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信息 > 建议提案办理工作 > 市人大建议办理结果公开

广州市卫生健康委关于广州市十五届人大四次会议第20192335号代表建议答复的函

时间:2019-05-23 来源:广州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分享到:

李鹰等代表:

 

你们关于《发挥广州核心价值优势,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关于“发挥大湾区制度叠加优势,实现制度和体制创新,构造大湾区合作的命运共同体,探索现代服务体制”的建议

(一)整体推进,促进优质医疗资源均衡布局。

1.促进社会办医发展。2018年6月15日,广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广州市关于支持社会力量提供多层次多样化医疗服务促进社会办医加快发展的实施方案》,细化了审批、用地用房、税收、医疗服务等支持政策,首次对获评国家临床重点专科、二甲/乙和三甲/乙等的社会办医疗机构配套奖补经费,形成了良好的社会办医政策环境。2018年,市卫生健康委发出民营医疗机构设置批准书30份,同比增长15.4%;登记民营医疗机构11家,同比增长10%,引进了和睦家、泰和肿瘤医院、皇家丽肿瘤医院、广州国际妇女儿童医院、凯利综合医院、泰康国际医学中心、富力UCLA医院等一批高端医疗机构。

2.推动优质医疗资源均衡布局。2019年3月19日,广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广州市医疗卫生设施布局规划(2011-2020年)修订版》,调布局、补短板,建高地、强基层,促均衡、抓效能,构建了“一主、一副、五分、网络化”的医疗卫生设施总体布局和“一核引领、五基驱动、多点支撑”的健康产业空间新格局。积极推动中心城区优质医疗资源向城市发展新区、外围城区转移。截至目前,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妇女儿童医院已落户黄埔区长岭居,南方医院知识城分院已签约落户黄埔区北部;南沙区已引进市第一人民医院、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省中医院、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增城区已分别引进南方医院、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共建南方医院增城院区、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增城院区等,我市医疗资源布局日趋均衡。

3.强化基层医疗机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普惠性作用。一是积极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我市高度重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将其作为推进基层首诊、分级诊疗的重要抓手。截至2018年底,100%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镇卫生院实施签约服务,签约覆盖率和重点人群覆盖率分别为35.25%和71.52%,获得国务院第五次大督查通报表扬。二是深化广州市和伯明翰大学的合作。从2006年起,原市卫生局与英国伯明翰大学联合举办“基于医改的社区卫生和全科医学高级研修班”,学习和借鉴英国在医疗服务体系的长处,推进我市基层医疗服务体系建设。今年4月,我委联合英国伯明翰大学、中山一院启动了广州·伯明翰全科医师(家庭医生)医联体共进计划,选拔一批“广州·伯明翰全科医师‘星火’学员”,由中英双方选派优质师资团队合力开展为期2年的职业技能再培训,力争推出职业自豪感和服务能力双提高的全科医师样板,以星火燎原之势打造广州全科医生队伍能力建设金名片,推动我市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高品质化。三是试点打造金牌家庭医生服务。番禺区和香港联合医务集团建立香港联合医务集团番禺工作室,合作培养“金牌家庭医生”,引入港式服务理念,拓宽家庭医生视野,让街坊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港式医疗卫生服务。

4.巩固全国基层中医药先进单位成果。我市认真贯彻落实《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广东省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6-2020年)等有关中医药发展任务。积极支持横琴粤澳合作中医药科技产业园等重大创新载体建设,支持澳门、香港发挥优势,推进中医药标准化、国际化、规范化;支持广州南沙新区片区开展中医药健康服务合作区建设;巩固广州市2018年获得全国基层中医药先进单位的成果,继续推进“治未病”健康工程建设,加强中医药与健康管理融合;继续加强中医重点名科、重点专科建设。

(二)完善港澳居民在穗参加医疗保险制度。

一是港澳居民在穗就业人员可按规定参加广州市职工社会医疗保险,并按政策规定享受职工社会医疗保险待遇。二是在我市达到法定退休年龄、职工社会医疗保险累计缴费年限达到规定年限的港澳退休人员,可按规定享受广州市职工社会医疗保险退休人员待遇。三是广州市行政区域内的各类高等学校、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技工学校及科研院所等院校、中小学校的全日制在校港澳学生,可按规定参加广州市城乡居民社会医疗保险,与本市其他参保学生享受同等的城乡居民财政补助和社会医疗保险待遇。下一步继续推进落实我市关于港澳居民在穗参加医疗保险办法,享受与内地居民同等的财政资助和医保待遇,并根据国家和省有关规定及时调整完善我市城乡居民社会医疗保险有关政策。

(三)构建全方位覆盖的人才政策制度体系。

我市自2016年起,先后出台《中共广州市委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集聚产业领军人才的意见》(穗字〔2016〕1号)、《羊城创新创业领军人才支持计划实施办法》、《广州市产业领军人才奖励制度》(简称:“1+4”人才政策)、《广州市高层次人才认定方案》、《广州市高层次人才服务保障方案》、《广州市高层次人才培养资助方案》、《广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实施鼓励海外人才来穗创业“红棉计划”的意见》(穗府办规字〔2017〕21号)及《广州市“岭南英杰工程”实施意见》(穗人社规字〔2018〕3号)等文件,修订完善国内首个地方公派留学“菁英计划”,并将具有高级技师职业资格,所从事的工种(岗位)符合广州市紧缺工种(职业)目录的人才纳入人才绿卡申领范围,将具有高级以上职业资格并符合相关条件的非本市户籍人员纳入人才引进范围,同时进一步完善就业创业政策,鼓励各类人才创业就业,基本构建起全覆盖、多层次的引进、培养、支持、奖励、保障相配套的人才政策体系。

(四)与港澳部分高校及科研机构建立了长效合作机制。

目前,我市已与香港科技大学、澳门大学、香港海外学人联合会等建立了长期合作机制,推动我市与上述机构结合我市重点产业与技术领域需求开展合作研发,并通过广州市科技发展专项资金给予支持。2018年,通过市科技发展专项资金的引导与支持,我市与香港在新材料、高端制造、生物医药等领域开展了33项科技合作,带动社会总投入14450万元,与澳门在信息技术和生物医药等领域开展了9项科技合作,带动社会总投入4000万元,取得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在支持我市企业与港澳先进技术开展合作研发的同时,市科技局还积极推动我市高校、企业等与港澳知名高校、科研机构共建创新平台,通过深入交流,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全面深化合作。目前,我市与港澳共建的科技创新平台超过30个,聚集了一批拥有国际化教育背景、商业背景和丰富国际资源的专业人才。例如,华南理工大学与香港城市大学联合共建大数据与机器人智能粤港澳联合实验室;广州金域医学检验中心有限公司与香港应用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共同建设金域数字化远程病理平台;由香港特区政府支持,依托华南理工大学在香港建设人体组织功能重建工程技术研究分中心;由广州市政府支持,依托香港科技大学在广州建设广州市香港科大霍英东研究院等。

二、关于“技术创新。利用网络、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现代技术手段,开展网络便利化覆盖、精准个性化服务、效果智能提升的价值提升”的建议

(一)强化政务信息系统互联互通体系建设。

全力打造横向整合、纵向联通的市区两级政务服务信息平台。一方面开展顶层设计完善信息共享机制,制定并发布《广州市区两级信息系统互联互通实施方案》(穗政务办〔2017〕61号);另一方面加快实施一批业务量大、覆盖面广、关联紧密的重要政务信息系统市区两级对接,解决目前区、街道迫切关注的垂直业务系统互联互通等问题,同时促进系统平台向街(镇)的延伸。截至2月底,已实现11个区、46个市直部门、近4000多个事项的互联互通,平均每天数据交换量为43.5万条,其中,便民业务接口平均每日为市民提供1.34万单(件)查询核验服务。通过互联互通,一方面为事项向区和街道下沉延伸提供了系统支撑,提升了区和街道的承接能力;另一方面逐步实现市区两级平台对应系统接入的有序实施和规范管理,减少了系统在向下延伸过程中的多次对接、无序对接问题。

(二)做好信息共享复用。

近年来,我市大力推进全市信息共享复用,2008年颁布了《广州市法人基础信息共享管理办法(暂行)》(穗府办〔2008〕21号),2012年颁布了《广州市政府信息共享管理规定》(政府令〔2012〕第75号),2016年,出台了《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广州市政府信息共享管理规定实施细则的通知》(穗府规〔2016〕3号),并先后于2014年和2017年分别发布《广州市政府信息共享目录》第一版和第二版,将市政府信息共享平台上的信息资源分为基础、部门、专项应用信息三大类,每一类下的信息资源通过数据主题、数据项、提供单位、提供频度、用途以及共享方式、共享范围、时效等内容进行描述。包含来自52个政府部门的1999个共享信息资源,基础信息资源71个,部门信息资源699个,专项应用信息资源1229个。

在不断完善有关制度的同时,广州市率先全国建成了政府信息共享平台,现已成为横向联接市级各部门,纵向贯通省、区的全市统一的政府信息共享交换枢纽和信息资源管理中心,从信息资源梳理、整合、共享交换等方面为政府部门提供便捷高效的信息服务。截至2018年底,广州市政府信息共享平台已接入成员单位124家,信息资源主题1563个,累计交换数据208亿条,汇集数据超过73亿条,包含商事主体、行政处罚等信息进行全方位共享,各部门可依职能申请获取,结合本部门业务开展再应用。

(三)推进建设广州市全民健康信息平台。

2009年我市启动了广州市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建设,汇集数据互联各级医疗卫生机构。通过平台互联全市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实现部门间、机构间以“电子健康档案”为核心的数据共享与交换。目前,广州市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已联通全市11个区、25家省部属医院、全部市属医院、公卫机构及36家区属医院,167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共273家机构,计划明年底完成全部公立医院的接入,进一步扩大平台覆盖范围。指导各区全面开展区级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建设,其中天河、番禺等7个区已完成区级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建设并与市级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实现数据互联互通。基于广州市政府信息共享平台,与市工信局、公安局、民政局、人社局、医保局等部门实现了健康医疗数据共享,初步打通了横向和纵向数据共享通道,全市各民生部门信息化服务范围显著扩大,医疗、医保、医药“三医联动”能力明显提高。

市卫生健康委在市级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基础上不断推动疾控业务信息系统向集成化整合化方向发展,通过对各疾控业务条线系统的整合应用,实现慢病协同管理,平台将二三级医院的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的诊断、用药等信息推送至各区平台,再由区平台推送至相应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支撑慢病随访管理等工作。每年由市疾控中心对全市的高血压、糖尿病、肿瘤等疾病进行流行病学分析,提出预防干预措施,积极开展健康促进和健康教育,倡导健康生活方式,降低重大疾病发生的风险。

(四)推动南沙区健康医疗大数据试点工程及产业园建设。

2018年广州市政府与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有限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在南沙投资50亿建设“健康医疗大数据中心及产业园国家试点”项目,打造健康医疗信息数据共享平台。基于建设健康医疗大数据平台的要求,市卫生健康委积极推进医疗健康大数据研究和应用。

(五)建立完善广州市区域诊断中心,实现区域医疗机构数据共享及业务协作。

市卫生健康委启动了广州市区域影像和检验中心系统建设工作,进一步整合区域医疗卫生资源,实现不同等级公立医疗机构之间的资源纵向整合和双向交互,切实提高基层检查、检验服务水平。区域影像和检验中心系统二期项目将在全市全面推广一期影像和检验中心系统建设成果,同时新建区域超声、心脑电、病理中心系统,最终建立完善的广州市区域诊断中心(含超声诊断中心、心脑电诊断中心、影像诊断中心、检验诊断中心、病理诊断中心),实现区域医疗机构数据共享及业务协作,支撑跨区域、跨机构的标本流转和远程诊断业务,推进“基层检查、上级诊断”,进一步提高区域诊断水平。通过检验数据共享,避免重复检查,节约医保资金,降低群众就医成本,提高诊疗效率。

(六)进行技术创新,利用网络和信息化技术溯源保障药品安全。

原市食品药品监管局一直以来将“互联网+”运用于药品监督管理,依托“智慧食药监”系统开发了“药品生产监管系统”、“电子溯源流通监管系统”等,要求企业及时将生产经营有关数据上传至数据库,以便追溯和查询,确保合法药品能够按照合法的渠道进行流通配送,杜绝非法药品进入流通环节,进一步保障药品安全。

三、关于“全盘谋划、规划先行、建立体系,形成产业链”的建议

(一)统一筹划,促进健康及养老产业发展。

早在2017年,为贯彻落实国务院、省政府关于促进健康及养老产业发展的决策部署,进一步加快我市健康及养老产业发展,由市发改委会同市卫生健康委等相关部门通过反复调研制定了《广州市促进健康和养老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17-2020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该《行动计划》在分析我市健康产业发展基础上,提出了总体要求,其基本思路是加快体制机制创新,完善产业发展生态,谋划大平台、引进大项目,延伸产业链、攀升价值链,培育新业态新模式,大力推进健康及养老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满足多样化健康及养老需求,为我市经济社会转型发展注入新动能。发展目标是到2020年全市健康及养老产业发展规模超5000亿元,占全省比重50%以上。并明确了高端医疗卫生、中医药、生物医药、医疗装备及器械、健康食品与化妆品、健康医疗大数据、健康旅游和体育文化、养老服务与老年用品等八大重点领域的发展路径和重点项目。

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加快医疗及健康产业发展规划的实施,以前瞻性、大局观为原则,加大政府投入,避免同质竞争,发挥好优势互补作用。同时抓好“放宽准入强化监管、落实规划用地、统筹产业布局、打造公共平台、建设重大项目、加快开放合作、实施产业标准化战略、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加强金融支持以及强化人才梯队建设”等十大专项行动计划的实施。

(二)多元发展,推进产学研体系布局。

近年来,我市围绕打造一批健康医疗综合体项目,组织召开了健康医疗综合体推介会,成立了市健康产业和健康医疗综合体建设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并向社会推出了八个健康医疗综合体项目(包括中新知识城国际肿瘤治疗中心、萝岗个体化分子医学健康综合体项目、黄埔长岭聚健康养生谷综合体项目、南沙新区高端医疗服务健康综合体项目、增城区挂绿新城健康医疗综合体项目、从化区凤凰健康颐养山庄项目、花都区医疗中心健康综合体项目和白云区国际健康产业城“健康小镇”项目),目前这八个项目正在有序推进中。

新一轮医改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原则,达成了医疗卫生“基本需求靠政府,多样化需求靠市场”的共识,目前相关工作均按照上述原则和共识推进中。同时为加快落实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我市先后出台了《印发关于促进广州市服务业新业态发展若干措施的通知》《印发广州市支持社会力量提供多层次多样化医疗服务促进社会办医加快发展实施方案的通知》,将健康服务业作为广州市十大服务业新业态的重点发展领域之一,提出“鼓励社会资本大力发展医疗服务、健康管理、健康保险以及相关服务。支持各类社会资本举办非营利医疗机构,落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税收优惠政策,落实民办非营利性机构享受与同行业公办机构同等待遇。落实对社会办医疗机构在社保定点、专科建设、职称评定、等级评审、技术准入等方面与公立医疗机构同等待遇的政策。支持各类市场主体从事家庭服务业,鼓励发展家政服务、养老服务、社区照料服务、病患陪护服务等业态。依法放宽外商投资家庭服务业出资数额和出资方式限制,降低港澳台医疗行业准入门槛,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公办养老服务设施商运营”的发展方向,并在“服务业新业态扶持引导,建立公开、透明、平等、规范的市场准入制度,培育市场需求,用地支持,资金支持,引进和培养服务业人才,提高新业态的社会认知度”等方面提出了相关扶持政策措施。

(三)积极推进,形成完整应用示范和产业链孵化。

我市在制定《行动计划》时就强调要形成以生物制药、中药制剂、西药、医疗器械、保健等研发、生产、物流一体的产业链。明确了抢占生物医药制高点:重点发展肿瘤免疫细胞治疗、干细胞治疗、基因治疗等限制类医疗技术,开展人成体干细胞及人多能干细胞临床应用技术研究。支持基因诊断与靶向治疗相结合的高端个体化治疗产业化发展。积极发展新型疫苗、单克隆抗体系列产品与检测试剂,大力开发蛋白质/多肽/核酸类药物,支持发展生物芯片、生物技术加工天然药物,鼓励新生物技术发展。加快推进我市生物医药产业创新服务平台建设,建设生物技术药物发现、评价、检测、安全监测等公共技术平台。同时强调了做大做强药品流通:鼓励大型药品流通企业通过并购、重组和企业内部资源整合等方式,打造面向全省、辐射全国的药品现代物流配送中心。做大做强广州医药、华润广东医药、国药控股广州、广州中山医医药等药品流通龙头骨干企业,支持中小药品企业精细化、专业化、特色化、联合化发展,大力发展第三方药品物流企业。利用南沙自贸区制度优势,发展保税区进口药贸易、跨境直购业务。建立智慧物流体系,鼓励药品零售业规模化、集约化、连锁化经营。支持大中型药品流通企业向居民社区、镇街布局和延伸,构建立体化区域药品供应体系。拓展国际和穗港澳台医疗养老交流合作。在全市建设一批健康养老跨境贸易电子商务服务试点,加快保税物流、融资租赁等业务发展。在穗港澳国际健康产业城内筹划建设国际医疗健康中心,借鉴香港大学深圳医院模式,引进港澳优质医疗服务资源,打造高端医疗机构聚集区,力争为港澳居民提供优质高效医疗服务。同时,积极梳理医师执业、药品、医疗器械、医疗技术等医疗卫生领域亟需向国家、省争取的支持政策在国际医疗健康中心先行先试,探索构建大湾区一体化的医疗服务体系。

下一步,我市将在粤港澳大湾区框架下积极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卫生与健康事业协同发展,按照“政府指导,市场促进;先行先试,有所作为;发挥特色,互惠共赢”的合作原则,实现优势互补、共建共享,打造优质生活圈,共建健康大湾区。

(四)依托国内顶尖高校建设粤港澳协同创新平台。

近年来,我市加强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国内顶尖大学合作,引导高端科技创新资源与高水平科技管理人才团队与我市共同打造粤港澳协同创新平台,促进粤港澳人才合作与交流,推动粤港澳创新要素互联互通。

依托清华大学珠三角研究院建设的粤港澳创新中心将构建若干核心功能平台,包括:搭建应用研发平台,支持港澳科技创新团队对具有市场潜力的核心技术在我市开展应用研究;建设科技创新孵化平台,为引进我市孵化的科技企业和创业团队提供优质的场地和配套服务;对具有良好产业化前景的科技项目进行投资培养,搭建覆盖大湾区的科技成果信息资源库,建立与港澳地区知名高校、科研机构和创新园区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人才培育等方面的常态化沟通合作机制。

依托北京大学将在中新广州知识城成立的北京大学粤港澳大湾区知识产权发展研究院及知识产权学院,设立知识产权高端智库,强化区域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充分发挥知识产权在创新驱动发展中的核心促动作用,更好地为粤港澳大湾区的科技创新、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提供强力支撑。

(五)搭建我市与港澳高水平基础研究平台。

为利用港澳地区高水平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能力提升我市基础研究水平,支撑和引领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市科技局研究制定了《广州市加强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实施方案》,计划通过加强粤港澳科技合作等一系列任务措施,大幅提升全市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整体水平和国际影响力。同时,市科技局与广东省科技厅共同筹划设立了粤港澳大湾区(粤穗)开放基金,共同支持粤港澳地区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通过专业化基金管理平台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开展科技合作项目。

(六)搭建高水平创新研发及产业化平台。

为推动粤港澳科技成果转化、科技创新资源互联互通,引领大湾区产业发展,促进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创新,市科技局近年来着力打造面向粤港澳大湾区的重大创新平台建设。具体包括:推动广州高新区、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研究院共建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研究院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推动广州呼研所医药科技有限公司在香港科技园建立南山健康香港创新中心,聚焦呼吸系统传染病防控创新技术与产业化;推动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在香港设立医疗科技创新平台;支持香港科大霍英东研究院国际智能制造平台建设,致力在南沙打造中国版的“开放式创新平台”。

(七)推动广州超算中心服务于粤港澳大湾区。

2018年7月,广州超算中心联合中山大学、香港理工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澳门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暨南大学、广东工业大学共九家粤港澳高校共同成立了粤港澳超算联盟,旨在推动粤港澳共同培养高水平超算软件开发与应用人才,携手打造“粤港澳超算资源共享圈”。目前已有超过120个港澳用户团队通过广州超算中心南沙分中心使用“天河二号”,研究领域涵盖材料化学、生物医药、工程机械仿真计算、气候模拟与海洋环境、金融计算等诸多方面。

四、关于“完善人才引进与培养的体制机制,依托港澳加大与国际间医疗高端人才的交流与合作”的建议

(一)加大力度吸引各类人才来穗创业。

1.优惠政策促创业。我市出台了《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促进就业实施意见》(穗府规〔2018〕19号),为符合条件的青年创业者提供最高30万元、最长3年的创业担保贷款及贴息,合伙经营或创办小企业的可按每人最高30万元、贷款总额最高300万元实行“捆绑性”贷款,对符合条件的劳动密集型和科技型小微企业,贷款额度最高为500万元;制订印发《关于鼓励港澳青年来穗创新创业工作方案》,实施12项措施鼓励港澳青年来穗创业就业,并修订市就业补助资金管理办法,落实港澳居民创业补贴政策,为来穗港澳就业创业人员提供资金支持。

2.建设创业基地集聚创业项目。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积极推进各级创业(孵化)基地建设,目前共培育建设各级创业(孵化)基地307个;于2019年3月22日认定暨南大学创业基地、粤港澳(国际)青年创新工场、广州“创汇谷”粤港澳文创社区为穗港澳青年创业孵化示范基地并授予牌匾;加快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广东)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建设,重点推动南沙粤港澳(国际)青年创新工场(香港科技大学霍英东学院)等青年创业创新基地建设,在天河、海珠、南沙等创业氛围浓厚的区域整合一批面向港澳青年的创业基地。

(二)汇聚高端人才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

我市实施集聚产业领军人才“1+4”政策以来,共评选和支持了两批21个创业领军团队、21个创新领军团队、39名创新领军人才、18名创新创业服务领军人才、56名杰出产业人才、5988名产业高端和急需紧缺人才(产业高端人才1996名、急需紧缺人才3992名),拨付资助补贴经费近7亿元。其中,截至2018年底,在全市医疗卫生机构引进培养了医学领军人才6名,选拔培养了医学重点人才194人,医学骨干人才60名。

1.突出战略性新兴产业。评选出的42个创新创业领军团队、39名创新领军人才中,有41个团队、36名个人集中在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环境能源、工程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领域,分别占97.6%、94.7%。产业发展和创新人才专项中,IAB、NEM产业申报人入选比例达55%。

2.聚焦高端人才。39名创新领军人才全部有博士学位,其中27人有海外留学或工作经历;23人曾入选国家、省重大人才专项,参与国家、省重大科技项目或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进步奖;产业高端人才入选者大部分为企业高级管理人员或技术负责人,产业急需紧急人才入选者大多是企业中层管理人员、核心技术骨干。

3.完善配套服务。为人才、项目提供经费资助和工作支持,其中拨付首批创新领军人才资助经费950万元,支持企业举办高级研修班20个,资助企业选派技术和管理人员出国(境)培训91人次、博士后出国学习交流88人次,补贴引才成绩突出企业6家。

(三)确实加强粤港澳交流合作。

1.搭建粤港澳创新创业交流平台。近年来,市科技局通过举办创新创业大赛、科技论坛、创新节等系列高水平创新活动,增进与港澳的科技交流,提升我市科技影响力。2018年8月,市科技局牵头举办了首届粤港澳大湾区创投50人交流会,召集来自粤港澳大湾区和北京、上海等全国各地的近百位创投大咖齐聚广州,就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机遇和促进广州风投创投发展等议题展开研讨交流。依托“粤港澳(国际)青年创新工场”与香港科技大学等单位连续三年联合举办广州百万奖金国际创业大赛,对在广州赛区和总决赛中获奖并注册落户广州的团队给予获奖补贴支持。2018《财富》全球科技论坛在广州成功举办,展示出广州积极融入国际科技创新网络,大力引进海内外高端创新人才、高端创新机构、跨国公司研发中心、国际科技组织的开放心态。2018广州国际创新节邀请了以色列创新节之父尤西瓦尔迪以及30余位来自微软、Facebook等知名科技企业、创投机构高管和卡内基梅隆大学、美国康奈尔大学著名高校教授到会分享前沿资讯,探讨加强粤港澳大湾区与旧金山湾区、纽约湾区、东京湾区的联动发展,助力广州加快融入世界创新体系。

2.大力推动穗港科技金融合作。充分利用港交所发布的《新兴及创新产业公司上市制度咨询文件》,积极推动我市与港交所建立长效合作机制,2018年,我市与港交所签订了《广州市人民政府与香港交易及结算所有限公司合作备忘录》,共同推动有条件的新兴产业企业充分利用多层次资本市场融资发展,尤其是帮助广州生物医药企业对接香港上市制度改革的机遇,实现做大做强。2018年10月,市科技局会同港交所、招商银行广州分行等,在香港联合举办了“走进港交所”活动,我市36家生物技术高新企业参与对接活动,为进一步深化穗港金融合作、加强广州与香港资本市场互联互通打下坚实基础。同时,市科技局还与香港光大控股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引进香港光大控股华南总部落地广州。

在目前财政资金尚不能过境港澳地区的情况下,我市积极探索,先行先试,以企业将自有资金拨付港澳供其开展研发、我市财政经费支持其在穗研发开支的方式鼓励我市企业与港澳开展研发合作,实际上通过财政资金带动了社会资本投入,引导港澳先进技术成果与我市企业合作,提升我市企业创新水平。

3.加快实施职业资格评价互认。市人社局按照国家、省的部署,配合推进实施职业资格评价互认工作。目前,内地与香港在建筑领域注册建筑师、房地产估价师等6项建筑领域职业资格已实现互认,近200名香港专业人士取得国家职业资格后在粤注册执业;先后对香港3个职业工种及澳门13个职业工种的职业技能证明实现单方认可;允许港澳金融法律等专业人才在南沙自贸区提供专业服务;在南沙区引进国际和港澳的三个职业资格培养评价体系,2018年有250名学员通过职业资格“一试三证”“一试双证”等培养评价,同时取得国际、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同时,广东省人社厅于2018年已全面开展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在广东实施情况的摸查工作,并向36项准入类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对应的省级主管部门、中央驻粤单位、省级协会学会全面收集互认的有关计划和需求,研究需争取国家支持出台特殊职业管理政策的职业资格项目,同时开展探索论证执业药师、社会工作者粤港资格互认工作,会同民政等部门草拟粤方单方认可香港专业资格方案,积极做好向国家主管部委的请示沟通和方案论证工作。

4.加强粤港澳医疗卫生人才交流合作。市卫生健康委认真贯彻《关于香港和澳门服务提供者在内地设立医疗机构有关问题的通知》(卫医政发〔2012〕72号),积极支持港澳服务提供者和其他境外投资者来穗办医,大力引进境外专业医学人才、先进医疗技术、成熟管理经验和优秀经营模式。认真落实具备合法行医资格的港澳医师来内地短期行医有关规定,2016年以来,港澳医师来穗短期行医共14人次(香港医师10人次,澳门医师4人次)。与此同时,市卫生健康积极推动出台了相关政策,2018年8月,市政府办公厅印发《广州市支持社会力量提供多层次多样化医疗服务促进社会办医加快发展实施方案的通知》,明确进一步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大力引进境外专业医学人才和先进的医疗技术,支持医药专业技术人员出国(境)培训,加强学术交流合作。

(四)建立符合医疗卫生行业特点的人事薪酬制度。

1.完善高层次人才绩效工资激励制度。自2015年起,对卫生事业单位高级人才中执行专业技术一级、二级岗位工资标准的人员、“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及“121人才梯队工程”两院院士后备人选等高层次人才,其绩效工资单独据实核定,且不纳入单位人均绩效工资水平统计。从2016年开始,放宽高层次人才范围,将专业技术三级岗位人员纳入单独核定绩效工资范围,并允许高层次人才可采用协议工资、年薪制、项目工资、特别补贴、一次性奖励等收入分配方式,合理确定高层次人才绩效工资水平,进一步提高了高层次人才薪酬收入水平。

2.落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薪酬制度。市卫生健康委积极协调市人社局、财政局,在对全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工资待遇、绩效工资实施情况进行全面调研的基础上,制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完善我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绩效工资制度的指导意见》(穗人社发〔2018〕46号),明确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行公益一类财政供给,公益二类事业单位管理,实行“两个允许”、“两自主一倾斜”政策,允许其突破现行事业单位工资调控水平,绩效工资总量不予限制,可自主调整基础性和奖励性绩效工资比例,加大奖励性绩效工资占比,重点向全科医生等承担临床一线任务人员倾斜。

3.继续推进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2017年,由市卫生健康委牵头联合市人社局、市财政局制定出台了《广州市公立医疗卫生机构绩效评价办法》(穗卫〔2017〕15号)。通过完善绩效考核工作机制,组织并实施开展市属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在结合绩效考核结果、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水平、居民消费价格水平和单位医疗收入水平增长情况等因素下,同步调增市属公立医院年度绩效工资总量,实现了医院绩效工资水平逐年稳步提高,与上年度相比,2016年增长了6147元,2017年增长了8096元,2018年增长了约1万元。

(五)注重加强基层人才队伍建设。

2018年,经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以市政府办公厅名义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建设的实施方案》(穗府办函〔2018〕135号),其中明确,加大重点领域、紧缺专业、关键岗位的人才培养引进力度。根据广州市发改委、人社局关于特殊人才申办入户的有关要求,市卫生健康委积极开展基层卫生机构从业人员入户遴选工作,3年来,共为302名一线医疗卫生机构从业人员申报办理入户工作。在镇卫生院连续工作满2年并取得执业助理医师以上资格的在岗人员,经区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核准,可直接办理聘用手续。加强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基地的规划和建设,建立全科医生岗位制度,每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设置不低于2个高级全科系列的全科医生特设岗位。建立统一规范的全科医生培养制度,对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学员提供财政补助,其中对全科、儿科、精神科等紧缺专业学员安排紧缺专业住培学员生活补助。


广州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2019年5月20日

 

附件: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