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信息 > 计划总结

学史力行办实事 踔厉奋发开新局 凝心聚力推动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

时间:2022-03-23 来源:本网
分享到:

  一、2021年工作回顾

  2021年,全市卫生健康系统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卫生健康和疫情防控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省、市工作要求,听党号召,勇挑重担,全力以赴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经受住了疫情重大考验,发挥了强有力的专业支撑作用,疫情防控工作实现“打一仗进一步”,市民满意率连续两年超九成。统筹推动各项卫生健康重点工作实现新突破,医疗资源总量保持稳定增长,全市医疗卫生机构达5814个,床位达10.65万张,各类专业卫生技术人员达18.77万人。华南地区医疗中心地位稳固,广州地区三甲医院增至42家,复旦版全国百强医院保持9家,排名前十专科数量增至40个,城市卫生健康信息化发展指数排名全国第一。公共卫生体系日益健全,在全国率先成立市、区、街(镇)和社区(村居)四级公共卫生委员会,国家卫生健康委给予充分肯定,认为广州市站位高、行动快、考虑全,相关工作走在全国前列。人口老龄化应对工作积极推进,在全国率先出台《广州市老年人照护需求综合评估管理办法(试行)》,建立全市统一、结果通认的评估制度。居民健康指标持续位居全国前列,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创1991年有统计记录以来最低数据、最好成绩,人均期望寿命达83.18岁。

  (一)坚持党建引领,党的领导全面加强。

  持续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坚持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及时跟进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委党组会第一议题学习53个,委系统开展理论中心组学习446次。着力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忠诚拥护“两个确立”,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制定实施方案,成立领导小组和巡回指导组,组织专题宣讲和专题研讨会,确定委“我为群众办实事”20项重点民生项目、125项民生项目,其中2项列入市十项重点民生项目,8项列入市委市政府“我为群众办实事”重点民生项目,6项列入市“办好家门口实事”项目,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建强基层党组织。实施加强委系统党建工作三年行动计划,制定公立医院党建工作重点任务清单并推进落实,委属公立医院成立党委办公室。基层党组织换届工作有序推进,党员发展计划全面完成,模范机关创建活动扎实开展。举办委系统党支部书记、党务干部培训班,组织“医心向党、仁心为民”微视频评选工作。抓好民营医疗机构党建工作。在本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中,先后成立临时党委和临时党总支各1个,临时党支部23个。全面从严治党。压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明确委系统党组织主体责任清单27条。强化党内监督,落实一把手约谈,开展集体廉政谈话128人次。深入开展述责述廉述德活动,持续推进纪律教育学习,明确六项活动安排,不断增强教育效果。组织开展党风廉政建设状况民意调查,优化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考核指标,加强成果运用。强化常态化疫情防控全程监督,抓好疫情防控督查督办和问题整改。严肃查办信访案件,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进一步巩固优化。

  (二)坚持科学精准,疫情防控工作有力有效。

  全面贯彻“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总要求,有效处置“521”疫情,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及时提档升级常态化防控举措,精准快速处置“812”“904”“1203”“1213”“1215”疫情,坚决落实市委市政府提出的“首战即终战”“社区零传播、疫情零外溢”的防控要求,形成精准处置散发疫情的“广州模式”,保障第130届广交会等一系列重大活动成功举办。注重顶层设计,不断完善工作机制。及时调整我委负责的两组四专班和市新冠疫苗接种工作领导小组日常办公组织架构并全部实体化办公。充分发挥卫生健康部门在疫情防控工作中的技术指导和统筹协调作用。建立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四级公共卫生委员会运行机制。完善我市应急处置预案和防控措施,坚持疫情防控工作调度例会制度,确保应急指挥机制始终处于激活状态。紧盯关键环节,筑牢“外防输入”防线。市疾控部门密切关注国内外疫情动态,滚动式开展日、周、专项风险评估,及时提出政策调整建议,保持政策精准有效。加大专业技术支撑力度,指导规范防疫工作指引。规范建设隔离场所,严格落实隔离人员“点对点”闭环转接和工作人员闭环管理。积极推广“一码通”“防疫通”应用,提高防疫效率。完善院感防控各项制度,通过交叉巡查和视频监管等方式,守牢定点医院和隔离场所感控防线。推进发热门诊规范化建设,管好用好发热门诊、零售药店“两个前哨”,扩大核酸检测应检尽检范围,充分利用多点触发机制,保持哨点监测敏感性,织密疫情防控兜底网络。全力推进新冠疫苗接种,构筑免疫屏障。常态化开展全覆盖监督评估,及时发现并堵塞防控漏洞。突出重点领域,强化防控能力建设。持续巩固立体流调机制,建成总规模达1485人的流调队伍,采取分批轮值值守和市级调度工作机制,定期开展疫情全流程全要素综合演练,不断提升疫情应急处置能力。持续强化核酸检测能力,全市共有检测机构 136 家,“愿检应检”检测点、“黄码”检测点和24小时检测点全部实行清单化、地图化管理,实现查询导航便民服务。应急动员条件下,可确保2天内完成全市全员核酸检测任务。持续提高医疗救治水平,统筹省市最强医疗力量,实行“一例一档一策一小组”精准救治,中医药早期介入、全程参与,救治效果一线城市最佳。组建市、区两级转运队伍,储备转运车辆700辆,24小时轮值,实现应转尽转。加大隔离酒店储备,全市动态储备隔离房间36700多间。

  (三)坚持强基创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

  医改工作持续深化。持续推进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建设试点工作。推进分级诊疗,指导17个医疗集团建设管理、服务、责任、利益、发展共同体。促进医疗新技术及时进入临床使用,药品供应保障改革纵深推进。市民生实事“农村一元钱看病”项目完成年度目标,已在全市881个村卫生站实施,覆盖率达94.12%医疗高地加快构建。广州呼吸中心建成投入使用,多个市属医院基建项目完成主体结构施工。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成立钟南山院士领衔的国家呼吸医学中心学术委员会,引领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作为国家儿童区域医疗中心,体系建设加快完善,重症儿童救治网络辐射多个省份。17家省高水平医院建设持续推进。省市共建呼吸、肾脏病、肿瘤、精准、心血管五大医学中心建设全面启动。《广州市加快医疗高地建设工作方案》印发实施,启动8家研究型医院建设,27个临床专科建设和70项高新重大特色技术攻关稳步推进。基层医疗服务提质向强。现有达到国家优质服务基层行推荐标准机构71个,占全省35.86%,社区医院19间,占全省37.25%。持续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入编率,全科医生转岗和规范化培训、穗伯全科医师医联体共进计划、金牌家庭医生培训等按期落实。现有1694个家庭医生团队,建成18家规范化的市级签约服务示范区和47个标准化联合医务工作室。中医药工作焕发活力。出台《关于促进中医药事业和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制定中医治未病提升工程行动方案,建设涵盖4个市级治未病指导中心、25个示范单位和186个基层社区卫生中心中医综合服务区的治未病服务体系。11家医院开展重大疑难疾病中西医协同治疗先行先试,建成中医疫病防治指导中心和疫病门诊,市针灸医院、针灸培训基地初具规模。科教人才工作成效显著。市属医疗卫生机构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项,省级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和二等奖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省医学科研基金项目、市科技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项目立项创历史新高,分别达到162项、70项和142项。新增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获得者3人、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获得者1人,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1人,国家海外优秀青年人才4人,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获得者2人,引进培养6名医学领军人才,选拔培养13名医学重点人才、20名医学骨干人才。卫生健康数字化转型升级。“广州健康通”、电子健康码应用日益广泛,健康医疗大数据互联共享和业务协同持续深化。市检验检查结果互认平台接入265家医疗卫生机构,调阅后平均互认率达97%。云影像和云胶片应用范围不断扩大。市精细化管理平台数据应用价值得到进一步挖掘,与穗智管联通实现医疗卫生运行“一张图”。全市11家医院和天河、白云2个区通过国家医疗健康信息互联互通标准化成熟度测评。

  (四)坚持共建共享,健康广州建设一体推进。

  健康广州行动长效推进。出台《健康广州推进委员会推进实施健康广州工作制度》《健康广州行动工作任务清单》等多个配套文件,建立督查督办制度,不断探索和总结推广健康广州行动典型案例。疾控和公卫应急体系全面增强。公共卫生委员会内设8个防治专项小组,构建全方位广覆盖的公共卫生体系。实施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建设三年行动和进一步加强公共卫生人才队伍建设三年行动,重点提升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实验室检验检测能力,全市“一体两翼”应急体系规划布局初步形成,完成市医学观察场所建设,市应急医院、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市八医院实验室等项目建设加快推进,新建56个二级以上医疗机构成人接种门诊,并在新冠疫苗接种中投入使用。“一老一小”健康服务齐头并进。依法实施三孩生育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发展普惠托育服务体系,推进托育机构服务管理立法工作。修订《广州市老年人优待办法》,扩大老年人优待范围。妥善解决老年人日常就医运用智能技术困难,7个社区(村)获评“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加强老年健康服务,全国医养结合远程协同服务试点机构增至5家,白云区老年健康管理率位居全市第一。市民生实事“老年人流感疫苗免费接种”项目完成年度任务,接种36.4万人。妇幼健康保障有力。持续开展母婴安康行动,提升危重孕产妇、危重儿童救治能力,优化重症救治网络布局,进一步健全孕产妇、儿童健康管理体系和区域性危重孕产妇、儿童救治体系。重症孕产妇救治成功率达99.68%,重症儿童救治成功率达98.71%。组织全市孕产期、新生儿保健特色专科示范单位创建工作,妇幼业务培训覆盖所有助产机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镇卫生院。超额完成省出生缺陷筛查民生实事年度任务,通过出生缺陷筛查,不断提升群众优生优育意识。婴儿“出生一件事”上线运行。职业健康保护成效显著。指导各区镇街职业健康综合执法改革,完成省重大疾病防治目标任务,获评攻坚成效较为突出的地市,职业健康监管综合排名全省第一。全市建成职业健康示范企业24家,重点职业病监测任务实现100%全覆盖,重点行业用人单位职业病危害因素项目申报率达到100%,职业病年发病人数稳中有降。爱国卫生运动持续发力。深入开展以“防疫有我、爱卫同行”及“绿色环保、文明健康”等为主题的爱国卫生运动,扎实推进爱国卫生三年综合提升工作。首次综合评定各区病媒生物防制工作等级,创新市级病媒生物防制以奖代拨差异化分配模式。开展爱国卫生品牌创建培育和病媒生物防制示范建设工作,顺利完成省病媒生物防制效果评价。开展市卫生街道达标、省卫生村评审,以及无烟单位评审工作。

  (五)坚持精管细治,行业产业综合发展。

  医疗卫生行业监管常抓不懈。开展整顿医疗秩序、打击非法代孕、整治医疗美容乱象等专项行动,严肃查处扰乱疫情防控、虚假医疗宣传等违法行为。“智慧卫监”系统顺利升级,“双随机、一公开”“以案促管”等工作有序开展,顺利接受国家综合监管督察,查办案件数连续4年全省第一。公立医院绩效考核有序开展。统筹推进广州地区80家二级及以上公立医院参加全国绩效考核,通过调研督导、座谈交流、数据质控等多措并举,加强规划部署,强化结果运用,结合实际制定短期整改措施、中期工作目标和长期发展规划,大力推动医院管理水平提升和医疗服务高质量发展。药政工作稳步推进。推进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开发基本药物监测鉴评信息系统,每季度通报基本药物工作指标达标情况。接受国家基本药物制度补助资金绩效评价调研。组织医疗卫生机构开展“国基药粤健康”临床合理用药技能竞赛。政务服务集约高效。制定《市卫生健康委推进一体化政务服务能力建设工作方案》。精减市级行政权力事项79项,32项区级卫生健康执法事项调整为镇街实施。行政许可办理事项时限压缩率达92.77%,即办率达71.19%。政务服务事项电子证照绑定率、应用率、可网办率、区域通办、办事不用跑、统一认证率、综合受理率均为100%。连续3年被评为政务服务先进窗口。法治建设全面落实。全面落实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全年审查重大行政执法决定22宗,组织行政处罚案件听证会7场,对281份政府合同开展合法性审查,行政案件胜诉率和维持率不断提升。统筹卫生健康立法和重大行政决策事项,按计划完成《广州市社会急救管理条例》《广州市传染病防治规定》《广州市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报送工作。健康产业推动持续发力。印发实施《广州市医疗与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3年)》,构建“1+5+X”的健康医疗产业布局,推动健康体检、民营综合医院、中医养生、医疗美容、检验检测等产业发展。安全维稳强化保障。加大总体国家安全观宣传教育,狠抓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出台《广州市医疗机构治安保卫工作规定》,明确“人防、物防、技防”标准,成立“最小应急单元”,确保不发生暴力伤医和暴恐事件。集中力量化解重点重复信访案件,全年受理办理信访件2296件,及时处理12345热线投诉咨询60401件。

  此外,各项重点工作扎实推进。主动融入大湾区建设,形成大湾区城市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现场流调联合作战模式,持续开展家庭医生服务升级合作项目,市创新药物临床试验服务中心融入大湾区生命健康产业创新区,支持构建东山口大湾区健康医疗核心区、国际生命健康产业环,2家医院成为大湾区首批内地指定医疗机构。落实省“一核一带一区”发展战略,与东莞、佛山、湛江达成卫生健康合作框架协议。医疗卫生对口支援协作和帮扶合作拓展至12个省(市)21个地区,派出专家1158人次,外派人员全省卫健系统最多,获评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1人,省委省政府脱贫攻坚先进集体1个、先进个人4人。

  二、清醒认识当前工作面临的挑战,正确把握卫生健康工作重大问题

  人民安全是国家安全的基石,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我们要清醒认识到,与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相比,我市优质医疗资源不足、结构不合理、分布不均衡、基层服务能力薄弱等问题仍较突出,以健康为中心、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服务体系有待健全,服务质量和水平仍需持续提升。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我市医疗卫生个别关键指标与其他先进城市仍有差距,市属医院在“顶天立地”格局中的地位作用与省部属医院仍有差距,疾控体系建设水平与疫情防控总体要求仍有差距,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保障能力与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健康守门人的作用之间仍有差距。

  展望2022年,我们要正视问题,迎接挑战,正确把握全面加强党对卫生健康工作的领导,正确把握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方向,正确把握为人民服务的政绩观,正确把握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做好服务,提升水平,提高效率,防范风险,以更大的决心和更实的举措开展新年度工作。

  三、2022年工作安排

  2022年,全市卫生健康工作总的要求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忠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和抗疫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统筹发展与安全,统筹疫情防控和卫生健康各项工作,推进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和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把积极老龄观、健康老龄化理念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强党建、重基层,促改革、攀高峰,惠民生、防风险,全力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持续推进健康广州建设,推动医改工作向纵深发展,整体提升公立医院综合实力,全域加强基层服务能力,健全完善公共卫生体系,全面振兴中医药,重点实施二十项工程,奋力谱写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新篇章,为广州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四个出新出彩”作出新贡献,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一)毫不放松抓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

  一是坚决扛起疫情防控的政治责任。坚持以保障人民生命健康安全为第一要务,全面贯彻落实国家、省市疫情防控决策部署,始终保持高度的政治敏感性和人民健康卫士的责任感、使命感,进一步增强战胜疫情的决心与信心,强化风险防范意识,按照“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总策略、“动态清零”总方针,加强联防联控,落实卫生健康部门职责,扎实做好各项防控工作。

  二是牢牢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强化评估监测。及时开展风险评估分析,动态调整防控政策。推进发热门诊“一院一案”规范化建设提升工作,有效发挥发热门诊、零售药店“两个前哨”作用,保持哨点监测敏感性。加强医疗救治和院感防控。统筹地区医疗资源,继续做好新冠肺炎病例救治工作,保持高治愈率和抢救成功率,最大限度减少病亡率。实施“传染病定点医院综合能力提升工程”,推进救护车洗消中心项目建设,配齐配强院感专业队伍,全面落实院感防控措施,坚决守牢医疗防线。规范集中隔离场所管理。严格落实隔离场所管理措施,加强人员培训,规范做好健康管理服务,落实风险岗位人员闭环管理,严防交叉感染。优化社区防疫健康服务。加强基层医疗卫生防疫力量配置,组织做好社区三人组健康服务工作,进一步提高服务水平和工作效率。强化社会面疫情防控。加强对各级各部门的技术指导,协调各成员单位、链长责任制单位进一步做好重点环节、重点场所、特殊机构疫情防控工作,加强陆路、航空、水运、人物同防“四个方向”风险防范,严防疫情输入。巩固免疫屏障。根据国家、省的工作部署,持续开展新冠疫苗查漏补种和加强免疫接种工作,落实适龄人群“应接尽接、能接尽接”。加强防疫宣传。及时发布权威疫情信息,回应公众关切,积极应对处置舆情。持续做好疫情防控政策宣传和传染病知识普及教育,引导群众做好个人防护和保持良好的健康生活习惯,营造全面共同参与疫情防控的良好氛围。

  三是进一步提升突发疫情应急处置能力。持续完善疫情应急处置机制,加快培养流调溯源应急后备队伍,强化流调队伍装备现代化建设,组织开展实战化应急演练。指导各区建立和完善流调指挥中心。持续提升大规模核酸检测能力,完善“模块化”核酸检测管理模式,实现快速调度、快速采样、快速检测。进一步做好卫生应急物资保障等应急准备工作,妥善处置突发疫情,严防疫情传播与外溢。

  四是完善疫情防控信息化系统。加强以省“一码通”和市“防疫通”为核心的疫情防控信息系统应用,对接省市信息平台,推动疫情防控数据共享,建立全面、准确、高效的广州本地疫情防控大数据库,提升防控工作信息化、智能化水平。

  (二)建立健全高质高效的公共卫生体系

  一是进一步发挥四级公共卫生委员会职能作用。将四级公共卫生委员会职责压实到每个层级每个机构,构建职责清晰的领导体系。完善各级公共卫生委员会工作制度,确保组织实体化、运行制度化、工作规范化。重点加强基层公共卫生委员会建设,实施“‘五好’镇(街)创建工程”,强化基层卫生治理和群众参与,夯实群防群控工作基础。鼓励各级公共卫生委员会创新开展工作,总结成功做法,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完善组织保障、落实情况考核机制,发挥专家决策、咨询、参谋等技术支撑作用,确保各级公共卫生委员会履职尽责。

  二是进一步完善四个体系。在疾病预防控制体系上,注重上下贯通,对标国家疾控体系改革,调整优化我市疾控体系,继续做优做强市、区两级疾控中心,实施“疾控核心能力提升工程”,以适应广州超大城市预防重大传染病的需要。在应急响应体系上,注重协同,探索构建“1+3+11+N”全市卫生应急体系。加强市、区急救医疗指挥中心协同作业,成立6个区域急救医疗中心,全面提升急救医疗体系应对突发大规模疫情的应急响应和支撑能力。实施“AED扩面工程”,提升公众应急救护能力。在传染病救治体系上,注重分层分级,实施《广州市完善重大疫情防控医疗救治体系工作方案》,推动建立“市级-区级-基层”三级传染病防治体系,重点提升市、区级传染病定点收治医院和二级以上综合医院传染病救治水平。在医防融合体系上,注重相互促进,落实医疗机构公共卫生职能,充分发挥各类慢性病防治技术指导中心作用,实施“慢病防控示范工程”,全面提高基层医防结合和健康管理服务水平。

  三是进一步强化四项机制。强化联防联控,注重区域协同,健全跨区域跨行业的信息通报和应急会商制度,强化公共卫生重大风险研判、评估、决策和防控协同,完善应急预案并组织演练。强化平战转换,注重构建多层次、全链条、立体化的防控机制,加强市流调指挥中心建设,完善各类场所、物资、人员应急征调机制,并做好相关储备。强化基建支撑,注重高标准高质量,抓紧推进市应急医院、市紧急医学救援指挥中心等项目建设,鼓励各区结合实际规划建设区级应急医院或区级紧急医学救援中心。强化政策扶持,注重保障有力,推进落实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一类财政供给、二类绩效管理”改革试点,建立体现公共卫生人员职业特点和技术劳动价值的内部分配制度。

  (三)加快构建顶天立地的医疗卫生格局

  一是加强规划引领。依托《广州市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高质量编制《广州区域卫生规划(2021-2025年)》《广州市医疗卫生设施布局规划(2022-2035年)》,强化市域统筹,突出医防并重,优化医疗卫生设施配置标准,探索建立医疗卫生设施用地调整前置审查机制,加快推进医疗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卫健‘攻城拔寨’工程”,进一步完善“一主一副五分网络化”布局结构。

  二是构建医疗高地。全力推进国家医学、区域医疗中心建设,积极申报国家精神、老年医学等区域医疗中心,加快省高水平医院和省市共建五大医学中心建设。实施“院士项目引领工程”,启动专题项目建设,并建立形成长期性、制度化的紧密合作机制,持续深化拓展合作领域、合作力度,推动互利双赢。学习借鉴先进城市经验,实施“高水平特色医院建设工程”,全面系统提升委属医疗机构综合能力。推进研究型医院建设,打造市属高水平临床重点专科,推动临床高新、重大和特色技术创新发展,全力争取国家临床重点专科“百千万工程”项目。

  三是增强基层服务能力。结合城市更新,加快推进8个应建未建及33个未达到建设标准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新、改扩建工作,推动有条件的地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房屋建筑面积5000-10000㎡的标准进行设置,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功能布局及设备配置。持续开展“优质服务基层行”及“社区医院创建”活动,2022年达到国家推荐标准的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比例超过40%。扎实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完善村级卫生服务网络,开展村级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规范村级医疗卫生巡诊、派驻和邻(联)村卫生室延伸服务工作,加强三级医院与镇村医疗机构结对帮扶工作,加大乡村医生岗位培训力度,全面实施紧密型镇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和村卫生站一元钱看病,推动村卫生站信息平台逐步实现与上级医疗卫生机构信息平台的互联互通。

  四是提升中医服务水平。实施“中医药内涵提升工程”,全力推进广州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建设国家中医特色重点医院,采取“1+N”建设模式,打造华南地区最大针灸医院。加强区级中医医院“两专科一中心”建设。加强传承,建设名中医工作室,并通过中医传统师承培养基层骨干。推进中西医并重并用,加强综合医院(专科医院)中医科建设,建设中西医协同“旗舰”医院。

  五是深化“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实施“数字健康工程”,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医疗卫生健康行业的融合发展,加强以市全民健康信息平台为基础的各信息系统建设。推进电子健康档案与电子病历、公卫信息的对接联动,提高健康医疗大数据治理和应用能力。在二级以上医院普遍开展智慧医院建设,实施“智慧就医工程”,不断丰富便民惠民服务,整体提升我市“互联网+医疗健康”水平。

  六是完善医学科技创新体制。加强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建设,开展基础医学与应用基础、传染病防治、中医药等重点领域的科研攻关和成果转移转化。建立医学科研协同创新体系,鼓励支持国内外高水平医学研究机构、科研团队与广州地区医疗卫生机构深化产、学、研、教合作。

  (四)加大普惠共享的全周期健康服务供给。

  一是深入实施健康广州行动。进一步强化健康广州行动的组织领导,落实各级政府、部门、单位、个人“四方责任”,加强督导考核,充分发挥健康广州行动推进委员会办公室统筹协调作用和各行动工作组的职能,全维度开展健康教育,全方位干预主要健康问题,全周期保障生命健康,到2022年底,预防、治疗、康复、健康促进一体化的健康服务体系基本建立,居民健康素养水平持续提高,重点人群健康状况显著改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不断优化,应对重大疫情和公共卫生安全事件能力全面增强,健康行动指标年度目标值全部实现。

  是提升家庭医生服务品质。优化升级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平台,整合全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围绕“防、诊、治、管、健”的工作目标,推动健康服务模式转型,开展签约重点人群健康管理,做实做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实现线上线下一体化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管理服务,实施“签而有约工程”,促进服务提质增效,增强签约居民获得感。

  三是增强妇幼健康服务能力。落实新一轮妇女发展规划和儿童发展规划,实施“母婴‘两率’稳控工程”,织牢织密妇幼健康技术服务网络。持续提升危重孕产妇和危重儿童救治能力,推进出生缺陷三级防控工作,以及消除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项目、适龄女生HPV疫苗接种项目,将妇女“两癌”检查项目覆盖人群从农村地区扩大到城乡地区。优化婴儿“出生一件事”的运行效能。

  四是巩固“一老一小”健康服务。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实施“老年人优待提升工程”。平稳有序实施三孩生育政策,出台我市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决定》的工作方案。实施“健老护小工程”,推进为老服务设施与医疗机构的邻近建设、整合利用,探索乡镇卫生院托管敬老院,形成“家门口”“两院一体”医养结合。健全老年健康危险因素干预、疾病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失能预防三级预防体系,加强老年用药指导,开展失能老年人健康评估和健康服务,探索完善安宁疗护服务模式和长效机制。推动婴幼儿照护服务体系向多元化、规范化、多样化、便捷化发展,加大服务供给,开展家庭科学育儿课程和婴幼儿良好生活与卫生习惯养成宣传推广活动,增强家庭照护能力,满足群众需求。

  五是促进职业健康。强化企业、劳动者“健康企业”“职业健康达人”创建活动的参与感和获得感,探索建设“职业健康体验馆”“职业健康促进小屋”等科普传播平台,推动职业卫生市--街(镇)三级体系建设,做好职业健康保护“六个一”,开展重点职业病监测,治理重点行业职业病危害,依法依规查处职业健康违法违规行为。

  六是迎接国家卫生城市复审。结合纪念爱国卫生运动70周年、爱卫月活动、周末环境卫生日,学习宣贯新修订《广州市爱国卫生工作规定》。适时组建迎审工作架构,明确职责分工,动员全社会共同开展迎审准备工作。根据国家卫生城市质量暗访评估分析,突出抓好城中村、城乡结合部、“五小”行业等薄弱环节的整治,以及病媒生物防制、健康宣传教育等,补齐公共卫生环境短板。

  七是提高居民健康素养。构建“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全社会参与”的健康促进与教育工作机制,完善健康科普专家库和资源库,建立健全全媒体健康科普知识传播机制,实施“健康知识传播工程”。加大健康促进区创建力度,2022年力争创建国家级健康促进区1-2个。持续倡导健康促进理念,推动健康科普知识融入居民生产生活,不断提升我市居民健康素养水平。

  (五)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一是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进一步优化网格化医联体布局管理,健全17个城市医疗集团内部绩效评价和绩效分配,促进疾病预防、治疗、康复、健康管理相衔接。支持高水平医院各院区实行一体化运营、同质化管理,推动优质医疗资源向中心城区以外的新城区和医疗卫生资源薄弱的大型居住区辐射转移。2022年底前,启动心脑血管、乳腺肿瘤、血液透析、儿科、呼吸等专科诊疗协作体系建设。采取“护士银行”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建立3-5个“互联网+护理服务”区域联盟,为居家老年人和行动不便、失能失智、术后康复人群,以及产后孕妇、婴幼儿等提供居家护理服务。

  二是完善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学习借鉴福建省三明市医改经验,进一步发挥“两个允许”薪酬制度激励作用。研究制定《关于推动广州地区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指导广州地区40家市级现代医院管理制度试点医院落实试点工作任务。全面实施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二级以上医院书记和院长分设,落实公立医院党建工作重点任务清单。通过智能监控、数据分析等手段,加强对医院运营管理的监管指导,健全经济管理长效机制,促进医院管理提质增效。

  三是健全公立医院绩效考核机制。建立委领导定点联系、工作例会、沟通交流、满意度调查等工作制度,采取“过程管理+终末考核”新模式,依托市精细化管理平台每季度开展1次医院管理核心指标监测分析,每半年开展1次国家监测指标数据质控,督导医院“内强能力、外优服务”,力争2-3家市属区属三级公立医院2022年度绩效考核成绩进入全国百名。充分发挥绩效考核指挥棒作用,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强化结果运用,压实公立医院主体责任,拓思路、想办法、补短板、强弱项,加强学科人才建设、临床科技创新,着力提升医院核心能力,切实提高医院管理效能,控制不合理增长医疗费用,力争2022年全市医疗费用增长率控制在10%以内,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便捷、可及的医疗服务。

  四是有序推进与横琴前海合作区卫生健康合作。在粤港澳大湾区框架下,加强与珠海、深圳卫生健康部门沟通对接,推动与横琴、前海两个合作区的医疗卫生领域合作,充分发挥广州医疗技术优势,有效利用两个合作区的政策优势,推动医疗资源双向流动,全面开展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互惠互利,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健康服务新高地。

  (六)全力打造高素质专业化人才队伍。

  一是以人才“大体量”凝聚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大力量”。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打造一支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专业化人才队伍建设的工作要求,因势而上,实施“广聚卫健英才工程”,促进全市卫生健康人才资源总量稳步增长、素质持续提高、结构得到优化、效能不断提升。聚焦疫情防控暴露出我市疾控队伍力量不够,以及目前儿科学、急诊医学、全科医学等专业人才短缺等问题,开展优才计划专场招聘,面向八方汇聚人才,大力推动市区统筹的事业编制“专编专用”,支持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镇、街道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发展,支持市、区两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发展,进一步加强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建设,实施“全科医生倍增工程”,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打赢疫情防控硬仗提供坚实的人力资源保障。

  二是以专科品牌创建集聚高层次人才有力带动整体性发展。牢固树立全市“一盘棋”发展思想,利用辖区医院国家、省医学重点学科集聚优势,推动省部属、市属、区属公立医院之间优势互补、相互支持、错位发展,进一步联合打造我市培育复合型、创新型、高水平人才培养机制和平台,促进人才快速成长和人才队伍结构不断优化。推行“叫响专科品牌,带动全面发展”的有效路径,最大程度赋予医院用人自主权,每间医院结合自身特色和优势,以发展大专科小综合为目标,先行做大做强至少1个专科品牌,采取多种方式引入院士团队或国家级学科组主任委员层次的人才,聘任年富力强、既有临床基础又具备管理经验的改革闯将进入医院管理层、决策层,并适时与其他医院强强联合,多措并举、集中力量建设国家级、省级临床科研平台,进而带动医院自身乃至整个广州地区医疗水平的发展,实现共赢。

  三是以“市校高层次卫生人才队伍共建计划”试点加快人才培养。建立委属医疗机构、公共卫生机构与广州地区高校“点对点”协作培养人才的机制。高校协助医疗卫生机构引进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的学术带头人和高层次卫生人才,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到结对医疗卫生机构工作或担任学科带头人。探索实行人才双轨制管理,充分发挥高校人才培育体系和科研平台成熟的优势,构建委属医疗卫生机构“我搭建平台,您施展才华”的发展格局。各医疗卫生机构以每年不低于业务收入4%的标准作为支持教育教学、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工作的专项经费。探索对医院引进的院长、副院长和专家团队等实施年薪制、协议工资、项目工资等市场化薪酬分配办法,绩效工资单列申报。

  (七)稳步增强行业产业管理效能。

  一是加强卫生健康法治建设。深入学习习近平法治思想和公共卫生领域法律法规,落实“谁执法谁普法”,提升全系统法治意识和能力。建立健全规范决策草案形成、社会风险评估、决策问责和纠错三项卫生健康依法决策机制,提升卫生健康重大决策质量和效率。全面梳理卫生健康权责清单,严格按照法律法规规范行政事权。统筹组织卫生健康立法,按计划推进各项法规规章项目,做好人大政协提案建议办理工作。规范卫生健康行政行为,推动法制审核常态化规范化程序化。落实法治广州考评要求,推动完成法治政府建设各项任务。

  二是持续优化政务服务工作。深化卫生健康领域“放管服”改革,持续推进“证照分离”改革工作,不断完善审批服务便民化措施,优化行政审批流程,试点推行免快递全流程网办新模式,提升“互联网+政务服务”水平。加强对基层的业务培训和沟通指导,密切跟踪委托各区调整实施事项办理情况,强化政务服务监督,落实政务公开要求,高质量做好审批服务工作,不断优化卫生健康领域营商环境。

  三是加强药政管理工作继续推进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以基本药物和国家组织集中采购中选药品配备使用为重点,加强药品使用监测。加强临床必需易短缺药品的动态监测预警。加强以抗菌药物、抗肿瘤药物合理应用为重点的药事管理工作,持续开展市属区属三级公立医疗机构安全合理用药监测分析评价。抓好医疗卫生机构麻醉药品、精神药品等特殊药品使用管理工作。加大力度开展合理用药宣传教育培训工作。

  四是推动产业振兴。推动落实《广州市医疗与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3年)》,加快推动21项医疗与健康产业重点任务。实施“健康产业强链工程”,夯实“1+5+X”健康医疗产业布局,推动多元办医,推进医养融合,做强岭南特色中医药健康服务业,充分释放医疗与健康产业发展潜力和空间。指导各区抓紧制定推进医疗与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建立完善辖区产业图谱、清单,掌握产业龙头企业和重点项目,摸清产业区块或重点园区情况,深入了解并解决企业难点痛点问题,抓好产业链强链、稳链、补链、延链工作。

  五是护航展会经济。结合2021年重大活动保障实战实践,用好重大活动医疗卫生防疫保障“广州经验”,不断优化提炼“广州模式”,进一步完善重大活动(展会)防控方案体系,细化应急预案场景和精准处置措施,科学制定方案预案通则和通用技术指南,为我市展会经济做大做强提供有力保障。

  (八)更好统筹发展与安全。

  一是顶格监督执法。强化责任担当,坚决“零容忍”严厉打击各类涉医违法违规行为。持续保持高压打击态势,针对“黑诊所”、非法行医、非法人类辅助生殖技术等行为流动性大、隐蔽性强和网络化联系的特点,健全协作机制,创新查处手段,对其内部黑色产业链集中深挖除根,决不手软;聚焦民生热点问题,继续大力开展医疗乱象、医疗服务诚信缺失、非法代孕等突出问题的专项整治,坚决查处损害人民群众健康权益的各类违法违规行为;充分发挥群众监督作用,对群众举报的线索要及时核查反馈,广泛宣传造势,把打击涉医违法违规工作不断引向深入。

  二是完善多元化监管。立项启动市卫生健康多元化监管平台建设,推进移动执法信息管理系统及“互联网+监管”系统建设,充分利用科技手段提升监管效能。进一步加强公共场所、饮用水卫生、学校卫生、消毒产品、传染病防治、血液安全等行业多元化监管,深入推进“双随机、一公开”,不断提升监管水平。加强“以案促管”,加大案件查办力度,提高办案质量,以优异成绩迎接国家对我市医疗卫生行业综合监管督察。

  三是强化安全维稳。全面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牢固树立安全底线思维,严格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失职追责”的总要求,按照“三管三必须”原则,抓好卫生健康系统安全生产、消防安全工作落实。按照“谁主管谁负责、谁运营谁负责”的原则,进一步发挥网络系统运营单位、网络安全职能部门、主管部门安全责任制及联动工作机制作用,全面落实网络安全防护。高度重视保密工作,加大委系统保密法律法规、保密知识常识、保密警示案例等培训教育力度,做到时时讲保密、事事思保密,坚决杜绝泄密隐患。坚持党管档案,落实档案安全制度,用好用活档案资源。坚决贯彻落实《广州地区医疗机构治安保卫工作规定》,进一步强化“人防、物防、技防”建设,严厉打击涉医违法犯罪行为。及时处理各类信访投诉案件,集中力量化解重点重复信访案件,做到及时受理率、按时办结率100%,确保群众满意率有新的提高。

  四、加强党的建设、提升党建水平,持续凝聚推动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合力

  一是进一步加强党的思想政治建设。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认真落实“第一议题”制度和理论中心组学习制度,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继续巩固党史学习教育成果,深刻体悟我党百年奋斗取得的伟大成就和宝贵经验,学以致用推进卫生健康工作。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严格执行省委市委“两个维护”制度机制,强化政治要件闭环管理,坚决捍卫“两个确立”,以党的政治建设确保我市卫生健康事业发展正确方向。

  二是建强担当作为的领导班子。全面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充分发挥委党组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的重要作用,进一步加强对委系统党建工作的领导。各单位党组织要加强领导班子自身建设,坚持管好班子、带好队伍、抓好落实,严格执行民主集中制和议事决策规则,公立医院落实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要加强领导班子能力建设,切实增强“八个本领”,提高“七种能力”,科学决策、慎重用权,履职尽责、担当作为,努力提升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建设政治过硬、结构合理、素质全面、奋发有为的领导班子。

  三是突出增强基层党组织组织力。在我市卫生健康中心工作和疫情防控工作中进一步发挥基层党组织、共产党员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激励广大干部职工奋勇争先、攻坚克难。实施“党建工作‘2+3’工程”,以“高质量党建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重点选树公立医院制度建设的两个示范和基层党组织规范化建设的三个示范,以点带面,推动基层党组织全面进步、全面过硬。压实党组织书记抓党建工作的责任,建立完善基层党组织考核评价机制,充分用好党建工作考核结果,做到有示范、有做法、有品牌、有评估,全面提升党建工作质效,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卫生健康工作高水平开展。

  四是深化正风肃纪反腐。坚持严的主基调不动摇,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压实全面从严治党政治责任,深化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锲而不舍纠“四风”树新风,坚决纠正医疗领域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持续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深入开展作风点评、党风廉政建设状况调查、干部思想状况交流分析等工作,培育党员干部的大局意识和担当精神,以转作风树新风带动提升全系统干部职工干事创业精气神。

  


附件: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