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信息 > 建议提案办理工作 > 市人大建议办理结果公开

广州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关于广州市第十五届人大五次会议第20202503号代表建议答复的函

时间:2020-10-09 来源:本网
分享到:

  穗卫复案〔2020〕210号


李志坚代表:

  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关于支持广州市建设数字健康大脑的建议》(第20202503号)收悉。我委高度重视,经认真研究并综合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等会办单位意见,现将有关情况答复如下:

  广州市卫生健康信息化建设始于2009年,经过10来年的发展,已经初步形成以“健康云”支撑“全民健康信息平台”汇集“居民健康档案数据”的信息化建设格局。特别是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广州市全面深入实施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健康中国战略”,紧紧围绕健康广州、卫生强市目标,对标先进城市积极比追赶超,结合本地实际大胆探索创新,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取得质的突破,做到有创新、有亮点、有成效,基本实现了“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的要求,“智慧医疗”正逐渐成为广州城市新名片。

  一、我市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现状

  我市的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在标准和规范上,按国家、省的要求进行统一,在建设上,市里顶层设计,各区按标准建设区域信息平台,各医疗单位根据自身特点和需求建设信息系统,分别与市、区信息平台对接。

  (一)完善顶层设计,畅通全民健康信息高速公路。先后开展三次信息化发展规划工作,不断完善信息化建设的顶层设计,进一步明确我市健康信息化建设方向和目标。着力打造安全、可靠的“健康信息高速公路”,形成一个平台、十大应用、两个保障体系的智慧健康服务体系架构。至2020年8月,市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共接入全市296家医疗卫生机构(包括全部市属医院和公卫机构、11个区及绝大部分区属医疗机构、28家省部属医院)。平台集聚了全员人口信息、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三大数据库信息,让原本碎片化的个人医疗、健康信息得以整合共享。基于平台逐步实现电子健康码、健康档案调阅、双向转诊、智能提醒、预约挂号、统一支付、区域影像与检验、家庭医生签约、远程医疗、检验检查结果互认等十大应用,完成了数据标准体系和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的建设,为各医疗机构间互联互通提供了基础数据和业务协同平台。

  (二)注重协同共享,优化医疗资源配置。自2018年起,我们联合民政、人社、工信等民生部门建立了广州市健康信息化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分管副市长为召集人),有力推进了医疗机构和部门间的信息共享,基本实现了省部属医院与市级平台的对接,极大丰富了全民健康信息化平台的健康档案库,拓展了平台可应用的优质医疗资源。通过市、区两级平台联通各级医疗机构,建立区域影像和检验中心、家庭医生签约、检验检查结果互认平台等医疗协作信息系统,实现医疗资源的整合与共享,支撑分级诊疗服务开展,优化配置医疗资源,促进“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诊、上下联动”的诊疗模式实现。目前区域影像和检验中心系统已推广越秀、天河等7个试点区应用,9家省部属医院、15家市属医院,以及海珠、南沙区全部区属医院和基层公立医疗机构,5个区(越秀、花都、天河、增城、番禺)部分区属医院和基层医疗机构,已接入检验检查结果互认平台。系统应用率稳步增长,大大提升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和卫生服务体系整体运行效率,让群众“足不出户”就能享受优质服务。接入平台的医疗卫生机构通过数据共享及调阅等基于平台的应用,减少重复检查,降低患者就医成本,实现对患者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监管。

  (三)突出便民惠民,丰富“互联网+医疗”服务内涵。2019年6月,广州成功首发电子健康码,解决群众就医“重复办卡、互不通用”的堵点问题。率先在全省实现了公卫领域的“一码”应用,居民群众通过电子健康码可以享受妇幼保健、计划免疫、家庭医生签约、义务献血、慢病管理等智慧公卫服务,并将逐步享受到更多便民惠民功能。至今年8月,广州市90家医院和152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已经完成了电子健康码的上线应用工作,预制电子健康码约3591万个,总发放231万个,总用码超过2353万人次。基于全民健康信息化平台,还打造了一站式互联网医疗健康门户—“广州健康通”,汇集医院号源,实现指尖上的便捷就医。截至今年8月,已接入124家医疗机构,总注册用户超过400万人,总预约量接近1460万人次。群众通过手机App、微信公众号、穗好办、支付宝即可实现预约挂号、医疗缴费、导航导诊、排队候诊、接种预约、健康档案查询、检验检查报告查询、出生证打印预约、家庭医生签约等便民惠民服务。

  (四)深化大数据应用,强化政府决策监管手段。经过多年的积累,市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在库实名电子健康档案已超过3600万份,初具大数据应用规模。我市贯彻落实国家大数据战略,加快数字政府建设,以建设广州市健康医疗大数据中心为抓手,探索开展健康医疗大数据汇聚与释放,以市政府名义印发了《广州市推进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实施意见》,和市工信局联合编制的健康医疗大数据产业发展项目招标文件已基本定稿,近期将进入招投标流程。同时还基于平台大数据建设了医院精细化管理和医疗服务监管平台,为决策层和管理层提供涵盖医疗服务、公共卫生、基层卫生的综合管理、决策分析及数据可视化应用,加强政府对卫生健康行业的监管,促进医院向着高质量、低消耗、高效益的方向发展。

  (五)鼓励探索创新,智慧医院建设走在全国前列。近年来大力推动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在医疗健康领域中的发展应用,智慧医院建设成效显著。医院管理和临床诊疗服务信息化应用深入,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等部分机构通过国家互联互通标准化成熟度五级乙等,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通过国家电子病历系统功能分级评价七级评审,信息化建设水平走在全国前列。我市互联网医院在新技术融合创新上积极探索,在智慧医疗创新应用上实现多个首次突破: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完成了全省首例5G远程超声诊断;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签发国内首张出生医学证明电子证照,率先在全省实现了区块链医疗电子票据开具。此外,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已实现预约挂号、诊间结算、检查预约、报告查看和医护患一体化互动,现金结算率不超过15%,预约率达到95%以上,患者“零排队”,其研发的“辅诊熊”人工智能诊断平台,应用于诊断多种儿科常见疾病,准确率达94%,与经验丰富的儿科医师相当,荣获“2019届中国医院竞争力”智慧医院HIC百强榜第一。

  二、疫情防控信息系统建设与应用情况

  从疫情一开始,广州市就从全市角度建设疫情防控系统,实现对新冠疫情的智能监控,主要从“穗康”微信小程序逐步扩展为疫情防控指挥系统,推出“穗康码”应用,注重联防联控和群防群控相结合,充分发挥信息科技的优势。利用信息网络打通各防控网络,用信息流引导各类防控力量协同运作,采用科学思维制定防控策略,运用智能手段破解人工难题,发挥最佳合力。

  (一)从“穗康”到疫情防控指挥系统,构筑数据战“疫”防线。春节期间,广州市就第一时间推出“穗康”前端小程序应用,围绕“三本台账”、“三张网络”,建立全市人员与疫情相关健康大数据后台,该方式后来被全国各地推广。在此基础上,大力推进“广州市疫情防控指挥系统”建设,融入其他部门获取的网格化数据,每日及时更新,构建全市近两千万人口与疫情相关的大数据平台。围绕社区防控需求,建立市、区、街道、社区居委各级之间自动分发、核查、上报的信息闭环反馈机制,让大数据高效、精准落地,为基层社区“三人小组”提供摸排目标。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形成市到社区四级疫情防控态势图,展现疫情各类参数指标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让防控指挥部随时对全市疫情动态了然于心。此外,该指挥系统还提供集中隔离场所收治动态、防疫物资保障和企业复产复工状态等功能。

  (二)用“穗康码”联通“一哨两网”,助力分区分级精细管控。在“穗康”前台和市疫情防控指挥系统的基础上,广州市推出“穗康码”应用,联通作为疫情排查“前哨”的“发热门诊”、全市交通运输全覆盖体温监测网络、社区防控网络,采取扫码与亮码结合的方式实现高速通行与有效检测相结合,从源头上抵御外来可能的危险,监控广州市内部流通可能带来的扩散。针对人群密集、出入频繁的公共场所,市民进入时只需用手机扫码,即可实行高效通行。一旦发现某个场所曾有高风险人员进入,该系统可帮助疾控部门有效展开流调工作。各状态设置人员使用移动终端或电脑终端登录市疫情防控指挥系统,按要求对重点人员进行红码标记和解除,实现对重点人员的精细管控。对持红码者的活动范围进行严格限制,持蓝、绿码者只需亮码即可直接通行。目前全市已有2300多万经实名认证的居民申领了“穗康码”,为全市各社区(村)、专业市场、工地、药店,以及各类公共场所,设置了“穗康码”,实现全市范围内全区域全员全覆盖,联通各区域各行业各重点场所内所有重点对象的管控,精准地做到“外防输入,内防扩散”。

  针对秋冬季可能卷头重来的新冠疫情,我市疫情防控指挥系统、“穗康码”仍在不断完善和持续推进应用中。

  三、下一步计划开展的工作

  总的来讲,建议中提出的数字健康大脑1.0版、2.0版,我市已基本实现,并在持续完善中。根据我市卫生健康信息化发展规划,我市正在持续加强全民健康信息化平台建设,扩大覆盖范围,提升平台互联互通能力,整合盘活全广州卫生健康资源。

  (一)深化平台建设深度和广度,进一步提升全市互联互通水平。加强与横向部门的沟通,形成部门间有效沟通机制与数据共享机制,打通医保、公医线上支付环节,共同推进互联网+医疗、分级诊疗应用建设;充分利用现有的信息化资源实现各部门间的共享协同,基于市政府数据共享平台实现信息共享共用。继续推进医疗卫生机构接入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同时提升平台数据质量和数据利用价值。强化市平台在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中的引领示范作用,指导各级医院开展互联互通标准化建设。进一步盘通市、区两级平台数据双向通道,实现慢病、妇幼保健、计免等信息自动下发。

  (二)重点深化信息惠民便民服务,提升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基于广州市全民健康信息平台,进一步完善深化健康档案信息管理、预约挂号、家庭医生签约、诊疗费用支付等50多项信息便民惠民服务。构建健康医疗大数据中心,提高卫生健康决策支持水平,突出卫生医疗数据应用价值。加大宣传推广,提升广州统一预约挂号服务的社会知晓率。打通医保线上支付环节,进一步完善诊疗费用支付应用,推行先诊疗后付费模式。大力推进广州市区域诊断中心建设,更大范围实现区域医学影像、检验、心脑电、超声、病理数据共享共用,推进检验检验结果互认,减少重复检验检查费用。提高基层医疗机构影像、检验、心电、病理服务水平,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系统建设,逐步实现各区范围内以及跨区不同级别医疗机构之间诊间/住院预约、双向转诊、出院随访、社区首诊业务的支撑。

  (三)推动新技术应用,促进医疗信息与其他系统互联互通。推进电子健康码与“穗康码”融合发展,充分发挥“穗康”小程序用户量大、覆盖面广、使用频度高、深入基层群众的优势,在确保信息安全的前提下,实现电子健康码与“穗康码”互联互通、互认共享,拓展“穗康码”在医疗行业应用。探索区块链技术在医疗行业应用,扩大健康档案、电子病历的共享范围,提高共享的安全性,促进医疗科研和健康产业发展。

  同时,我市正在建设“穗智管”平台,全面落实推动政务服务和城市运行管理更加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一网统管、全城统管”,将城市治理的各个领域有机结合,建设“感知智能”、“认知智能”、“决策智能”的城市发展新内核,数据全域融合、时空多维呈现、要素智能配置的城市治理新范式,此平台也正在带动我市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迈向更高层次,逐步实现建议中所讲的“数字健康大脑4.0”。

  非常感谢您对我市医疗卫生信息化工作的关注和支持,所提建议积极合理,对我们下一步的工作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也是我市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希望一如既往关注我市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多提宝贵建议。

  专此函达。

  广州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2020年9月21日

  (联系人:华军,联系电话:34667759)

附件: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