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信息 > 建议提案办理工作 > 市人大建议办理结果公开

广州市卫生健康委关于市第十五届人大五次会议第20202337号代表建议答复的函

时间:2020-10-14 来源:本网
分享到:

穗卫复案〔2020〕222号


邱波代表:

  您在市十五届人大五次会议上《关于加强公共卫生应急防控体系建设的建议》(第20202337号)收悉。我委高度重视,积极与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委宣传部、市教育局、市科协等部门以及各区政府进行认真研究,并与您在9月 17 日进行了电话和邮件沟通。经综合各区、各部门会办单位意见,现将办理有关情况答复如下:

  一、关于急性传染病防控体系建设。

  (一)我市急性传染病防控体系建设情况。

  1.疾控体系建设。2003年SARS疫情后,我市高度重视传染病防控体系建设,目前已建成市、区、镇街、村四级的传染病防控体系,以各级疾控中心为技术依托,卫生监督所为执法监督单位,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依据《传染病防治法》履行健康教育、传染病诊断、报告、救治责任和承担传染病监测等任务。全市现有市级疾控中心1间,区级疾控中心11间,市级卫生监督所1间,区级卫生监督机构11间。

  2.医疗机构救治能力建设。目前市级现有传染病救治医院1间(市八医院),结核病、皮肤性病救治医院1间(市胸科医院、市皮肤性病防治所),同时指定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为儿童传染病病例的救治医院。各区根据医疗服务资源布局情况,建立了基于辖区综合性医疗机构、妇幼保健院等为主体的常见传染病诊疗体系。同时,通过积极推进医疗机构发热门诊、感染性疾病科建设,有效的提高了医疗机构传染病防控和救治能力。

  (二)下一步工作安排。

  新冠疫情发生后,我市按照“堵漏洞、补短板、强弱项”的工作思路,积极加强急性传染病防控体系建设。

  1.加强疾控机构建设。今年,市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制定印发了《关于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健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的实施意见》,对我市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建设顶层设计和布局,提出了聚焦疾病预防控制、重大疫情防控救治、重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应急物资保障、公共卫生法治建设等重点领域,从机制体制创新和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举措,提高我市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和水平,加快形成与国际大都市城市功能相匹配的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在疾控机构建设方面,提出了做优做强市疾控中心,完善优化疾控机构职能设置,整合资源,建立公共卫生研究平台。加强市级疾控机构能力建设,强化技术、能力、人才储备。加大加强区级疾控中心能力建设。打造市、区一体的全方位公共卫生检验检测体系、打造2-3个区域检测中心。

  2.医疗救治能力建设。(1)我市高度重视应急救治技术储备和技术水平提高,将建设高水平应急医疗救治体系纳入我市创建医疗高地的目标中,围绕急危重症、重大传染病等涉及重大突发事件的医疗救治工作,加大财政投入。(2)以市八医院(市传染病医院)为依托,加强传染病救治龙头单位的建设,推进市八医院三期和P3实验室建设,同时,进一步加强对传染病重症救治能力建设,推动广州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ICU改造等项目建设。(3)2020年1月,市编办批复同意红十字会医院加挂“广州市应急医院”牌子,承担突发事件紧急医学救援特别是批量伤员救治、医疗应急保障和医疗卫生应急技术指导、传染病救治后备医院等任务。(4)加强全市发热门诊建设。根据省的统一安排,今年我市将完成108间医疗机构发热门诊的建设,年底前完成所有综合性医疗机构的发热门诊改造,镇卫生院和有条件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医院和妇幼保健机构设立发热诊室和隔离留观室。

  二、关于加强传染病疫情监测。

  (一)已开展的工作。

  我市已建立涵盖SARS、流感禽流感、登革热、霍乱等35种法定传染病和新发传染病的监测体系,监测手段包括疫情监测、症状学监测、环境监测、危险因素监测、媒介监测、病原学监测等,监测范围覆盖了出入境人员、发热门诊肠道门诊就诊人群、重症肺炎不明原因死亡病例、学生、感冒药购买人群、食源性疾病患者、中毒病例等人群,已初步建成了公共卫生事件监测网络,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市的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已实现对全市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上的医疗卫生机构全覆盖,直报单位达422个,实现了从诊断到报告至国家疫情报告系统平均2.5小时。2019年法定传染病报告率为99.28%,在省内处于前列。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我市的疫情监测报告网络运行高效灵敏,起到了“吹哨人”的作用。

  (二)下一步工作安排。

  根据市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制定印发《关于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健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的实施意见》,下一步,我市将充分发挥“广州智慧城市、互联网+的优势”,运用大数据,强化智能监测预警,建立智慧化预警多点触发机制,健全多渠道监测预警机制。市卫生健康委制定印发了《加强广州市传染病监测与预警体系建设实施方案(2020-2022年)》。

  1.完善重大疫情风险研判机制,组建市级跨学科跨部门专家团队,及时对重大疫情开展监测预警;强化智能监测预警,充分利用大数据手段完善多部门信息共享机制,实现省部属医院、市属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与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之间信息互联互通,提升疫情“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能力。

  2.推进协同精准、灵敏可靠和智慧高效的全市传染病监测与预警体系建设。2022年前,建成覆盖全市传染病专科医院,二级以上综合医院、中医医院、传染病专科医院、儿童医院及妇幼保健院发热门诊、肠道门诊以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镇卫生院)的传染病监测体系,疾控机构和医疗机构信息共享和协同工作机制进一步加强,重大传染病疫情实时监测预警的能力进一步提升。

  3.利用大数据技术,强化多点触发传染病监测预警体系建设。强化公安、旅游、商务、教育、建设、医保、市场监管、海关、来穗人员服务管理、政务数据管理、气象、生态环境、海关等多部门传染病相关信息共享机制,构建传染病多点触发监测预警系统。

  三、关于加强区级疾控中心专业能力培训,提升基层疾控中心人员流行病学调查能力方面。

  (一)优化基层卫生机构队伍。根据市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制定印发《关于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健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的实施意见》,我市将优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队伍结构,增加基层公共卫生机构人员编制,加强公共卫生队伍特别是基层流行病学调查队伍建设,打造国内一流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优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岗位聘用管理,补齐配强基层机构人员,充分发挥全科医生在基层重大疾病防控中的作用,力争在年底每千人常住人口中基层卫生人员达到3.5名以上。

  (二)强化区级疾控中心专业能力培训。我市每年均举办传染病疫情监测、报告、处置等各类培训班10余次,对全市各级疾控中心专业人员开展针对性培训。省卫健委依托省疾控中心开办了广东省现场流行病学培训项目(GDFETP),每年对市、区疾控中心10-15名专业技术骨干进行为期一年的脱产培训,我市已有26人次接受了GDFETP培训,在各岗位发挥重要作用。每年市疾控中心接收区级疾控中心进修培训人数均在30人次以上。

  根据市卫生健康委《加强广州市传染病流行病学调查能力工作方案(2020-2022年)》。我市拟依托市疾控中心开展全员流行病学规范化培训,实施定期轮岗制度,选派技术骨干到上级业务机构进修学习。举办市现场流行病学培训项目,每年举办一期现场流行病学培训班,从各区疾控选招10-15名流调人员,开展为期1年360个学时的理论和实践培训。建立短期专项培训常态化机制,三年内培训覆盖全市流调队员。

  (三)通过职称晋升政策引导专业技术人员双向交流。根据我市卫生系列职称评审的相关规定,城市卫生技术人员自获得医师资格至申报卫生系列副高职称前,需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累计工作一年以上。申请基层卫生专业副高职称前, 需到上级医疗卫生机构进修3个月或累计半年以上。该规定有效的促进了基层和市级疾控机构人员的双向交流。新冠期间,我市流行病学调查队伍采取了省级专家驻点、市级专家分片包干的制度,对基层流行病学调查人员通过现场“传帮带”,迅速提升了整体工作能力。

  (四)加强我市公共卫生医师规范化培训。市疾控中心是我市公共卫生医师的规范化培训基地,每年招收20-30名新入职的公共卫生医师,开展规范化培训。

  四、建立医科类高校供需对接,拓展人才培养渠道方面。

  (一)目前广州市疾控中心是中山大学、南方医科大学、广州医科大学、广东药科大学、暨南大学医学院等高校的实习基地、研究生培养基地(硕士、博士研究生),是中国疾控中心、中山大学的博士后培养基地,在与高校科研合作的同时,为疾控系统培养了一批了解疾控工作、熟悉流行病学的后备人才队伍。各区疾控中心均已分别相关医学院校公共卫生学生实习教学任务。

  (二)将高校公共卫生专业学生纳入我市应急力量。根据市卫健委《加强广州市传染病流行病学调查能力工作方案(2020-2022年)》,市卫生健康委积极广州地区医学高等院校沟通协调,建立学生流调预备队工作机制,从高校的公共卫生、预防医学专业实习阶段学生和研究生中招募自愿者,开展流行病学调查相关理论知识和实战工作培训,符合条件的,颁发流行病学调查资格证,作为广州地区流调预备队队员,充实和壮大我市流行病学调查队伍。建立调用机制,定期培训和演练,在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随时召集,随时出动,协助市、区及社区开展流行病学专项调查和应急调查。

  五、关于加强医疗机构公共卫生职能和医防融合方面。

  (一)加强医疗机构公共卫生职能。

  我市各级各类医疗机构按照《传染病防治法》等法律法规的要求,负责辖区传染病诊断报告、隔离治疗、健康教育等传染病防控任务,部分医院根据需要还承担了区域传染病定点收治、传染病疫情监测、病原学监测等公共卫生职能。为规范各级医疗卫生机构的公共卫生职能,我市一是加大监督执法,每年组织传染病漏报调查、院内感染、医疗废弃物处置等专项检查。二是市卫生健康委制定下发各种传染病监测方案,规定各级机构在传染病监测方面的责任和义务。三是加大财政投入,对从事公共卫生职能的医疗机构给予传染病监测、报告等业务补贴。

  下一步,我市将积极推动传染病防控卫生事件应急处置的地方立法,通过立法,进一步明确和规范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履行传染病防控等公共卫生职能。

  (二)加强医防融合体系建设。

  我市积极探索传染病防治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的“医防融合”机制。一是从2010年开始,市卫生健康委委托市第八人民医院每年对全市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开展“传染病诊疗技术培训”和“新发传染病诊疗技术培训”,课程中均安排疾控专家讲授传染病的流行病学、防控技术。二是市、区疾控中心每年均举办面向临床一线的各类传染病防控技术培训,对流感、手足口病、登革热、SARS/MERS等传染病开展培训,让医疗机构一线医务人员掌握必要的流行病学知识和防控技术。三是市区疾控中心有目的地派出专业技术人员到医疗机构进修,参加医疗机构组织的诊疗知识培训,掌握疾病诊断、治疗和院内感染控制知识。四是我市的重大传染病流行病学专家组、临床救治专家组均分别有针对性的吸纳临床救治和公共卫生专家,起到多学科融合的作用。新冠期间,公共卫生人员和临床救治人员紧密合作,各自发挥专业优势,在病例流行病学调查、诊断治疗、隔离、健康随访等方面紧密配合,取得了积极效果。

  下一步,我市将通过政策引导、行政管理、业务交流等手段,继续研究探索医疗和疾控学科融合发展的路径。

  六、关于加强宣传提高公民健康素养方面。

  (一)目前工作情况。

  我市一直非常重视提高全民健康素养水平。通过健康促进示范区建设,积极创建健康场所、培养健康人群,实现“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不断维护和改善健康环境。2017年,市卫生计生委组织编制了《广州市市民卫生急救与应急知识手册》,下发给全市居民。同时,每年结合公共卫生热点,制作公共卫生知识小视频,在地铁、公交、公共媒体上播放,取得良好效果。每年均组织卫生应急进乡村、进校园、进社区、进工厂、进家庭活动,通过展板、宣传栏、宣传册等多形式宣传传染病应急防控知识。卫生健康、宣传、文化广电等部门加强合作,通过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结合电视、广播、报纸等传统媒体,积极传播科学知识,宣传传播“健康素养66条”和“卫生应急素养12条”,倡导健康生活方式,提高群众健康素养水平,将防控工作融合日常生活。2019年我市居民传染病防治健康素养水平为23.00%,在全省名列前列。

  疫情期间我市根据疫情防控不同阶段和市民群众自我防护需求,持续制作发布各类科普产品和防控知识,编印《广州市民防控新冠肺炎健康指引》中文及英文版、《广州市学生预防新冠肺炎健康指引》、《广州市新冠肺炎防控手册》等共33万册;通过主流媒体、自媒体投放《武汉来穗人士温馨提醒》、《市民健康指引》等防护指引,并在我市6000多个公信屏滚动播放;与省、市电视台联合制作健康教育和防控知识指引专题片22期,制作11期学校科普和防控知识指引,制作培训视频48集;及时编写、更新市民防疫健康知识和指引短信11条次,依托运营商短信平台累计推送近23亿条次;组织专访钟南山院士,介绍境内外疫情防控形势,普及个人防护知识,消除群众的顾虑。

  (二)下一步我市将继续以推进健康促进示范区建设为抓手,全面推动各区、各单位落实“将健康融合所有政策”的新时代卫生工作方针。其次,积极创新宣传模式方式,利用新媒体等多渠道、多方式加强科普宣传,采取形式多样、易于接受的方式,普及科学知识。同时,筹建公共卫生应急体验基地,通过构建传染病暴发、饮水健康损害、媒介生物危害等场景,向市民传播疾病预防知识。

  您的意见和建议对提升我市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我委将继续联合相关部门、各区政府研究落实推进。感谢您对我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建设的关心和支持,欢迎您继续对我们的工作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

  此复!



  广州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2020年9月25日


  (联系人:肖新才,联系电话:83271589)


附件: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