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信息 > 建议提案办理工作 > 市人大建议办理结果公开

广州市卫生健康委关于广州市十五届人大五次会议第20202153号代表建议答复的函

时间:2020-12-02 来源:本网
分享到:

穗卫复案〔2020〕254号

  

邱波代表:

  市十五届人大五次会议邱波等代表《广州市“互联网+健康”背景下区域医联体建设对策和建议》(第20202153号)收悉。我委高度重视代表所提建议,经综合各区政府和市发展改革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医保局、财政局意见,并与代表充分沟通,现答复如下:

  一、我市医联体建设情况

  (一)基本情况。

  从2014年启动医联体试点工作以来,我市结合实际,积极探索,稳步推进医联体建设工作。2019年12月,按照国家统一部署,我市正式启动城市医疗集团试点工作,对前期建立的医联体进行梳理和整合,至2019年底,全市建设各类医联体93个,包括医疗集团17个、专科联盟65个、远程协作网11个;二级以上(含二级)医疗机构112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52个、镇卫生院31个、社区卫生服务站173个和村卫生室931个参与医联体建设, 其中社会力量办医疗机构99个。全面启动网格化医联体试点,11个区统筹建设17个医疗集团,实现区域全覆盖,全市二级以下公立医疗机构100%加入医疗集团。

  (二)主要做法。

  1.加大财政支持力度。一是支持高水平医院建设,打造优质医疗服务网顶。支持市一医院、市妇儿中心、广医一院三家市属医院纳入省重点医院建设,市财政下达省、市高水平医院建设资金11.2亿,支持医院人才引进,学科建设,教学科研平台建设。二是支持临床高新、重大和特色技术建设。鼓励市属医院紧跟医学科技前沿,开展或引进有一定特色、达到国内外领先水平的技术, 配合制定《广州市临床高新、重大、特色技术建设项目经费管理办法》,评选8 项高新技术、12 项重大技术和50项特色技术,2020 年市财政已安排资金 1,960万元。三是支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础建设补短板和补弱项。2020 年市财政安排2.91 亿元用于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安排资金 2,685.5万元对从化 8 间卫生院标准化建设,进一步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和水平。四是支持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2020 年市财政安排全科医生培训经费724 万元、住院医师培训补助经费10932万元、儿科人才队伍建设补助经费2206万元以及高层次卫生人才经费 395 万元。

  2.推进互联网+健康。为充分发挥信息系统对医疗健康服务支撑作用市财政每年均安排资金用于支持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2020年安排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资金7,247.57万元,促进建立统一信息平台,全市医院管理、医疗服务等信息平台建设成效显著,信息便民惠民服务水平不断提高。一是不断深化健康信息互联互通工作。目前,广州市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已汇集全部省部属、市属医院、区属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共296家医疗卫生机构的数据,基本实现全市医疗卫生机构“一网联通”。平台集聚了全员人口信息、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三大数据库信息,让原本碎片化的个人医疗、健康信息得以整合共享,在库实名电子健康档案超过3600万份,为各医疗机构提供了互联互通基础数据和业务协同平台,并横向实现了与公安、发改、民政、医保等部门的数据共享。二是大力推动检验检查结果互认。2020年4月,市卫生健康委和市医保局联合印发《关于印发广州地区医疗机构检验检查结果互认实施方案的通知》,明确全市统筹、分区推进、逐步扩大检验检查结果互认范围。目前,全市有149家医疗卫生机构包括省部属9家医院,市属15家医院,区属21家医院和104家社区服务中心均已接入检验检查互认平台,互认次数稳步上升,调阅后的平均互认率达到90%。三是大力推进互联网医院建设。广州地区45家互联网医院能提供网上发热门诊、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咨询、在线诊疗、导诊分诊、科普宣传等服务,让群众在家里与医生实时“面对面”沟通咨询。疫情期间,29家经过备案的医疗机构可为本市27个医保一类门特慢性病种提供互联网复诊服务,网上就诊诊查费纳入医保支付范围。10家互联网医院和5家第三方医疗平台接入“穗康”和“广州健康通”微信小程序,广泛开展“在线诊疗”服务,有效减轻医院诊疗压力,减少交叉感染风险,在疫情防控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积极探索构建线上线下一体化服务模式,探索广州市互联网医院平台及处方流转平台建设工作。

  3.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一是市政府办公厅出台《广州市进一步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建设实施方案》,多部门联合制定《关于进一步完善我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绩效工资制度的指导意见》,明确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行公益一类财政供给、公益二类事业单位管理,突破现行事业单位工资调控水平,不限制绩效工资总量,激发了基层医务人员提供优质医疗服务的积极性,更好与牵头医院协同提供连续服务。二是规范药品采购使用。2019年起,国家正式推进药品集中采购和使用试点工作,广州市作为第一批试点城市,第一时间开展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和使用试点,并于年底进一步扩大使用范围。三是优先配备基本药物。落实《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公立医疗卫生机构基本药物配备使用管理的通知》,明确规定基本药物有限纳入采购目录和计划,在临床药物治疗中应首选基本药物。目前,广州地区二、三级公立医疗机构、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村卫生站均全面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优先配备、使用国家基本药物。

  4.改革医疗保障支付政策。一是印发《广州市社会医疗保险医疗联合体医疗费用付费方式》和《关于明确广州市社会医疗保险医疗联合体有关事项的通知》,对医联体内签订卫生健康基本医疗服务一体化协议的参保人,其发生的医疗费用,医保经办部门按“总额付费、结余留用”的方式与医联体进行结算,引导医疗机构改变发展模式,从以“治病为主”向“以人民健康为主”转变。二是强化向基层倾斜的差异化支付政策,基层医疗机构与其他医疗机构在职工医保普通门诊统筹支付比例方面最高相差40个百分点;设定基层医疗机构开展的医疗保险病种和项目,并建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门诊转诊优惠制度;建立向基层倾斜的普通门诊统筹结算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充分保障基层医疗机构普通门诊结算需求;设置544个基层病种、缩小基层病种在不同级别医疗机构的分值差距,引导常见病、多发病下沉到基层治疗。

  5.创新医疗集团管理模式。医疗集团登记为独立法人事业单位,成立理事会和监事会,分别作为决策机构和监督机构。创新“五统一、五不变”管理方式,成员单位实行机构、资产、业务、人事和医保基金管理五统一,机构性质、人员身份、资产关系、财务收支和投入体制五不变,赋予理事长任命成员单位一把手的提名权,解决行政隶属、人员编制、财政供给等差异带来的管理问题,打破医联体发展的体制障碍。集团内成立综合服务、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科教管理、质量管理、医务管理等管理中心,探索实施现代医院运行管理模式。加大政府财政投入,设立医疗集团启动运行、专家下沉坐诊、理事长年薪等专项资金,支持医疗集团建设成为管理共同体、责任共同体、服务共同体、利益共同体和发展共同体。

  二、工作成效

  (一)优质医疗资源有序流动。

  医疗集团牵头单位制定区域分级诊疗技术方案病种手册、常见病种出入院标准及双向转诊标准,并通过设立名医工作室,建立联合病房,专家坐诊和带教查房,指导开展适宜技术和新技术新项目,大力提升基层服务能力,满足群众“在家门口看专家”的需求,对基层医疗机构上转患者实行“一免三优先”服务,同时医疗集团统一药品使用目录,统一药品采购配送,方便患者在转诊后实现连续治疗,有效推动慢性病、常见病患者向基层分流,解决了基层药品配备不足和患者下转难的问题,更好吸引群众基层首诊,逐步改变“有病就往大医院跑”的就医习惯。2019年,全市二、三级医院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转诊超过6万人次,比2018年全年增长150%以上;接受基层上转病人超过10万人次,比2018年全年增长超过5倍。全市152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31个镇卫生院均与二、三级医院建立稳定的协作关系,上级医院共下派专业技术人员超过5000人次、管理人员近500人次,帮扶基层医疗机构开展新技术、新项目200余项,开展新专科合计99个,满足群众“家门口看专家”的需求。居民2周患病首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比例76.75%,达到国家≥70%的要求。

  (二)医疗卫生服务同质化发展。

  以信息化为支撑,基于区域卫生健康信息平台,搭建远程医疗平台,联通全市11个区,建成全市区域影像、检验中心系统和家庭医生签约系统,实现基层与上级医院影像、检验协同诊断,推进远程医疗服务建设,开展远程医疗服务逾30万人次;印发检验检查结果互认工作方案,搭建全市检验检查结果互认平台,接入全市公立医疗机构和第三方检验机构,推动实现结果在医联体内部跨机构共享、调阅和互认。医疗集团还组建医学影像、医学检验、病理诊断、心电诊断、消毒供应、物流配送等辅助中心,面向基层医疗机构开放,患者在基层缴费检查,即可享受三甲医院诊断服务,节约医疗资源,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实现医疗服务便捷化、同质化。

  (三)整合型医疗服务体系初步建立。

  花都区分别以区人民医院和市中西医结合医院两家区属医院为龙头,联合辖区二级和基层医疗机构,成立两个医疗集团。集团选举产生理事会和理事长,制定理事会章程和管理规定,明确医疗集团用人、做事、内部分配等运行管理权限。重点落实不同等级医疗机构功能定位,牵头医院重点开展区域疑难重症救治,帮扶成员单位提升医疗水平,畅通双向转诊绿色通道;成员单位主要承接牵头医院下转病人和常见病多发病,落实全方位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对医疗集团实行医保费用“总额预付、结余留用”支付方式改革,充分调动工作积极性。2019年全区区域就诊率达到90%,基本实现大病不出区;两家牵头医院都已通过三甲评审,医疗服务能力和质量不断提升;基层医疗机构门急诊量和住院量均保持10%以上的增长,占全区比重逐年增大,基层首诊率稳步提高;医务人员待遇不断提升,基层在编医务人员2019年人均收入达到23.6万元;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从2017年23.0%提高到2019年28.57%;群众满意度近三年维持在90%以上。

  三、存在困难

  我市努力构建不同级别、不同类别医疗机构的分工协作机制,有效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医联体建设取得初步成效。但由于医疗资源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分布不均衡、供给主体相对单一、基层服务能力薄弱等原因,医联体建设仍存在各种问题。其中,包括代表提到的“政府相关政策滞后”、“缺乏健全的监督管理机制”、“信息化建设水平低”等不足,医联体内部仍部分存在“信息孤岛现象”。

  四、下一步工作思路

  代表提出的“广州市“互联网+健康”背景下区域医联体建设对策和建议”,对我市推动医联体建设有很强的指导意义。下一步,我委将在国家和省卫生健康委的指导下,进一步加大卓有成效医联体建设力度,构建我市优质高效健康卫生服务体系,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健康需求。

  (一)制定完善相关配套政策措施。

  一是继续深化公立医院管理和运行机制改革,促进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加大财政投入力度,突出部属、省属大型医院公益性发展要求,充分调动大型医院积极性,解决 “不愿放”问题。二是允许突破现行事业单位工资调控水平,允许各级医疗机构医疗服务收入扣除成本并按规定提取各项基金后主要用于人员奖励,并向下沉基层服务人员倾斜,稳步提高医务人员薪酬水平。三是城市医疗集团内部医师在任一机构注册后,不需办理备案即可在医联体内执业,将专业技术人员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多点执业或定期出诊、巡诊等工作情况纳入绩效考核,落实人员下沉激励措施,促进人才流动,提高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解决基层医疗机构“接不住”问题,满足群众“在家门口看专家”需求。

  (二)明确各级医疗机构功能定位。

  借鉴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经验,鼓励各区探索、创新城市医疗集团运营模式,明确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功能定位,重点突出大型三级医院引领作用,强化区属二级医院的中间核心作用。一是给予城市医疗集团更大自主运营管理权限,对区属医院牵头、基层医疗机构深度整合的集约式一体化管理的城市医疗集团,试行医保费用“总额管理、结余留用、合理超支分担”的结算方式,构建利益共同体,从根本上破除医院逐利机制,引导医疗机构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转变;二是充分发挥省部属、市属医院在科研、教学和诊治等方面的优势,带动各级医疗机构建成医疗资源集约、高效利用、互联互通的专科联盟或专科疾病诊疗体系,对接各区医疗集团,承接医疗集团上转的重大疾病和疑难病例。大型三级医院号源和床位资源纳入属地管理,其中20%号源和床位优先向医疗集团开放,畅通基层医疗机构上转病人通道,号源和床位优先开放情况纳入国家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指标。三是建立二级以上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紧密协作关系,加强药品配备衔接工作,执行《广东省分级诊疗常见病种目录相关标准(试行)》,推动落实18个常见病的分级诊疗工作。对于病情稳定、适宜长期带药、符合下转标准的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二级以上医院要在门诊病历上写明治疗方案,指引患者到就近的基层医疗机构就诊或者复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病情稳定、治疗方案明确的慢性病居民开具1月以上药量的长处方;对符合上转标准的患者,要及时转往上级医院。

  (三)不断优化医疗保障管理制度。

  一是优化完善门诊统筹医疗费用支付方式,完善按人头付费方式风险调节机制,促进定点医疗机构,尤其是基层医疗机构良性发展。二是进一步扩大不同级别医疗机构门诊支付比例差距,对没有按照转诊程序进行普通门诊就医的,降低医保支付比例或者不支付,引导群众建立科学就医观念。三是优化住院患者医保支付方式,系统推进按照分值结算、按病种付费、按床日付费、总额预付等复合付费方式,逐步减少按项目付费结算。

  (四)加大基层医务人员培养力度。

  一是确保对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学员的财政补助,按4.1万元/人·年的标准安排综合定额补助,对全科、儿科等紧缺专业学员额外安排2万元/人·年生活补助。二是在每个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置不低于2个具备中高级全科系列职称的全科医生特设岗位,每个岗位由各区财政承担按每年6万元的标准给予财政专项补助,不纳入机构和个人绩效工资总量。三是推动基层医务人员专业技术职称制度改革,明确取得全科医生培养合格证书的全科医生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工作,可提前1年参加相应职称考核,同等条件下优先聘用到全科主治医师岗位,高级职称评审时单独设置全科医学专业并在通过率方面予以倾斜。四是落实广州市关于改革完善全科医生培养与使用激励机制实施方案,建立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全科医生培养与使用激励机制,对全科医生职业的发展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

  (五)推动卫生信息互联互通。

  一是健全完善全民健康信息平台。根据广东省卫生健康委推动全省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建设统一部署,继续扩大广州市全民健康信息平台接入范围,联通省全民健康信息平台,与各职能部门实现深度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推进医疗医保业务协同和信息共享共用。二是加快推进检查检验结果互认。不断完善和推广市检验检查结果互认平台,努力实现全市100%公立医疗机构和符合条件的第三方独立检验检查机构接入平台。积极发展云胶片、云病理、云病历,推动检查检验资源共享,促进诊疗信息共享和调阅,提高结果互认质量水平。三是深化互联网医院建设成果。鼓励依托实体医疗机构发展互联网医院,进一步提升我市互联网医院综合实力水平。不断提高互联网医院线上诊疗服务质量,改善线上就医体验,积极推动部分常见病、慢性病复诊及药品配送服务,规范互联网诊疗咨询服务,保护居民健康隐私,为群众提供安全可靠、优质高效的诊疗服务。

  关于代表提到的远程会诊、诊查费等问题。因国家和省文件规定,线下门诊诊查费可以按医生级别给予不同标准的定价,而线上就诊诊查费不区分医生级别,统一按线下普通门诊诊查费价格予以医保支付。我市公立医院基本医疗服务中已有“远程会诊”项目,基层公立医疗机构价格标准为518元/小时,医联体内部可根据协议对会诊产生的医疗收入进行分配。此外,根据《广东省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诊疗项目管理暂行办法》,院外会诊费不属于基本医疗保险支付范围。下一步,我市将按照国家、省的统一部署,继续支持基层医疗卫生体系发展,协同引导分级诊疗,提高参保人医疗保障水平。

  最后,衷心感谢您对广州市卫生事业的关心和支持,欢迎您继续对我们的工作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



  广州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2020年11月23日


  (联系人:黎炎锋,联系电话:81082647)


附件: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