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卫生健康委关于广州市第十五届人大五次会议第20202044号代表建议答复的函
穗卫复案〔2020〕141号
汤丽君代表:
您在广州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有关《关于建设高质量高水平医疗卫生服务保障示范区的议案》收悉。我委高度重视,积极组织会办单位认真研究,现综合会办单位意见答复如下:
近年来,我市基层卫生健康工作围绕着“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工作思路,以基层卫生服务能力建设为重点,全面深化基层卫生综合改革,积极探索基层医疗卫生改革新机制。您提出的“明确目标,制定计划”、“建设高标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和完善全民健康信息化平台”、“创新管理机制,培养和引进与之相适应的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立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保障配套政策”等有关建议,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对推动我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提升我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有些工作已经开展,并取得了初步成效,有些工作正着手推动,有些工作已经或学习借鉴后列入了计划。具体情况如下:
一、有关工作情况
(一)逐步完善制度机制,着力构建基层医疗服务体系。
2014年印发实施《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基层医疗卫生工作的意见》(“1+3”政策文件),旨在解决我市基层医疗卫生工作瓶颈问题,逐步推行“基层首诊”“双向诊断”制度,着眼实现“小病在社区、康复回社区”的目标。2017年印发实施《广州市构建医疗卫生高地等四个行动计划(2016-2018 年)》(“1+4政策文件”),提出整合和充分利用不同层级医疗机构资源,下大力气补齐基层医疗卫生短板,建立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新秩序。2018年制定实施《广州市进一步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建设实施方案》,从组织管理、基础建设、设备配备、人员编制、人才培养、学科建设、激励机制等各个方面配套政策,为基层发展破除体制机制障碍,着力构建合理的基层医疗服务体系。印发实施《广州市医疗卫生设施布局规划(2011-2020年)修订版》,远景展望至2035年,以扩容提质为重点,突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按照“一街一中心、一镇一卫生院、一村一卫生站”的要求,以高于国家、省标准推进我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目前,全市共建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52家,社区卫生服务站173家,镇卫生院31家,村卫生站932家,“一街一中心、一镇一卫生院”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建成。
(二)竭力推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提升服务能力。
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条件。近年来,我委高度重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大对基层的财政投入,不断加强市、区、镇(街)、村(居)四级医疗卫生机构网络建设,在基础设施建设、医疗设施设备配置、人员培养及等方面给予倾斜,印发实施《广州市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设备配置财政补助项目工作方案》,建立政府长效投入机制,对政府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镇卫生院的设备配置及设备更新给予补助,要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逐步配齐心电图机、骨密度测定仪、快速血糖仪等97种主要设备,镇卫生院逐步配齐急救型救护车、麻醉机、动态心电图机等107种主要设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镇卫生院)还需逐步配齐诊断床、出诊箱、生化分析仪等45种基本设备和中医药服务设备。2015-2020年,市财政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设备配置方面累计投入约1.08亿元,2019-2020年,市财政转移支付各区卫生健康补助资金27亿元,其中约2.7亿元用于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建设、基层医疗机构综合改革。
2.拓展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内涵,提升服务质量。一是促进医防融合。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为切入点,完善慢性病综合防控体系,由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公卫医生、中医医生共同为居民提供专业服务。目前,全市100%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镇卫生院开展签约服务,已签约重点人群222.84万人,签约服务覆盖率和重点人群签约服务覆盖率分别为36.99%和73.01%,广州打造高品质家庭医生服务的做法受到国务院第五次大督查通报表扬。二是促进医养结合。推进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合作机制建设,开设老年人就诊就医“绿色通道”;开展社区护理站试点项目,为医疗机构出院病人提供延续性服务、为带病生存老人提供居家护理及生活照护服务;开展家庭病床服务,为养老院和居家行动不便的老人提供预约出诊、护理、定期上门查房和巡诊等服务。三是评建结合促进发展。2019年,我委同步启动优质服务基层行活动与社区医院试点建设,明确了基层卫生机构的服务能力标准及基本建设要求,使基层“干有标准、建有目标”,对达到国家推荐标准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镇卫生院优先纳入社区医院建设试点。通过进一步完善房屋、设备、床位、人员等资源配备,重点健全临床、公共卫生、医技等科室设置,提高门诊常见病、多发病诊治能力等,推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提档升级。目前,已有我市12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达到国家推荐标准(全省共有14家),32家达到国家基本标准,9家为广东省首批社区医院建设试点单位,均居全省首列。
3.协同推进三医联动,助力基层健康发展。一是深化医保改革,充分发挥杠杆调节作用。提高基层普通门诊医保结算标准及报销比例,经基层医疗机构转诊到三级医院的参保人普通门诊医保报销比例可提高10%。优先将基层医疗机构纳入医保定点范围,进一步扩大基层医保服务体系的覆盖面。继续完善病种分值和权重系数动态调整机制,引导常见病、多发病住院患者下沉到基层。推动医联体实行“总额预付、结余留用”结算方式改革,完善慢病长期处方管理规定,进一步推进分级诊疗制度落实。二是整合医疗资源,扎实推进城市医联体建设。印发实施《广州市城市医疗联合体试点工作方案》,将医联体建设由松散粗放型向紧密同质型转变,以人才共享、技术支持、检查互认、处方流动、服务衔接等为纽带,实现医联体专家团队“全科+专科”无缝衔接,推动医联体内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的连续记录和诊疗信息互连互通,实现服务供给一体化、医疗质量质控同质化和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形成医联体内部服务、责任、利益、管理共同体。目前,全市11个区共启动17个城市医疗集团网格化布局规划,100%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均参与医疗集团建设。三是优化基层用药,大力推行基本药物制度实施。全市公立基层医疗机构全面实施新版国家基药目录,更加注重与上级医院的用药衔接,促进医疗服务资源优化配置和合理利用。印发实施《广州市对社会力量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购买基本医疗服务指导意见》,指导各区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提供与政府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相同的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推动基本药物制度的顺利实施。目前,全市政府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已全面实施基本药物制度,营业中的村卫生站99%实施了药品零差率销售,助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
4.鼓励社会办医,强化医疗服务体系。一是多举措落实鼓励政策。先后印发《广州市关于支持社会力量提供多层次多样化医疗服务 促进社会办医加快发展的实施方案》、《广州市鼓励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奖补经费管理办法》等政策文件,鼓励和支持境内外优质医疗资源来穗举办医养结合、康复、老年病等医院,并从审批、用地、用房、税收、财政、医疗服务等各方面给予政策支持,对提供儿科医疗服务、获评国家临床重点专科、获评二甲/乙和三甲/乙等的社会办医疗机构给予奖补经费等,获评三级甲等的民营医院最高可拿到奖补经费1000万元,全力推进“医疗+康养”发展。二是多方面放开规划限制。修订《广州市医疗卫生设施布局规划(2011-2020年)》,将医疗卫生机构增量空间主要留给社会办医疗机构,要求各地不得以规划为由拒绝社会力量办医;规划中重点加强中医、老年护理、康复等机构建设,支持资源富余区二级以下的公立综合医院,逐步转型为护理院、康复医院或者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规划按照“一核引领、五基驱动、多点支撑”的原则,全力打造广州健康产业空间新格局,“五基驱动”中的广州国际健康产业城、南沙新区国家健康医疗旅游示范基地,“多点支撑”中的增城高滩健康小镇、大坦沙健康生态岛、穗港澳国际健康产业城,是推进“医疗+康养”连片发展产业链条的具体实践。三是多层次推进产业发展。配合市发展改革委起草《穗港澳国际健康产业城建设方案》,并将此项目纳入《广州市医疗卫生设施布局规划(2011-2020年)修订版》,在穗港澳国际健康产业城内筹划建设国际医疗健康中心,通过引进港澳优质医疗服务资源,打造高端医疗机构聚集区,力争为港澳居民提供优质高效医疗服务。积极梳理医师执业、药品、医疗器械、医疗技术等医疗卫生领域亟需向国家、省争取的支持政策在国际医疗健康中心先行先试,探索构建大湾区一体化的医疗服务体系。
(三)持续强化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提升服务水平。
我委高度重视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不断增加基层的吸引力。一是完善全科医生培养与使用激励机制。印发实施《广州市改革完善全科医生培养与使用激励机制实施方案》,从健全全科医生培养制度、完善全科医生使用激励机制、规范全科医生执业管理、完善保障措施等方面给予倾斜。对取得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并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工作的全科医生(本科及以上学历毕业),可直接参与中级职称考试,通过考试的,可直接聘任中级职称;基层全科医生在参加中级职称考试或申报高级职称评审时,对外语成绩不作为申报条件,对论文、科研不作硬性规定,申报高级职称实行单独分组,单独评审;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合格,取得中级职称后在基层连续工作满10年的全科医生,经职称评审委员会,可直接取得副高级职称(限定于我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聘任)。二是加快推进薪酬制度改革。推动落实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公益一类财政供给,公益二类绩效管理”运行机制改革,突破现行事业单位工资调控水平,绩效工资总量不予限制,落实“两个允许”,提高基层绩效工资总量,扩大内部分配自主权,合理拉开收入差距,重点向临床一线、关键岗位、业务骨干倾斜,体现多劳多得、优绩优酬,缩小编内、编外人员身份待遇差距,实现待遇留人。三是不断加强全科医生培养。印发实施《广州市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项目实施方案》,委托中山大学、广州医科大学等高校为我市培养全科医生,大力推进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骨干项目、学员项目、转岗培训项目,截至2019年底,我市已开展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359人。积极拓宽培养渠道,借鉴国际先进理念多渠道培养全科医生,通过“送出去”的方式,先后组织13期共240多人,赴英国伯明翰大学学习全科医生首诊制度;采取“请进来”的做法,与英国伯明翰大学、中山一院、市一医院、市妇儿医疗中心等单位联合启动“广州·伯明翰全科医师(家庭医生)医联体共进计划”,越秀、海珠、天河、白云、番禺区与香港联合医务集团合作培养“金牌家庭医生”,共同打造我市全科医学人才能力提升的“升级版”。发挥骨干带动作用,建成4个省级家庭医生团队服务培训基地,持续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滚雪球培训;其中越秀、海珠、荔湾等区保持基层卫生岗位练兵和技能竞赛常态化机制。全市实现每万名城市居民拥有3.62名全科医生,提前实现国家和省目标要求。四是深入推进人才“组团式”帮扶。开展城市公立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多种形式的对口帮扶,建立上级医院医师下沉和基层医师到上级医院进修学习的人才纵向交流机制,严格落实城市公立医院医务人员职称晋升前到镇卫生院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1年时间的制度,并作为职称评审的必备条件,有效推动优质资源下沉;推动6家市属医院“组团式”帮扶从化8家镇卫生院,“一社(院)一策”提升服务能力。
(四)不断推动“互联网+医疗健康”,提高服务效益。
1.大力推进互联网医院建设。积极发挥互联网医院、互联网医疗服务的独特优势,缓解群众“看病难”。目前,广州地区共有41家互联网医院,提供网上发热门诊、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咨询、在线诊疗、导诊分诊、科普宣传等服务,让群众在家里与医生实时“面对面”沟通咨询。疫情期间,10家互联网医院和5家第三方医疗平台接入“穗康”和“广州健康通”微信小程序,广泛开展“在线诊疗”服务。
2.不断深化健康信息互联互通工作。目前,广州市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已汇集了全部省部属、市属医院、区属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共295家医疗卫生机构的数据,基本实现全市医疗卫生机构“一网联通”。平台集聚了全员人口信息、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三大数据库信息,让原本碎片化的个人医疗、健康信息得以整合共享,在库实名电子健康档案超过3600万份,为各医疗机构提供了互联互通基础数据和业务协同平台,并横向实现了与公安、发改、民政、医保等部门的数据共享。
3.加快推进健康信息平台建设与运用。打造“广州健康通”,汇集了124家医疗机构(含全部三甲医院)号源,为群众提供预约挂号、医疗缴费、导航导诊、排队候诊、接种预约、健康档案查询、检验检查报告查询、出生证预约、家庭医生签约等便民服务,目前注册用户数近400万人。今年上半年,上线“疫情防控服务专区”,及时更新发布新冠肺炎疫情最新动态、发热门诊地图, 提供在线问诊、日常防护指引、健康自查以及最新的智能导诊等服务。疫情期间,在线问诊量达到14万多人次。
4.加快推进智能医疗辅助决策系统建设与运用。打造区域诊断中心平台,在全市建设区域影像和检验中心系统,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镇卫生院)可将患者拍片的图像信息传给上级医院,上级医院诊断后将报告回传,让患者在社区就能享受三级医院的专家诊断服务,目前,区域影像和检验中心系统已有7个区在使用。
二、存在问题
经过多年努力,虽然我市基层卫生健康工作通过综合施策、多措并举,取得了一定发展及成效,正如您所提出的一样,我市基层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还存在部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配备和人力配置不够,服务能力和信息化建设不足等问题。
三、下一步工作
(一)持续深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一是加强顶层设计。在制定新一轮“医疗卫生设施布局规划”、“十四五”规划时,高度重视基层卫生服务体系、基础设施、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投入和规划管理,合理布局卫生资源,优化基层人才队伍,加强基层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升基层卫生服务能力。二是巩固完善基层运行机制。加快落实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公益一类财政供给、公益二类绩效管理”、人员“统招统管统用”、薪酬“两自主一倾斜”、“六个允许”、继续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经常性收支核定和差额补助具体操作办法以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绩效工资实施细则。三是巩固完善基层人才培养机制。贯彻落实好《广东省基层卫生人才队伍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 年)》、《广州市改革完善全科医生培养与使用激励机制实施方案》,促进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结构更加合理。盘活现有编制资源,优先保障实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满编,重点招聘临床医学和公共卫生专业人才。四是强化医保付费方式改革。按照国家、省的统一部署,继续完善医保政策,深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协同推进分级诊疗工作,支持基层医疗服务体系发展。
(二)持续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础建设。一是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和设备配置。加大政府投入,加强部门协同,进一步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项目建设;继续落实好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设备配置财政补助项目,及时、足额配套资金,督促基层结合工作重点购置实用、急需的设备,完善设备配置。积极推动全市所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镇卫生院“基层哨点诊室”规范化建设,强化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工作,力争通过两三年的努力达到全覆盖。二是加速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布局。积极推动拟新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业务用房选址工作,对城市社区15分钟医疗服务圈进行补充完善。如黄埔区在新成立的长岭街、九佛街各新建一间政府办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将九龙镇中心卫生院转为龙湖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将萝岗红会医院转为新龙镇卫生院,其它各区加快完成新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建设。
(三)持续加强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大力开展全科医生规培骨干、学员项目、转岗培训以及广州.伯明翰全科医师共进计划培训项目等,把疾病防控作为全科医生、乡村医生培养培训的必修内容,将普及防疫知识、处置突发疫情纳入乡村医生绩效考核内容,促进基层尤其是农村地区卫生人员医疗救治和疫情防控能力。大力发展“互联网+继续教育”和远程培训,探索引进BMJ全科能力在线培训平台,为全科医生提供多样化的在线课程和继续医学教育,逐步提高全科医生的诊疗水平。2020年,市财政安排724万元进行全科医生培训。
(四)继续做实做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组织实施好广州·伯明翰全科医师(家庭医生)医联体共进及“金牌家庭医生”培训项目,提高基层的诊疗能力和水平;在巩固目前服务覆盖面的基础上,结合基层自身能力和中医药服务等特色,拓展有偿签约服务包内涵,做实做细做优“点单式”签约,打造基层“服务品牌”;继续推进低保、孤儿以及计生特别扶助家庭等6类困难群体免费签约基本包;推动慢性病“长处方”,专家号源下沉基层等政策落实见效;支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与护理站、养老机构通过多种形式合作,扎实推进老年人健康管理、老年健康与医养结合服务管理、家庭病床等相关工作;2020年,投入450万元改造建设一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区示范点,推进9家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区装修改造工作,以点带面,促进全市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高品质开展。
(五)扎实开展“优质服务基层行”活动及“社区医院试点建设”。发动所有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标对表国家服务能力标准,结合新冠肺炎疫情应对中暴露出的薄弱环节,加大工作力度,补短板,强弱项,推动持续改进和提质增效。利用好广州地区医疗专家资源,加强培训指导,规范评价流程,争取20%以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镇卫生院)达到国家推荐标准。
(六)加速推进信息化建设。一是深化互联网医院建设成果。鼓励依托实体医疗机构发展互联网医院,不断提高互联网医院线上诊疗服务质量,改善线上就医体验,积极推动部分常见病、慢性病复诊及药品配送服务,规范互联网诊疗咨询服务,保护居民健康隐私,为群众提供安全可靠、优质高效的诊疗服务。二是完善区域医疗卫生信息服务平台。实现全市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之间的互联互通、患者的诊疗信息区域共享,实现基于社保卡或就诊卡患者健康档案、门诊、住院、体检、妇幼、社区公卫服务、计免等信息有机整合与共享。三是完善各部门健康医疗数据共享机制,基于广州市政府信息共享平台,加快实现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全息健康档案。四是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应用。利用5G通信、物联网、互联网、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等新兴信息技术,努力解决基层卫生健康信息化发展瓶颈,助力基层卫生健康工作智能化。
谢谢您对我市基层卫生健康工作的关心与支持,欢迎对我们的工作多提宝贵意见和建议!
以上答复可以主动公开。
广州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2020年8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