝对数不足,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有待提升。
(三)药品配备目录尚待衔接。此前,受药品采购和基本医疗保险门诊结算、公费医疗政策等影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无法配备效果相对较好、费用相对昂贵的慢性病药品,导致基层医疗机构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药品目录不能与三级医院的药品配备目录完全衔接,难以满足群众用药要求。
(四)信息平台建设尚待加强。医疗机构卫生健康信息化整体发展不平衡。不同医院之间信息化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距,大型三甲医院医疗资源相对充足,信息化建设相对较好;而基层医疗机构投入相对不足,同时基层在用的信息系统较大,尚未完全互通互享,是当前健康信息化互联互通的一块短板,也制约了智慧医疗触角向基层延伸。
二、工作开展情况
为解决慢性病患者“就医难”的问题,形成科学有序的就医秩序,提高医疗资源的配置效率,早在2014年7月28日,广州市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基层医疗卫生工作及配套方案等“1+3”系列文件,首次提出开展基层首诊、双向转诊的工作。同年10月,在全市选定7个区推动医疗联合体试点,探索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新方向。经过接近2年的发展,广州医疗服务体系得到一定程度的完善,医疗服务的便捷性和可及性也稳步提升。为进一步解决医疗服务体系的发展与群众日益增长的就医需求之间的矛盾,于2016年提出以紧密型医疗联合体试点为抓手,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为切入点,以病人利益为导向,逐步建立完善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就医制度。
(一)制定出台系列政策文件。我市先后印发实施加快分级诊疗制度建设、促进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相结合、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医疗联合体建设等系列文件,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总要求,以医疗联合体建设工作为抓手,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为切入点,不断完善服务网络,促进医疗资源下沉,从人才、技术、服务等方面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形成科学合理就医秩序,顶层设计更加完善。
(二)推进医疗资源均衡布局。按照枢纽型网络型、国家重要中心城市功能定位,匹配社会经济和人口发展规模,完成《广州市医疗卫生设施布局规划(2011-2020年)》修编工作,推动中山一院、省中医院、南方医院、市妇儿中心、广医三院等大型三甲医院规划在南沙、增城、黄埔等薄弱地区建设分院,进一步优化结构,推动优质医疗资源在薄弱地区合理布局,构建层次分明,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三)推动建立分工协作机制。大力推动网格化医联体工作,建立医联体组织领导机制,完善管理制度,明确权利和义务。强化医疗机构管理,加强医疗质量控制,规范诊疗行为,实现同质化医疗服务;大型医院优质医疗资源有效下沉,机构之间双向转诊制度逐步完善。建立市、区、社区三级慢性病防控体系,不断提升医疗机构在慢性病防控、综合干预等方面的能力。通过建立考核指标体系,将基层就诊情况、双向转诊率、慢病规范管理情况、血压血糖有效控制率、药品供应保障相关指标纳入综合医改考核指标体系,充分发挥绩效考核的指挥棒作用。同时市医疗保险服务中心牵头的市医保年度综合考核也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医保费用支出情况作出具体考核要求。
(三)大力提升基层服务能力。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为抓手,依托家庭医生团队为辖区慢性病患者提供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融合服务。开展多项全科医生服务能力培训,借助线上线下培训不断提升基层慢性病健康管理服务能力。落实慢性病长处方政策,对病情稳定、符合条件的高血压、糖尿病等患者,可开具3个月药量的处方,极大方便慢性病群众就医取药。大力推进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以慢性病分级诊疗为突破口,探索构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与高水平医院之间有效衔接分工协作机制,提高慢性病专科疾病诊疗体系服务能力。
(四)积极做好慢病用药衔接。白云区、番禺区试点上线“空中药房”业务,云药房平台衔接基层与综合医院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用药,丰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慢性病用药品种类;支持和鼓励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加入辖区城市医疗联合体,通过医联体建设推动解决用药衔接问题。组织公立医疗机构定期做好短缺药品信息监测和审核直报工作。对于各区审核上报市的短缺药品信息,及时组织药学专家进行分析审核,将我市无法协调解决的短缺药品信息逐级上报。
(五)提升卫生信息化建设水平。一是积极推动全民健康信息平台互联互通。目前市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共接入297家医疗机构(包括29家省部属医院、全部市属医院和公卫机构、11个区的62家区属医院和185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共采集实名健康档案超4500万份,实现机构间健康档案调阅和业务协同。积极推动卫生健康数据资源开放,制定《平台数据共享管理办法》,重点推进全员、死亡、慢病、家签、妇幼等8项数据主题的下发,提升基层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管理能力和基层工作效率。二是打造移动医疗服务品牌“广州健康通”,汇集161家医疗机构(含全部三甲医院)号源,为群众提供预约挂号、医疗缴费(部分医院可医保支付)、智能导诊、预检登记、排队候诊、健康档案查询、检验检查报告查询、妇幼健康、线上问诊、家庭医生签约等23项便民服务,有效缓解群众就医“三长一短”问题。目前注册用户数近1500万人。三是扎实推进检验检查结果互认工作。目前,市检验检查结果互认平台接入机构数量达到265家。调阅后互认率达到97%。据测算,2021年,医疗机构间检验检查结果互认总次数为64万次,节省资金1.1亿元,切实减轻群众医疗费用负担,提高了居民就医获得感。
三、下一步工作思路
您所提出的“关于建立完善分级诊疗模式,切实解决慢病就医难题,提高群众生活品质的建议”,对我市推动分级诊疗建设有很强的指导意义。我委将结合国家和省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等工作,完善分级诊疗制度,统筹优化医疗卫生资源布局,形成科学有序的就医格局,解决慢病群众看病就医问题,不断提升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一)明确各级医疗机构功能定位。按照国家分级诊疗制度要求,落实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功能定位,重点突出大型三级医院引领作用,强化区属二级医院的中间核心作用。一是充分发挥省部属、市属医院在科研、教学和诊治等方面的优势,带动各级医疗机构建成医疗资源集约、高效利用、互联互通的专科联盟或专科疾病诊疗体系,对接各区医疗集团,承接医疗集团上转的重大疾病和疑难病例。二是建立二级以上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紧密协作关系,引导群众逐步改变就医习惯,首诊在基层,小病在基层,对诊断明确的高血压或糖尿病人,由基层医疗机构全科医生和签约的家庭医生开具长处方,减少群众频繁到医院排队取药的问题。
(二)探索创新医联体建设模式。以慢性病管理为切入点,探索建立以医联体为基础的慢病专科联盟,重点落实不同等级医疗机构功能定位,推动医师纵向交流。依托医联体,在三级医院建立“社区慢病教育培训基地”,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供指导和支持,让慢病患者能够得到三级医院同质化诊疗服务。创新医联体内部人才资源流动机制,如上级医院医生定期到基层查房、授课和会诊,基层医生定期到上级医院进修、参加病例讨论和各类讲座等。通过技术交流和互动学习,提高基层医务人员诊疗水平,满足群众在家门口享受专家服务的需求。
(三)建立健全相关考核激励机制。一是进一步完善考核指标体系,充分发挥绩效考核的指挥棒作用,将服务的质量和数量、群众满意度、居民健康水平的改善以及基层服务能力的提升作为评价考核重点指标。二是制定培训补贴政策,指导医疗机构完善薪酬激励、职称评审机制,支持鼓励上级医院专科医师定期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进行联合出诊、巡诊,指导基层提升慢性病诊疗和管理能力。三是加大基层医务人员培养力度,落实广州市关于改革完善全科医生培养与使用激励机制实施方案,建立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全科医生培养与使用激励机制,对全科医生职业的发展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
(四)保障基层医疗机构药品配置。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完善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意见》和国家卫生健康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公立医疗机构基本药物配备使用管理的通知》要求,加强国家基本药物的配备使用,在高血压、糖尿病、严重精神障碍等慢性病管理中,在保证药效前提下优先使用国家基本药物,最大程度减少患者药费支出。积极推动“医联体”建设,医联体内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与对应的三甲医院药品实行集团采购,统一配送,逐步解决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与三甲医院用药衔接问题,增强群众获得感。探索将医疗机构与定点药店的部分外配处方药品纳入社会医疗保险统筹基金支付范围,推进建立定点药店的外配处方药品配送机制,进一步提高慢性病用药的可及性。
(五)加强医疗机构信息平台建设。一是着力实现全民健康信息互联互通。进一步扩大市全民健康信息平台覆盖范围,继续推进与公安、残联、教育、民政等部门的深度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重点推进医疗医保业务协同和信息共享互用。二是持续深化卫生健康信息惠民便民服务。强化“广州健康通”推广应用,积极推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接入“广州健康通”,尽快完成适老化改造。继续推广检验检查结果互认平台应用,不断完善平台功能,扩大接入范围,提高医疗资源的利用率,进一步改善群众就医体验。
最后,衷心感谢您对广州市卫生事业的关心和支持,欢迎您继续对我们的工作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
广州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2022年5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