锚定标高追求 推动作风转变以高质量发展谱写健康广州新篇章
一、2023年工作回顾
2023年,广州成功入选第一批全国婴幼儿照护服务示范城市,获批全国安宁疗护工作试点城市、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建设试点城市,“坚持改革创新 推动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入选2022年广东医改十大创新典型,示范效应进一步显现;国家卫生健康委在我市召开新闻发布会,专题宣传基层卫生健康便民惠民服务举措;检验检查结果互认取得扎实成效,经验做法被新华社刊发,获国家卫生健康委、财政部表扬。卫生健康服务力量更加壮大,全市医疗卫生机构数、床位数、专业卫生技术人员数较2022年明显增长,三甲医疗机构达45家(新增1家)。孕产妇死亡率2.8/10万、婴儿死亡率1.63‰,居民健康指标持续位居全国前列。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强党建、聚合力,高站位提升“二次创业”的精气神。
政治思想更加牢固。坚持和完善第一议题制度,及时跟进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落实政治要件闭环机制,严格执行市委关于实施“两个维护”十二项制度机制。组织开展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培训。扎实推进省委巡视、市委巡察反馈问题整改落实工作。主题教育扎实有效。牢牢把握主题教育总要求,一体推进理论学习、调查研究、推动发展、检视整改。全系统共举办读书班集中学习174次,围绕我市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重点任务,确定95个调研课题和54个高质量发展项目,检视并整改群众关心的民生问题近200个,确立79个为民服务项目。品牌创建富有特色。以创建“党建工作‘2+3’工程”示范单位为抓手,开展基层党组织规范化建设。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妇女儿童医疗中心被培育选树为全国公立医院党建示范医院,委疾病预防控制处被省委、省政府授予“广东省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集体”称号,培育选树市第一人民医院、市中医医院、市八医院、市疾控中心和委人事处等党组织为党建“2+3”工程示范单位并组织宣传推广。打造“民医惠穗”民营医疗行业党建品牌,基层党组织建设进步明显。廉政建设持续深化。深入开展医药领域腐败问题集中整治,全市公立医疗机构全面完成自查自纠,推动廉洁医院建设,加强“关键少数”监督,全覆盖开展“一把手”述责述廉,深化廉政教育进科室进支部,不断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二)建平台、促协同,高规格打造宜居宜业健康湾区。
规则衔接更加紧密。大力推进“港澳药械通”政策落地,我市9家医疗机构成为“港澳药械通”指定医疗机构,21品规药品、17品规医疗器械获批内地临床急需进口港澳药械。2家医院被香港纳入“长者医疗券大湾区试点计划”。确定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南沙)医院、市第一人民医院南沙医院作为境外医疗保险结算定点医院。市第一人民医院获得国际医院评审认证标准(中国)首批认证评审资格。要素流通更加流畅。指导推进港澳医疗卫生服务提供主体在南沙办医、港澳医师在南沙执业注册工作,不断优化港澳医师内地医师资格认定、港澳医师短期行医执业许可审批服务,医疗机构设置审批压缩至5个工作日,港澳医师短期行医核准压缩至1个工作日。健康服务更加可及。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南沙)医院、市第一人民医院和黄埔区3家港澳居民健康服务中心启用。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与南沙区卫生健康局正式签署框架性合作协议。推进双向转诊转运服务,南沙区已与3家第三方公司签约,旨在为大湾区群众提供非急重病人跨境转运服务。成功举办第三届粤港澳卫生健康合作大会,达成合作项目60个,医疗卫生产学研交流进一步深化。
(三)抓改革、促发展,高质量重塑医药卫生体制。
卫生健康高质量发展全面提速。市领导专题部署推动卫生健康高质量发展工作,卫生健康高质量发展进入加速阶段。公立医院改革走深走实。成立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示范项目领导小组,全面建设集预防、治疗、康复全链条的五大医防融合示范体系,广州市传染病救治专科联盟、广州消化疾病专病联盟等先后成立,48个智慧医院建设项目中的25个已投入应用。市政府办公厅印发《广州市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提出6个方面31项具体措施,为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创造良好政策环境。三医联动合力更足。印发实施《广州市深入推广福建省三明市经验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开展医疗服务价格动态调整评估,启动2023年医疗服务价格专项调整工作,联合全省21个地市开展穿刺器集团联盟带量采购,推动建立国谈药品“双通道”管理机制。智慧医疗更加普及。扎实开展“互联网+医疗健康”示范市创建活动,我市卫生健康信息化发展指数连续三年位居全国前三。智慧医院建设成果显现,7家市属医院通过省级电子病历五级及以上(含保级)评审,创历年最好成绩。广州地区11家医院进入“2022互联网医院100强榜单”,上榜医院总数位居全国第三。市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共接入303家医疗卫生机构,“广州健康通”提供30多项便民惠民服务,电子健康码初步实现全市“一码通用”。
(四)攀高峰、厚基础,高水平打造广州医疗特色优势。
医疗中心地位进一步巩固。印发实施“十四五”区域卫生规划,编制医疗卫生设施布局规划(2021-2035年)。8家广州地区高水平医院入选委省共建国家医学中心和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单位,17家医院纳入广东省高水平医院建设计划,9家委属高水平特色医院建设稳步推进。新增16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15个广州市临床医学研究所,打造281项临床高新、重大、特色技术。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和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3个“院士项目惠民工程”取得实质进展。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南沙院区、广州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天河院区、市胸科医院门诊楼和医疗保障楼等项目建成投用,提质扩容进入快车道。2022年度“国考”斩获佳绩,三级综合医院和三级中医医院A等次及以上占比均位居全国前列。强化用血安全,采血总量位居全国各大城市第二,获得全国无偿献血先进城市奖。基层能力进一步强化。落实“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制定实施基层卫生健康服务能力提升五年行动计划(2023-2027年),紧密型镇村一体化管理和“一元钱看病”村卫生站覆盖率分别达77.88%和98.93%,132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能力达到国家“优质服务基层行”推荐标准,创建社区医院34家,走在全省前列。扎实推动省人民医院与越秀区区域医联体建设。推进全科医生倍增工程、基层医生全科能力提升工程三年培训计划。印发《推进广州市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开通家庭医生服务专线,遴选评定20个五星级家庭医生团队,打造71个金牌家庭医生工作室,重点人群签约率达86.90%。花都区、海珠区分别入选省级基层卫生健康高质量发展综合试验区和试验区建设单位。中医药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实施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十四五”行动计划,争创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示范市(县),荔湾、黄埔、增城区率先通过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示范县省级评审。加快推进广东省建设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试点工作,建设140个三级名中医工作室,为基层培养继承人近300名。开展10项中医药临床核心技术和30项特色诊疗技术。省中医院连续5年位列全国中医医院科技量值第一,广州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临床学科入选国家高水平中医药重点学科建设项目,广州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通过广东省治未病服务“5A”评审。首批20个广州市治未病服务方案团体标准发布。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进一步壮大。2023年全市“链长制”工作评估中医疗与健康产业链被评为“优秀”等级。组织举办第二届医疗与健康产业博览会,打造国内首个以临床研究为主题的交易会品牌。联合广州日报举行“粤港澳大湾区医院高水平专科建设与生物医药健康创新论坛”,加大宣传交流促进产研融合。联合广州金控举办“送金融服务进医疗与健康产业链”产融对接活动,强化医企对接促进成果转化。
疾控体系加速织密。市疾病预防控制局挂牌成立。全面推进“五好”镇(街)公共卫生委员会建设,引导基层公共卫生委员会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充分发挥公共卫生委员会统筹协调、整合力量的平台优势,在传染病防控、爱国卫生、健康促进、基本公卫服务等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1+5+N”疾控机构核心能力建设进展顺利,市疾控中心推进建设省级区域公共卫生中心,5家市级区域疾控中心实验室初步建成,荔湾、白云、黄埔等疾控中心新建改建项目加快推进。联合中山大学共建“高水平公共卫生人才培养示范基地”,11名疾控人才参加“选苗育苗”双向交流。在省内率先开展医疗机构疾控监督员全域试点。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突效能进步提升。健全“1+1+5+15+N”紧急医学救援网络,常态组织卫生应急知识宣传、卫生应急队伍培训演练,不断提升全民卫生应急素养和突发事件卫生应急能力。加强多部门联防联控,建设传染病智慧化多点触发监测预警系统,持续做好新冠病毒感染、登革热、猴痘、结核病等疫情监测和处置。市第十二人民医院创新化学中毒卫生应急处置现场技术,荣获国家工信部第六届“绽放杯”5G应用征集大赛5G+医疗健康专题赛全国一等奖(排名第一)。重大疾病防治行动有效开展。通过第四轮全国艾滋病综合防治示范区评估验收,3项创新被国家列为优秀经验模式。推进创建国家、省级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落实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服务管理质量大提升专项行动方案,在册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服务管理工作总体平稳。超额完成65岁老年人23价肺炎疫苗免费接种民生实事任务。
(六)抓统筹、谋全局,高品质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务。
健康广州行动更有力度。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持续巩固提升卫生镇创建成果,顺利完成国家卫生城市周期性复审。积极开展健康影响因素评价试点。加强健康广州宣传,组织开展“健康广州行动三字经”等项目,11个区全部达到省健康区标准,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达40.69%。微信公众号稳居省健康类微信影响力排行榜前三,宣传工作连续多年获市政府肯定。提前完成《广州市职业病防治“十四五”规划》主要指标,多项职业卫生监管工作被省评为先进。生育支持政策体系更有广度。印发实施《广州市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若干措施》《广州市人口与计划生育服务规定》,加强生育妇女就业、休假等权利保障和住房等支持措施。计划生育奖励扶助政策有效落实。增城区卫生健康局荣获首批“全国生育友好工作先进单位”表彰。扎实做好出生缺陷防控工作,分别为20.53万、14.38万、15.03万个家庭进行免费地中海贫血、唐氏综合征和严重致死致残结构畸形筛查,超额完成省民生实事任务。适龄妇女“两癌”筛查项目扩面至常住适龄妇女。助力广东省顺利通过首批国家消除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认证。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妇女儿童医疗中心荣获首批国家婚前保健特色专科和孕前保健特色专科建设单位。“一老一小”服务更有温度。印发实施《广州市托育服务体系规划(2021-2030年)》,积极推进建设市级托育综合服务中心,17家托育机构评为广东省示范性托育机构,示范数量居全省首位。全市共能提供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8万多个,每千常住人口托位数4.2个,10个社区被命名为“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3年共创建25个,居全省首位),黄埔区、广州市老人院获评全国医养结合示范区(单位),黄埔区红山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广州市康颐养老公司获评第三批省级医养结合示范机构。成立市老年医养结合指导中心,实施医养结合服务能力提升三年行动。扎实推进老年脑健康管理、心理关爱、营养改善、口腔健康试点工作,组建市级安宁疗护服务质控中心和专家组,推动构建多元化安宁疗护服务体系。
(七)强支撑、优保障,高效率赋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
卫生健康法治体系不断完善。健全法治工作制度与依法行政机制,完善行政规范性文件制定工作流程。落实“谁执法谁普法”责任制,推进学法用法。深化“放管服”改革,积极支持南沙区、广州中新知识城管委会争取省级行政职权事项,调研评估32项卫生健康领域镇街综合行政执法事项实施情况。有效实施《市社会急救医疗管理条例》。人才队伍结构更加优化。实施委优秀人才项目,探索分级分类分层次的人才管理和激励制度,计划5年内培养1000名优秀人才,推动形成金字塔式高层次人才队伍。2023年委系统3个人才项目入选“广东特支计划”榜单,实现了近年新的突破。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市皮肤病医院一项科技项目荣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研究成果荣获省医学科技二等奖。继续实施广州市基础研究联合资助计划科研提升工程,年度市校(院)企联合资助专题共立项161项,计划投入近亿元。
(八)严管理、提质效,高要求开展各项管理服务工作。
监管力度持续加大。提前完成国家“双随机”监督抽查任务5002宗(较去年增加一倍)。大力整治医疗乱象,常态化开展打击涉人类辅助生殖技术违法违规行动取得扎实成效。加强卫生监督能力建设,建强省级传染病防治卫生监督实训基地,建设白云、花都、番禺三个市级实训基地。推进职业健康分类监督试点。持续推进“公立医疗机构经济管理年”活动,进一步防范公立医院经济运行风险。全市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现基本药物制度全覆盖,基本药物采购品种占比、使用金额占比实现“双达标”。政务服务更加便捷。持续推行审批服务便民化,将诊所设立从审批制全面简化为备案制,审批时限压减至1个工作日。2023年,各类行政许可及备案事项受理48425件,创历史新高。鼓励社会办医,共登记25家民营医疗机构。番禺区推行公共场所卫生许可审批管理案例荣获国家优秀案例。安全基石更加稳固。大力开展安全生产、消防安全工作治理。高效办理信访事项,荣获国家“治理重复信访、化解信访积案专项工作”优秀集体。警医联动进一步强化,全市二级以上医院安防建设达标率、安检覆盖率达到100%。圆满完成广交会、“读懂中国”大会等大型活动疫情防控及医疗卫生保障工作。审计、干部保健、对外交流、机要保密、档案管理、政务公开、建议提案办理、对口支援等工作有效开展。
二、2024年工作安排
2024年,全市卫生健康工作总的要求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扎实落实省委“1310”具体部署和市委“1312”思路举措,以建设健康广州为新时代广州卫生健康事业的目标,对标北京、上海等乃至发达国家的先进城市,以十二年为时间轴,按照长期、中期、年度的时间节点,明晰各项工作指标,锚定目标不放松、笃行实干开新局,为再造新广州扛起卫健担当。
(一)聚焦党建引领,举旗定向有作为,推动卫健行风展现新风貌。
巩固拓展主题教育成果。全面落实第一议题制度,提高中心组学习质量,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健全以学铸魂、以学增智、以学正风、以学促干长效机制。加强政治忠诚教育和党性教育,严格规范党内政治生活,持续抓好基层干部教育培训,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书记“头雁”作用,教育引导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坚持“两个确立”、做到“两个维护”。严格落实意识形态责任制,守好意识形态阵地,及时有效防范化解卫生健康领域风险隐患。不断加强党组织组织力。高质量实施“基层党组织建设强基工程”,加强基层党支部规范化标准化建设,全面推进“四强”党支部创建。选树公立医院“四有”工程达标单位,提升公立医院党建工作质量。抓好民营医疗机构党建工作。大力实施发展党员“双选双育”行动,不断提高党员发展质量。注重典型引领、辐射带动,创建“守护健康”党建品牌。聚焦高质量发展和办好民生实事,总结一批党建服务保障高质量发展的优秀案例。选树先进典型,提振积极投身高质量发展的精气神。驰而不息纠治“四风”。深入推进“干部作风大转变、营商环境大提升”专项行动。大兴调查研究,为卫生健康高质量发展寻根问策。实施“项目化监督转作风提质效工程”,开展“小切口、项目化”监督,推动党委主体责任,纪委监督责任,职能部门监管职责协同联动,同向发力,推进干部作风大转变,单位质效大提升。全面推进医药领域反腐败工作。深入推进医药领域腐败问题集中整治工作,全面梳理完善医药领域制度机制,针对药品耗材采购、基建工程招标等重点领域查漏补缺,推进长效管理。加强医疗监督管理,对委属医院开展巡查,加强“穿透式”监管。加强“一把手”和领导班子的监督,从严从紧加强干部教育管理监督。开展经常性纪律教育,持续巩固廉政双查房、廉政教育进科室进支部活动,积极构建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二)聚焦抢抓机遇,平台建设有作为,推动健康湾区赋能新成效。
支持南沙建立高水平医疗服务体系。加快推进优质医疗资源向南沙拓展,加快推进市妇儿中心南沙院区等南沙高水平医院项目建设,全面提升南沙区内医疗机构的硬件、软件配置,全力支持国家区域医学中心或区域临床中心落户南沙。推动优质医疗资源共建共享。大力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鼓励港澳服务提供者在南沙投资医疗卫生服务,优化港澳在南沙办医行医的审批程序;推进南沙医疗机构与港澳医疗机构合作,支持广州地区各大中医医院加强与香港首间中医医院间的合作交流,建立定期互访机制;探索与港澳医疗机构间非危急重症患者跨境“一对一”点对点转运服务。深化医疗服务规则衔接。以香港“长者医疗券”为切入点,争取扩大“长者医疗券”在我市的使用范围,推进“港澳药械通”政策提质扩面,促进急需药械引入品种和惠及人数“双提升”,鼓励指定医疗机构积极探索引入商业保险机制提高药械可及性。打造宜居宜业优质生活圈。对接港澳托育服务标准及规范,鼓励港澳企业和个人在南沙开办托育机构,提供港式、澳式特点的0-3岁托育服务。对接港澳医养结合机构服务标准及规范,支持南沙创建适应老年人健康服务的医养结合新模式,新增面向港澳居民的医养结合服务机构,便利港澳居民在穗享受老年健康服务。加强“一带一路”卫生健康合作。继续发挥我市卫生健康优质资源优势,探索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在血液、公卫等领域方面的人才培训、科研合作的可行性,支持、鼓励我市医疗机构拓展合作渠道,进一步加强相关合作。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的原则,积极搭建平台,提供更多出国(境)学习交流的机会,通过举办国际学术论坛、学术培训项目等,持续加强学术对外交流合作。
(三)聚焦研究先行,补链强链有作为,推动支撑保障形成新格局。
融入全市产业布局。实施“广州研究型医院联盟建设工程”,组建广州研究型医院联盟,促进联盟内医院临床研究创新发展和科研成果转化能力不断提升。加大专业人才供给力度,制定临床研究型创新成果转化人才办法。组建广州市医学伦理专家委员会,健全医学伦理审查互认工作机制。加强跨部门跨学科统筹协调,探索医疗器械医工创新转化平台建设。制定广州市医疗与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新一轮三年行动计划,以“链长制”为抓手完善医疗与健康产业“九个一”工作体系,重点抓好医学检验、中医药和医疗美容三条分链。促进医企研金高效精准对接,持续推动医疗与健康产业发展壮大。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以科研平台建设为切入点,深挖医疗卫生机构科研成果积淀,探索建立科研成果转化体系,推动医疗卫生科研成果转化。深化院校合作,与中山大学围绕“癌症、心脑血管、呼吸和代谢性疾病防治研究”等国家重大项目,探索打造提升我市“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立体式原始创新能力体系;与南方医科大学围绕创新药、创新器械等研发,探索打造广州模式的“临床-科研-转化-应用”联盟型“研究型医院体系”。建强干部人才队伍。依托人才工作,选拔培育590名左右优秀人才,建立完善分级分类的人才管理和激励制度,重点加强学科带头人团队建设,完善人才“引、育、用、留”全链条支撑机制。深化与第三方专业人才服务机构合作,培养引进高层次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建立健全干部挂职、轮岗交流机制,注重在基层一线和困难艰苦地方培养锻炼、选拔使用年轻干部,提高年轻干部储备质量。
(四)聚焦改革赋能,创新突破有作为,推动“三医”协同焕发新活力。
全面落实高质量发展任务。锚定高质量发展目标,围绕“建高地、强基层、优服务、保健康”主线,创新引领,大力发展卫生健康新质生产力,以持续推动卫生健康高质量发展为着力点,聚焦打造质优高效就医体系、上优下实公共卫生体系、智慧集约服务体系,重点实施“八大行动”,全力推进卫生健康高质量发展工作取得新成效。促进医改政策协同发展。推进建立医改相关部门定期协商和落实问效机制,全力做好医改考核各项指标任务落实及整改工作。加快推进医疗服务价格调整工作,加强与DIP、药品耗材集中采购等政策协同联动。稳步推进超声设备集中采购试点、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医保支付方式改革试点,探索逐步扩大集中采购试点覆盖面。深化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进一步完善公立医院内部绩效考核和收入分配办法。建立开放共享的集中药房和医学检验中心,降低流通环节费用。打好示范项目“收官战”。深入推进“示范项目提标扩面工程”,进一步打造五大医防融合服务体系,辐射带动区域服务能力和群众就医获得感双提升,推动各级各类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力争到2024年底,全市三级公立医院CMI值达到1.2以上,三级公立医院出院患者四级手术比例超过17.5%。拓展智慧化应用。推进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示范项目智慧医院子项目建设。稳妥有序推动“互联网+医疗健康”示范市创建工作,实现全部公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院)接入“广州健康通”。构建全市卫生健康信息化规划体系,各区卫生健康局、市属医院配套制定规划,统筹委机关和委属单位信息化项目。启动卫生健康大数据中台项目,健全首席数据官制度,制定卫生健康数据采集规范,建立全市统一的卫生健康数据资源管理制度,形成10个以上业务专题库。探索推动卫生健康数据运营管理机制创新,有序释放数据交易价值。
(五)聚焦筑峰提质,强基创优有作为,推动医疗中心占领新高点。
巩固医疗中心地位。印发实施《广州市医疗卫生设施布局规划(2021-2035年)》,实施“卫健重点项目‘攻城拔寨’工程”,推进“3+5”重点项目建设,持续优化医疗机构布局。全力推动国家呼吸医学中心、国家儿童区域医疗中心、广东国际医学中心和省高水平医院建设,推进委属医疗机构高水平特色医院三年行动计划(1+9项目)。启动广州市重大疑难疾病诊疗中心建设,加强15个临床医学研究所建设。实施“广州市临床重大高新技术社会服务工程”,评估遴选100项广州市重大高新技术社会服务项目,让人民群众就近享受高水平医疗服务。实施“市属医院运营管理能力提升工程”,强化医院运营管理水平提升,出台市属医院运营管理考核方案。加快推进国家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试点建设。大力提升院前医疗急救能力,出台院前急救网络布局规划,推进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应入尽入”,力争有条件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加入院前急救网络。加快补齐儿科、老年医学、精神卫生、医疗护理等服务短板。夯实基层服务能力。落实省、市“百千万工程”工作要求,进一步深化改革促进乡村医疗卫生体系建设,争取紧密型镇村一体化机构覆盖率达85%。巩固完善“公益一类财政供给、公益二类绩效管理”改革成果,推动花都、海珠区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补偿机制等重点政策上先行先试。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做实做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实施“卫生健康强基创优工程”,持续夯实基层卫生服务基础,力争2024年超过70%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镇卫生院服务能力达到国家“优质服务基层行”推荐标准,走在全国前列。传承创新中医药事业。夯实中医药工作基础,创建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示范市。持续推动市针灸医院“1+N”体系高质量发展,推进市针灸重点实验室和研究中心建设。开展25项市中医优势专科建设,布局并强化中医医疗机构康复科。新建60个三级名中医工作室、20个旗舰中医馆,推进中医药优质资源下沉基层,探索对二级及以下医疗机构开展治未病服务评级。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的培养,建设中医药科技创新平台,推动30项中西医协同临床重大创新技术研究和中医药核心及特色技术建设,力争形成高水平、高质量研究成果。
(六)聚焦生命至上,筑牢防线有作为,推动公卫体系实现新提升。
提升基层公共卫生治理能力。持续推进全市“五好”基层公共卫生委员会建设高质量发展,强化区级公共卫生委员会组织职责,将镇(街)公共卫生委员会纳入镇(街)统一指挥协调工作平台,构建长效运行机制。引导鼓励社会力量参与“五好”公共卫生委员会建设,打造基层公共卫生治理“广州模式”。深入推进爱国卫生运动,巩固拓展国家卫生城市创建成果。推动66个市卫生村申报省卫生村,力争2024年实现国家卫生镇、市卫生村全覆盖。强化病媒生物防制,加强对聘用病媒生物防制服务机构的监管,落实“三个一”环境卫生整治制度,重点做好登革热疫点蚊媒处置工作。提升疾病综合防控能力。深化疾控体系建设,按期高质推动疾控体系改革,完善传染病监测预警体系。推进省级区域公共卫生中心建设和各区疾控中心核心能力提升。继续实施市区人才双向交流“选苗育苗”计划,启动市级现场流行病学培训项目。实施“登革热防控优化提质工程”,强化登革热防控体系建设,加强季节性流感等重点急性传染病的处置工作,做好性病防治和麻风病症状监测工作。推进第五轮全国艾滋病综合防治示范区建设、结核病综合防治示范社区试点、慢性病综合防治示范区创建。推进学生近视、龋齿、脊柱侧弯等常见病和健康影响因素监测与干预行动,加强食源性疾病监测。加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日常管理。提升公共卫生应急能力。支持南方医院国家紧急医学救援基地建设,支持具有较好工作基础的医疗机构创建国家重大传染病防治基地。推进市紧急医学救援指挥中心及市应急医院建设。进一步强化紧急医学救援力量,加强区级队伍建设,调整优化市级卫生应急队伍,争取2支以上卫生应急队伍申报省级队伍。定期开展培训演练,持续开展卫生应急“五进”主题宣传活动,不断提升卫生应急能力和全民卫生应急素养。
(七)聚焦共建共享,增进福祉有作为,推动健康服务拓展新内涵。
实施十项民生实事。推进检验检查结果互通互认,进一步拓展结果互认项目、范围,推动更多三级医院接入市级检验检查结果互认平台,使更多群众受惠。实施改善就医系列行动,提速院前急救反应时间,广泛宣传基层慢性病长处方政策,落实国家关于扩大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慢性病、常见病用药种类要求,便捷群众挂号、就诊、付费,优化就医环境。提效卫健行政审批,达到政务服务事项网办率、零跑动率、行政许可事项全市通办率三个100%目标,使办事群众和市场主体满意度获得感进一步提高。开展出生缺陷、病毒性肝炎等疾病筛查预防,优化普惠托育、安宁疗护服务供给,整体提升卫生健康服务水平,不断提升人民群众卫生健康获得感。统筹健康广州行动。围绕“心脑血管疾病、癌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糖尿病”等四类重大慢性病防治进行重点干预,推动落实年度各专项行动重点任务。建立和完善健康广州行动宣传阵地,2024年力争全市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不低于42%。持续落实医疗行业垃圾分类,提升控烟工作水平,组织开展省、市无烟单位创建工作。优化家庭发展与老龄健康服务。实施好《广州市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若干措施》《广州市人口与计划生育服务规定》《广州市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体系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推行“一街(镇)一普惠”发展模式,加快广州市托育综合服务中心项目建设,增加普惠服务供给。做好老年脑健康管理、老年痴呆防治、安宁疗护等试点,扎实开展全国医养结合示范市、区及省级医养结合示范机构创建,推进老年友善医疗机构创建全覆盖,打造“百千万工程”基层医养结合服务中心示范项目。做细妇幼健康服务。修订《广州市孕产妇妊娠风险评估与管理实施办法》《广州市新生儿病房分类评估标准》,落实母婴安全五项制度,提升危重孕产妇、儿童救治水平,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控制在发达国家水平。继续开展妇幼重大公共卫生、出生缺陷防控项目,试点建设儿童友好医院、儿童孤独症筛查诊断干预工作,提质服务内涵。规范出生医学证明管理。加强职业健康保护。支持广州市第十二人民医院创建职业病三甲专科医院。不断完善质量控制与监督执法联动机制,持续推进技术服务市场整治,提高监督管理水平。深入开展国家职业病防治项目和省危害项目申报攻坚。举办职业健康达人大赛,实施小微企业职业卫生帮扶。开展产业工人职业健康保护队列行动和工伤预防项目,提升用人单位职业病防治本质安全。
(八)聚焦齐抓共管,内外兼修有作为,推动治理能力跨上新水平。
强化法治建设。落实党政主要负责人履行推进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充分发挥领导干部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示范作用。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强化下放事项的事中事后监管统筹,支持对南沙区和广州中新知识城的赋权工作,推进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完善多元综合监管。推进医疗卫生行业综合监管制度改革,推广医疗机构疾控监督员制度试点工作。探索四小行业卫生监督长效工作机制,高质量完成“双随机”监督抽检。全面推进医疗卫生行业各领域信用分级评价和信用信息管理工作。大力整治医疗乱象,净化行业风气。深入推进综合监管智能化数字化建设,推广“互联网+监管”应用。做好药事管理。深入落实基本药物制度,持续开展医疗机构合理用药监测评价,加强医疗机构抗肿瘤药物管理、麻精等特殊药品临床使用监管。深入开展“药学服务进万家”活动。制定广州市短缺药品供应保障联动会商机制工作规则,协调做好药品保供工作。做实对口支援协作和帮扶合作。对国家明确东西部协作8个重点县的综合性医院实施组团式帮扶、15个非重点县的县人民医院分步实施组团式帮扶,新疆疏附县、西藏波密县人民医院实施组团式帮扶和柔性派驻帮扶,省内4个地区实施三级医院帮扶和定点派驻帮扶,对口合作地区实施学科共建、技术共享、人才互动、优势互补结对帮扶。守牢安全底线。树牢总体国家安全观,持续抓好意识形态、生物、网络、保密等领域安全工作。坚决扛起安全生产政治责任,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要求,认真贯彻执行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夯实安全根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思想,广泛开展信访源头治理行动,努力提升群众满意度。加强智慧安防建设,强化治安保卫工作,努力提升系统本质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