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关于市第十五届人大五次会议第20202003号代表建议答复的函
穗卫复案〔2020〕236号
李穗梅代表:
您在市十五届人大五次会议上《关于提升我市应对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储备能力的建议》(第20202003号)收悉。我委高度重视,积极与市发展改革委、市应急管理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等部门进行认真研究,并与您在9月17日、9月21日进行了电话和邮件沟通。经综合各会办单位意见,现将办理有关情况答复如下:
新冠肺炎疫情以来,我市各部门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各部门紧密配合,科学防治,稳步推进,在应对新冠肺炎疫情方面取得了满意的成绩。同时,针对应对新冠肺炎重大传染病疫情时暴露的问题与短板,从防范化解各种风险的机制体制入手,以提升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目标,全面规划和高质量推进我市的应急管理体系建设。
一、加强突发公共事件医疗救援组织体系建设。
(一)“加强卫健部门与应急管理部门的协同化建设”方面。今年,市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制定印发了《关于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健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的实施意见》,对我市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建设顶层设计和布局,提出了聚焦疾病预防控制、重大疫情防控救治、重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应急物资保障、公共卫生法治建设等重点领域,从机制体制创新和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举措,提高我市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和水平,加快形成与国际大都市城市功能相匹配的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在构建创新高效、国际领先的重大疫情、公共卫生应急管理和救治体系方面,特别提出了“完善公共卫生应急指挥机制,加强卫生健康部门与应急管理部门协调联动,构建统一领导,权责匹配,权威高效的公共卫生大应急管理体系,提升应急处理能力”。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纳入城市综合应急管理体系,在物资储备调运、防控力量动员等方面统一指挥调度,提升指挥效能。今后,在应对包括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在内的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市卫健委在采取积极组织落实防治措施的基础上,将与市应急管理局紧密配合,协同指挥调度,调动医疗卫生力量,协调联动,高效处置。
2020年市卫生健康委组织编写和修订了《广州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广州市突发事件医疗卫生救援应急预案》等综合性预案,在预案中注重与城市应急管理指挥体系的有效衔接。为做好应急准备工作,结合防控需要和实践,今年市卫生健康委组织制定、修订新冠肺炎处置、自然灾害医疗卫生救援、职业中毒事件处置等一系列的预案约20余部。
(二)加强社会急救医疗指挥系统应对特大公共事件的能力建设”。
为了加强广州市紧急医学救援体系建设, 2019年12月3日,广州市急救医疗指挥中心增挂了“广州市紧急医学救援指挥中心”牌子,新增广州市突发事件紧急医学救援的现场指挥、突发事件紧急医疗救援指挥与急救理论和技能教学、医疗应急物资与资源调配和管理、突发事件紧急医学救援理论体系和实践能力科研与创新等职能。
针对广州市急救医疗指挥中心与5个区级120的架构方面。市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关于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健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的实施意见》中,提出“推进市、区急救医疗指挥中心资源整合,组建新的市急救医疗指挥平台,建设全市一体化的急救医疗指挥体系,高效有序开展紧急医学救援工作。”该项工作正在分步实施中。同时,广州市急救医疗指挥中心已经在“智慧急救”信息化项目(二期)建设的基础上,编制了《广州市急救医疗指挥中心2021年广州地区院前急救暨紧急医学救援指挥平台一体化建设项目方案》报市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目前,方案已经通过了市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组织的专家评审,待立项通过后即可向市财政局申请项目预算资金,并组织实施建设。项目建成后,将实现对市区120中心的统一管理,统一调度。
(三)关于加强社会医疗急救投入力度。
国家卫计委发布的《院前急救医疗管理办法》中明确提出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参与院前医疗急救工作,我市在社会力量参与急救方面,一是市卫健委积极推动和着手全面开展全市公共场所安放自动除颤仪(AED)的基础工作,这将大大提升公众急救意识和参与度;二是近年来已有多支社会救援团队参与到市卫健委组织的大型活动急救保障工作中;三是市人大已经列入计划,明年将进行我市急救条例的修改工作,我委也提出争取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纳入到急救体系建设中。
2014年国家卫计委出台的《院前医疗急救管理办法》提出的“救护员”的设置,由于涉及到国家对救护员培训、考核、发证、教材以及急救权限等因素,近年来已经没有再继续推进,而且今年国家卫健委出台的《关于印发进一步完善院前医疗急救服务指导意见的通知(国卫医发〔2020〕19号)》的“强化院前医疗急救队伍建设”这一部分,也没有再提到“救护员”的设置问题。
二、加强完善医疗卫生应急机制建设和应急救治技术储备。
(一)完善各类应急预案并常态化演练。非典疫情后,我市各部门均高度重视预案的编制和演练工作,我市每年把9-10月份设为演练季,对各类预案进行针对性演练。新冠疫情以来,我市各区、各部门针对不同场景、不同防控环节编写预案,并组织了应对学校疫情、工厂疫情、市场疫情、冷链产品阳性等不同场景的疫情应急演练,起到了检验预案锻炼队伍的目的。今年,市卫生健康委组织编写修订了《广州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广州市突发事件医疗卫生救援应急预案》等综合性预案,并按照“一事一预案”的要求,组织全市各有关医疗卫生机构根据需求编写预案,并常态化开展应急演练。2020年我市卫生健康部门先后组织北江抗洪抢险医疗卫生救援、新冠疫情防控、化学中毒事件应急处置、饮用水污染事件应急处置等演练。
(二)加强应急救治技术储备。我市高度重视应急救治技术储备和技术水平提高,将建设高水平应急医疗救治体系纳入我市创建医疗高地的目标中,围绕急危重症、重大传染病、烧伤、儿童重症、化学中毒救治等涉及重大突发事件的医疗卫生救援工作,加大财政投入,建立灾难医学应急救援中心,提高事故中危急重症患者的救治成功率。在院前急救方面,我市已经建立专家队伍、师资队伍,建立了编写本地教材的基本模式。2019年开展了美国创伤急救培训基地引入广州的工作,相关培训工作已在开展并取得初步成绩。
三、加强应急医疗卫生的硬件建设与物质储备。
(一)高标准建设急救医疗指挥中心。我市已将“高标准建设急救医疗指挥中心”项目列入市委市政府2020年“攻城拔寨”项目中,计划投资1.3亿,拟在2025年投入使用。目前,正在进行项目规划方案、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等前期工作。另外,今年市委深改委《关于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健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的实施意见》中提出了“高标准建设市卫生应急指挥决策系统和突发事件紧急医学救援指挥大厅”。拟在市卫健委建设与市综合应急指挥系统对接的指挥大厅,该项目建成后,将有效提升我市应急指挥的效能。
(二)建立完备的现代化应急医疗物资储备体系。我市已制定《市级救灾物资应急保障联动机制(试行)》,初步建立了应急物质储备清单,明确了各类物资的品种、数量、储备方式和调拨程序。同时积极协调推进市级救灾物资储备中心建设,着力提升应急救灾物资的储备能力。同时,积极推动应急物资产业布局优化,发挥资源优势,加快补短板,推动应急物资产业集聚区建设等工作。市卫生健康委正组织专家研究制定我市公共卫生应急物资生产、储备、调用的机制和保障制度。
2020年,广州地区急救与灾难医学救援培训基地暨医疗保障与应急物资储备库建设项目被纳入市“攻城拔寨”项目,项目落地后,可有效解决卫生应急物资分散储存和计划储存实施困难。
四、加强高新技术应用助推急救事业。
(一)加大信息化建设。今年,广州地区急救一体化的信息化平台建设已经启动,平台建成后,实现统一的数据归口管理,便于数据的分析和挖掘,为急救工作提供建设的数据支撑,实现我市急救医疗统一指挥、统一管理。
(二)探索应用新技术新手段,助力医疗急救。我市积极探索使用新技术新方法新手段,助力医疗急救能力提升。一是成立应急医院。2020年1月,市编办批复同意市红十字会医院加挂“广州市应急医院”牌子,承担突发事件紧急医学救援特别是批量伤员救治、医疗应急保障和医疗卫生应急技术指导任务。二是基于互联网+和5G技术提升应急救治水平。2020年,根据国家要求,我市选择试点医院,运用5G技术,建立健全院前医疗急救呼救定位协调机制,创新合作模式,实现急救中心120 调度平台与基础电信企业移动电话定位平台的对接,快速共享院前医疗急救呼救定位信息,缩短院前医疗急救响应时间,提高科学调度水平。三是引入航空救援。我市是国家航空救援的试点城市之一,目前我市应急医院(市红会医院)已经建立一支经过培训认证具备资质的航空救援医疗队伍,全市已经具备十余个医疗机构具备直升机临时起降场地,其中包括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专门用于传染病救治的直升机起降场地。四是加强培训,定期邀请国内外专家,传授有关急救医疗的新技术和新手段。
五、下一步主要工作
下一步,我市将推进落实《关于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健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的实施意见》。一是继续加快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建设。二是完善应急物资储备机制。三是加快应急医院、急救医疗指挥平台建设,加快市急救医疗指挥中心的建设。四是加大技术储备,不断提升应急医疗救治水平。
感谢您对我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建设的关心和支持,您对我市急救医疗指挥体系和应急能力建设的建议非常具有建设性和指导性,我委将认真调研,积极落实各项工作措施,提升我市卫生应急能力。欢迎您继续对我们的工作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
广州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2020年10月10日
(联系人:肖新才,联系电话:832715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