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新时代 奋进新征程 以高质量发展实现卫生健康事业新跨越
一、2022年工作回顾
2022年是党和国家历史上极为重要的一年,也是对全市卫生健康系统具有特殊重要意义的一年。这一年,我们听党指挥,勇于担当,全力以赴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和应急处置工作,为全市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专业支撑,为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赢得了战略主动,作出了精准专业贡献。这一年,我们聚焦主业,争先创优,成功入选全国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示范项目城市、第一批全国婴幼儿照护服务示范城市、省建设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试点城市;采血量连续三年位居全国各大城市和血液中心第一位;“补短板、强弱项,强化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经验做法入选2021年广东医改十大创新典型举措。这一年,我们夯实能力,服务人民,全市医疗卫生机构达6159个,床位达11.05万张,各类专业卫生技术人员达19.57万人;广州地区三甲医院增至44家,复旦版全国百强医院增至10家,排名前十专科数量增至41个,居民健康指标持续位居全国前列。
(一)铸基育魂,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展现新风貌。
强化政治引领。坚持第一议题和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制度,大力开展模范机关创建主题活动,在委系统持续掀起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热潮。深入推进大规模迁移砍伐城市树木问题整改,认真推进省委专项巡视反馈意见整改,民主生活会检视问题整改落地见效。抓实党建工程。抓好公立医院党的制度建设两个示范和基层党组织规范化建设三个示范建设,全面开展公立医院“四有”工程建设,选树50个“守护健康”党员先锋岗和100名岗位标兵。市八医院院长余纳当选党的二十大代表。深化作风建设。开展“转作风、树新风”专项行动,持续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压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持之以恒正风肃纪,基层政治生态风清气正。市卫监所钟敏同志被评为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
(二)攻坚克难,精准高效抗击疫情夺取新胜利。
应急处置快速高效。全年快速高效处置170余起突发疫情或涉疫事件。创新机制措施,设置疫情处置参谋部,开展流调“三问四是否”回溯,实施一区对口支援一镇(街),全面落实“八快”工作机制,有效降低疫情扩散风险。防控能力全面提升。严格管控转运隔离风险,规范国内首个国际健康驿站的运营管理,可在24小时内完成全市全员核酸检测。用好管好发热门诊、零售药店“两个前哨”,建立涵盖44类行业或人群的常态化核酸检测体系。优化措施平稳转段。国家“二十条”和“新十条”出台后,迅速将重点工作从“防感染”转移到“保健康、防重症”上。实施发热门诊、重症救治、转运力量、儿童健康保护等4个倍增计划,全市可转换重症床位数量占总开放床位比例超过8%。开展60岁以上老年人新冠疫苗接种攻坚行动,从化区良口镇红榜登榜6次,位居全市第一。
(三)创新赋能,改革体系联动开拓新路径。
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持续深化。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示范项目获得中央5个亿财政支持。三大院士项目全面实施,以专病小切口助力构建分级诊疗医防融合新格局。天河区推进居家药学服务改革创新、荔湾区推进区域医疗检验检测一体化创新发展入选2022年全市基层改革创新项目。公共卫生委员会建设稳步推进。四级公共卫生委员会高效有序运行。23个镇(街)试点开展“五好”镇(街)公共卫生委员会创建活动,海珠区沙园街、越秀区洪桥街、增城区石滩镇、番禺区石碁镇、黄埔区联和街等5个优秀试点镇(街),为构建基层公共卫生治理“广州模式”作出了积极尝试和有效探索。疾控应急体系改革步伐加快。着力提升疾控实验室检验检测能力,实施市、区疾控人才双向交流,联合中山大学建设市高水平公卫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加快推进市应急医院和市紧急医学救援指挥中心建设,成立10个区域急救医疗中心。“基于5G的城市级应急救援联合创新示范项目”获工信部第五届绽放杯比赛医学赛道一等奖。支持南沙发展实现新跨越。组织实施《南沙方案》卫生健康领域“1+10+2”工作方案,市一医院南沙院区建成“港澳居民健康服务中心”,首个港资独资门诊部在南沙落成使用,“长者医疗券”“药械互通零距离”等重点工作任务有序推进。
(四)筑峰提质,湾区医疗中心建设阔步前行焕发新活力。
医疗高地加快构建。《“十四五”广州市区域卫生规划》印发实施。市妇儿中心柳州医院入选第四批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项目。中大附一医院保持复旦版全国百强前十,南方医珠江医院首次进入百强,中山眼科中心眼科、广医一院呼吸科长年雄居专科排行榜首。17家省高水平医院、省市共建五大医学中心、9家委属高水平特色医院建设持续推进。基层医疗服务稳步增强。各区新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6个、改造达标19个,基层人员入编率提升至90.83%。实施“一元钱看病”的村卫生站覆盖率达97.6%。全人群签约率达39.86%,重点人群签约率达73.98%。白云区创新签约服务“三个一”模式,健康守门人作用明显增强。中医药服务内涵持续提升。广医附属中医医院纳入国家中医特色重点医院培育单位建设,市针灸医院打造“1+N”针灸体系。持续建设中医治未病服务体系,多渠道提供优质中医医疗服务。支持10项中医药临床核心技术和30项特色诊疗技术建设,持续推动11个重大疑难疾病中西医协同治疗示范单位建设。乡村振兴和对口支援合作工作出色。圆满完成东西部协作(黔南、毕节、安顺)、对口支援(新疆疏附、西藏波密)、对口合作(福建龙岩)等国家考核任务,以及省内对口帮扶和湛江市湖光镇驻镇帮镇扶村工作。
(五)共建共享,健康广州行动一体推进干出新作为。
健康广州行动长效推进。统筹推进20个专项行动落细落实。建立健康广州行动专栏、专题,扩大宣传覆盖面和影响力。开展健康广州行动监测评估,进一步完善健康服务体系,提升居民健康素养。健老护小成果丰硕。省医养结合示范机构增至5个,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增至15个,数量均居全省首位。市老龄办荣获“全国老龄系统先进集体”称号。南沙区实施一体化结算模式,实现老年人医疗赔付“零跑动”。加大托育服务供给,全市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较2021年增长22.42%,每千人口拥有托位数达3.58个。发展普惠托育服务体系,遴选确定30家普惠托育试点机构。妇幼健康和职业健康保障成效明显。建设市级孕产期保健、新生儿保健特色专科示范单位,实施母婴“两率”稳控工程,统筹推进免费婚前孕前保健工作,全面加强出生缺陷综合防控。启动全市适龄女生人乳头瘤病毒(HPV)疫苗免费接种工作。开展重点职业病和职业性放射性疾病监测、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和放射性危害因素监测等工作,强化放射卫生监督执法。新时代爱国卫生运动和健康教育工作持续发力。开展第34个爱国卫生月活动和爱国卫生运动70周年宣传活动,省、市卫生村覆盖率达95.87%。市爱卫办被全国爱卫委授予“爱国卫生运动70周年”先进集体。建成省级健康区9个,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达到36.41%。“健康广州”微博获评2022年度全国十大卫健微博,“广州卫健委”南方号位居全省排行榜榜首,新媒体品牌效应逐步显现。
(六)上阶进档,事业发展支撑建设取得新突破。
卫生健康法治体系不断完善。全面履行推进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深化“放管服”改革,推进公共卫生领域立法。严格规范行政行为,完善卫生健康依法决策机制,落实重大行政执法审查制度。人才队伍科研力量持续壮大。2022年,市属医疗机构新增国家、省优秀人才14人。转岗培训全科医生4800余人,新增全科医生2100余人。市一医院在国家住培基地年度业务水平测试中名列全省第一。委属医疗卫生机构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立项85项,创历史新高。智慧医疗更加便民惠民。广州市全民健康信息平台接入297家医疗卫生机构。市检验检查结果互认平台接入266家医疗卫生机构,调阅后平均互认率达96%,为群众节省了检验检查费用。
(七)齐抓共管,医疗卫生综合治理打开新局面。
监管力度持续加大。100%完成医疗卫生领域11个方面的国家“双随机”抽查任务2458宗。持续开展两打击三整治专项行动。办好“卫生监督网络大讲堂”,不断提升卫生监督队伍依法行政水平,办案数连续五年位居全省第一。花都区卫健局荣获2022年度全国行政执法先进集体。药事管理工作稳步推进。深入落实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开展市、区属三级公立医疗机构安全合理用药监测评价。加强特殊药品规范化管理,协调做好短缺药品信息直报和应对工作。我市代表队在全省“国基药 粤健康”临床合理用药知识技能竞赛中获得团体一等奖及个人一等奖等多个奖项。政务服务不断优化。政务服务实行规范化、标准化、清单化管理,推行便民审批服务,实现“阳光许可”。优化社会办医疗机构跨部门审批工作流程,推动社会办医审批服务理念、制度、作风全方位深层次变革。安全防范保障到位。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安全风险隐患得到及时排查和整改,“平安医院”建设落到实处,信访矛盾得到有效化解,办结率、化解率均为100%。圆满完成广交会、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开学典礼等逾50项大型活动疫情防控及医疗卫生保障工作。
二、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充分认识我市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切实增强推进健康广州建设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行动自觉
成绩属于过去,未来任重道远。进入新的历史时期,我市卫生健康工作面临新的挑战。从风险因素看,突发急性传染病风险始终存在,卫生健康系统要时刻警惕并充分做好应急处置准备。从健康需求看,随着健康观念的更新和健康知识的普及,人民群众健康长寿的愿望更加迫切,对疾病防控、社区卫生服务、疾病筛查、健康管理等工作提出了更高期望。从事业发展看,经历了新冠疫情防控的大战大考,在昂首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上,全社会高度关注健康,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健康,卫生健康系统的任务更重、责任更大。在新的形势任务下,我们必须敢于担当、迎难而上,要充分认识到,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影响我市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卫生健康事业发展还不平衡不充分;二是市、区属医疗机构高水平建设还不足;三是全市公共卫生应急体系还不完善。党的二十大为卫生健康工作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中的道路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根本遵循。省委省政府以粤发1号文出台《关于推进卫生健康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彰显了广东优先发展人民健康事业的坚定决心。我们要牢牢抓住这一重大时代发展机遇,始终坚持党对卫生健康工作的全面领导,自觉肩负“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的政治担当;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自觉践行“把所有的精力都用在让老百姓过好日子上”的初心使命;始终坚持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自觉贡献支撑我市高质量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四个出新出彩”的卫健专业全部力量,开创我市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三、2023年工作安排
2023年,全市卫生健康工作总的要求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卫生健康各项工作,更好统筹发展与安全,立足“大卫生、大健康”,优先保障人民健康,优化人口发展,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抓党建、促改革,建高地、强基层,精预防、重救治,保健康、惠民生,持续推进健康广州建设,奋力谱写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新篇章,为广州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高质量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四个出新出彩”提供坚实健康保障。
(一)高站位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系统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做到学以致用、知行合一。把学习党的二十大报告同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结合起来,以更加奋发有为的精神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在我市卫生健康系统落地生根、结出丰硕成果。增强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选优配强委属单位党组织班子,加强党组织班子建设。实施“基层党建提质工程”,创建“守护健康”党建品牌。大力实施发展党员“双选双育”行动,持续优化党员发展结构。强化对党忠诚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不断提高党员干部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纵深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建立委属单位班子成员主体责任清单任务,组织开展“一把手”监督谈话,以强有力的监督推动党的二十大战略部署在全系统贯彻落实。实施“廉洁医院深耕工程”,持续深化作风建设,深入整治医疗领域不正之风。全力推动廉政风险防控工作落地见效。
(二)全方位做好新冠病毒感染监测救治。
持续做好疫情监测预警。进一步优化监测预警体系,高度关注病毒变异监测,推动建立医疗机构与疾控机构之间信息互联互通的自动监测预警机制,科学精准预警,为疫情防控提供技术支撑。持续筑牢防护屏障。持续做好疫苗接种,积极有序开展第二剂次加强免疫接种。加强重点人群健康管理,将防重症的关口前移至家庭和社区,分级分类开展健康指导、健康监测、医疗服务等工作。持续强化重症救治。充分发挥多学科专家团队重症救治能力作用,落实“五诊”机制,提升诊疗规范化同质化水平。提升基层医务人员早期识别和重症救治技能,引导患者基层首诊。依托医联体完善患者上下转诊机制,畅通重症患者包括农村地区的重症患者转诊绿色通道,切实兜住重症救治的底线。
(三)多维度推动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
抓实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示范项目。充分发挥市示范项目领导小组统筹作用,指导示范项目牵头单位加快项目建设,进而推动公立医院管理提质增效,实现高质量发展。力争到2023年底,全市三级公立医院病例组合指数(CMI值)达到1.2以上,三级公立医院平均住院日小于7.1日。实施“医防融合示范工程”,加快建设五大医防融合示范体系。深化三医联动改革。推进药品耗材集中采购,用好国家集采政策。年内至少开展1次医疗服务价格结构性调整,进一步推进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均衡布局,力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诊疗量占比提升至40%以上。加快信息化提质升级。实施“‘互联网+医疗健康’示范创建工程”,加快推动“智慧医院”建设,加强数据治理,推动全市公立医院接入广州市检验检查结果互认平台,实现150家公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院)接入“广州健康通”。
(四)高起点构建医疗卫生大格局。
持续推进医疗高地建设。编制《广州市医疗卫生设施布局规划(2023-2035年)》。实施“卫健重点项目‘攻城拔寨’工程”,加快推进医疗卫生领域11个市属重大民生项目建设。持续推进国家医学、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加快省市共建五大医学中心建设。坚持按“大专科、小综合”方向推进委属高水平特色医院建设,争创国家精神、老年医学区域医疗中心。实施“院士项目惠民工程”,助推顶尖医疗资源扩能惠民。实施“重症救治能力提升工程”,守牢医疗救治和生命保障底线。加速提升基层服务能力。持续深化基层卫生综合改革,实施“基层服务能力提升工程”,进一步完善基层场地、设备、人员等资源配置,提供分类分级健康管理服务,做实做细做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贯彻落实“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把乡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纳入乡村振兴战略全局统筹推进。大力推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持续推动市针灸医院“1+N”体系高质量发展,建设华南地区最大的针灸医疗体。实施“中医药固基强能工程”,推动中医治未病服务体系提质优化,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水平。打造国家级中医特色重点医院,推进中医药临床核心和特色诊疗技术应用推广。开展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示范市(县)创建工作。
(五)高实效建设公共卫生体系。
增强基层公共卫生治理水平。实施“‘五好’镇(街)全覆盖工程”,力争到2023年底,全市所有镇(街)公共卫生委员会达到“五好”建设标准。高标准开展新时代爱国卫生运动。在城中村开展城区卫生村创建工作,力争2023年50%的城中村创成市卫生村。全面做好迎接国家卫生城市复审工作。提升疾病防控能力。按期高质推动疾控体系改革,完善提升疾控实验室检验检测能力,带动疾控系统市区一体化实验室信息化建设。实施“全症状多病原体监测工程”,高质量完成国家、省、市监测任务。办好民生实事,实施“老年人肺炎疫苗免费接种专项工程”。完善卫生应急体系。推进广州卫生应急决策指挥系统建设,完善预案体系建设,优化应急处突机制和联防联控、群防群控机制,加强卫生应急队伍分级分类建设和人力资源、物资储备,做好人员培训和应急演练工作,提升卫生应急能力。制定广州市院前急救网络医院布局规划,实施“急救医疗能力提升工程”,建设三位一体的混合型院前急救体系。
(六)高标准推进健康湾区重大关键平台建设。
全力推进南沙方案卫生健康领域重点任务。加快推进“港澳药械通”政策落地,推动南沙医疗机构开展国际医院评审认证,争取尽快与深圳、香港口岸对接实现非急危重患者的陆路转运。以港澳居民健康服务中心为依托,引进香港医疗技术与管理人员,创建“港式”医疗管理运营机制模式。加快推进省中医院南沙医院、市妇儿中心南沙院区等医疗机构建设。加快建设湾区高水平共享医疗服务联盟。加强湾区医疗学术交流合作,积极共建区域性医疗中心。推动湾区医学专科联盟建立,探索湾区区域内实现医疗信息共享、检验结果互认、双向转诊服务的有效路径,以及重症传染病人会诊机制、紧急医疗救援联动机制。承办好第三届粤港澳大湾区卫生健康合作大会。持续加大医疗与健康产业扶持力度。加快构建“北养、中诊、东研、西商、南特”的医疗与健康产业发展格局,进一步整合广州地区丰富的医疗资源和基础研究力量,助力医药科技成果转化。建立“链金合作”长效机制,助力中小企业解决融资难题。办好第二届广州医博会。
(七)全周期打造健康服务体系。
持续推进健康广州行动。制定实施《健康广州行动监测评估实施方案》《健康广州行动监测评估指标体系》,针对性加强重点人群健康服务,加强慢性病、重大传染病、地方病、职业病和精神疾病健康管理。指导白云区、南沙区创建省级健康区,力争2023年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达到38%。提升妇幼健康服务能力。开进一步加强“两率”稳控工作,健全危重孕产妇救治医疗欠费补助机制。完善妇女儿童医疗保健专家库,推进市级孕产期保健和新生儿保健特色专科建设,促进预防保健与临床医疗融合发展。实施“妇幼健康服务扩面工程”,扎实开展惠民项目。加强职业健康保护。实施“职业健康‘双网共建’工程”,进一步健全全市职业健康诊疗服务与监督执法网络。大力开展职业病防治工作,在全市范围对接触重点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职业人群开展免费的职业健康关键检查指标筛查。
(八)多举措应对人口发展趋势。
落实优化生育政策配套措施。实施“生育友好工程”,开展生育支持措施调查研究。对生育形势和人口变动趋势进行监测,确保覆盖率和准确率达到95%,定期形成人口形势分析报告。强化计划生育特殊家庭关爱关心工作。加强新时代老龄健康工作。全市二级及以上综合性医院、中医医院(含中西医结合医院)设立老年医学科的比例达到55%,各级各类为老年人提供健康服务的医疗卫生机构100%建成老年友善医疗卫生机构。创建全国医养结合示范区和国家级、省级医养结合示范机构,全市建成不少于22个老年友好型社区。打造全国婴幼儿照护服务示范城市。有效增加服务供给,2023年全市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达到6.5万个,每千人口拥有托位数4.0个。推广普惠托育,创建不少于30家社区普惠托育试点机构,新增1000个普惠托位,推动公立医疗机构为职工提供福利性、普惠性托育服务。创建22个省级示范托育机构。推进市级示范性托育综合服务中心建设,有序规范机构管理。
(九)多要素提供事业发展支撑。
强化依法行政。实施“卫健法治‘三个三’工程”,统筹做好卫生健康立法保障,适时组织对我市现行卫生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进行评估,确保重大行政决策法定程序和工作要求落到实处。加强科技创新。统筹14家市级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与转化中心,筹建市科研成果转化中心,推动全市医学科研成果转化高质量发展。开展市校(院)企联合资助专题项目,推动委属医疗机构内设“研究院(所)”建设,加强医学基础研究科研人才的培养。建强人才队伍。制定优秀人才分级分类分层管理激励制度,研究解决委属单位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培养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建立人才“一把手工程”制度,重点指导委属单位、各区设立人才工作基金,争取财政给予人才引进配套资金支持。
(十)多领域提升行业统管综治能力。
加强卫生健康综合监管。高质量完成国家“双随机”监督抽检任务,做好国务院改革完善医疗卫生行业综合监管制度督察迎检工作。推动“以案促管”走深走实,实施“信用监管‘提效助企’工程”。用好重大会展活动医疗防疫保障“广州模式”,助力广州会展经济复苏。创新开展药事管理工作。落实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确保制度“全覆盖”和工作“双达标”。抓实临床合理用药监测、处方点评、短缺药品保供、麻精等特殊药品临床使用管理等工作。指导增城区探索总药师制度。有效防范风险。持续抓好意识形态安全、生物安全、网络安全、保密安全、档案安全等重点安全工作,推进医院智慧安防建设,密切医警联动,建立广州地区医疗机构涉访涉稳重大风险联调联防工作机制,落实化解信访积案常态化工作,加强信访问题源头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