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信息 > 计划总结

广州市卫生局2011年工作总结及2012年主要工作安排

时间:2012-04-11 来源:本网
分享到:


突出重点 深化改革

努力完成医改和各项卫生工作任务

----2012年全市卫生工作会议上的工作报告

2012222

 

广州市卫生局局长 黄炯烈

 

同志们:

 

今天,我们召开2012年广州市卫生工作会议,主要任务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落实全国、全省卫生工作会议和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总结2011年卫生工作,部署2012年工作重点,坚定信心、振奋精神,开拓进取,努力完成医改和各项卫生工作任务。

一、2011年工作总结

2011年,我市卫生工作以努力完成医改五项重点工作为核心,以贯彻落实市政府《关于重视基层卫生服务网络建设实现医疗公共服务均等化和关于加快我市医疗机构规划发展的实施方案》为抓手,全面推进各项卫生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一)医改重点工作任务基本完成并取得阶段性成效。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各级各部门精心组织、密切配合,全市卫生系统干部职工充分发挥主力军作用,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较好完成了《广州市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年)》各项任务,实现了预期目标。

一是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现基本药物制度全覆盖,为群众看病就医带来实惠截至2011年底,我市政府办227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部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实现了全覆盖,部分社会办基层机构也提前实施了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国家基本药物307种、省增补的244种和我市增补的129种药物全部实行零差率销售,并纳入医保报销范围,报销比例明显高于非基本药物。2011,全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均门诊药品费用同比下降8.81%,每床住院日均药品费用同比下降10.37%

二是统筹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按公益一类事业单位进行改革。完成定编工作,实行全员聘用制,核定事业编制12,928名,其中社区卫生服务机构7,143名,镇卫生院(医院)5,785名。全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相继完成了机构负责人选聘、岗位设置、人员竞聘上岗、实施绩效工资和收支两条线管理等各项工作。市财政通过转移支付方式拨付各区(县级市)以奖代补资金1.25亿元,各区(县级市)财政也按计划安排拨付。初步建立公益性管理体制、竞争性用人机制、激励性分配机制、多渠道补偿机制等新的运行机制。

三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得到巩固和完善,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2011年,新农合参合率达到100,实现省提出的“参合率继续稳定在98以上”目标;筹资标准进一步提高,全市人均筹资标准不低于300元,实际达到371元;各级财政人均实际补助标准提高到不低于230元,实际达到278元。参合农民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平均年度最高补偿支付限额为10.42万元,达到农民人均年纯收入的8.7倍,居全省前列。参合农民在镇卫生院、区(县级市)医院和区(县级市)以外医疗机构住院补偿比例分别提高到756550以上。实施了农村居民恶性肿瘤、重性精神病、终末期肾病,以及儿童白血病、先天性心脏病救治保障和残疾人康复保障,部分区(县级市)还实施了耐多药肺结核、心脏手术等重大疾病救治保障,形成完整的农村居民医疗卫生保障体系,实现全体农村居民应保尽保、病有所医的目标。全面建立了普通门诊统筹补偿和特殊门诊补偿制度,将人用狂犬病疫苗注射纳入补偿范围。花都区实施参合农民在村卫生站免费看病。此外,我市向社会专业机构购买服务、委托商业保险机构承办新农合业务的做法,得到卫生部的充分肯定,被确定为“国家级重点联系地区”。20113月,贡儿珍副市长代表市政府在全国基层卫生和新农合工作会议上介绍了我市的经验。

四是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更加健全,服务能力明显增强。2007年规划的67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有45所已完成,22所在推进中。医改方案提出的新25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已选址和明确建设方案的有24所。目前,全市已设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36所,服务站141个,覆盖除猎德街以外的全市所有街道。不断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设备配置。全面实施社区卫生服务责医师团队网格化管理,社区卫生服务水平稳步提升。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着力推进4所区(县级市)医院、7所中心镇医院、18所镇卫生院以及370个行政村卫生站标准化建设,优先推进北部山区镇卫生院和村卫生站建设全市县级医院均已达到二级以上综合医院水平,每个镇均设有1所镇卫生院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每个行政村设置了1所村卫生站,初步建成城市15分钟、农村30分钟医疗卫生服务圈。2011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诊疗人次占全市医疗机构总诊疗人次的45.61%

五是落实基本和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进一步促进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公共卫生服务投入逐步增长,公共卫生服务的受惠面明显扩大,公平性明显改善。2011年,人年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从201025元提高到30元。免费向全市城乡居民提供928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2009年以来,实施五项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免费为15岁以下儿童补种乙肝疫苗91.9万针次、3,083名贫困白内障患者实施复明手术、为28万多名适龄农村妇女提供宫颈癌和乳腺癌检查、为11万多名农村待孕和孕早期妇女提供叶酸预防神经管畸形,为8.5万名农村地区孕产妇提供住院分娩补助。2011年起,免费为2.58万名适龄儿童进行六龄齿窝沟封闭。

六是积极稳妥做好公立医院改革准备,医疗服务能力不断增强。对全市公立医院数量布局、运行机制、服务人群、服务能力等情况进行了调研,为下一步推进我市公立医院改革和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参考。开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全市二、三级医院抗菌药物使用品种达到卫生部规定的指标。推进预约诊疗服务,实施门急诊病历一本通和广佛肇地区市属医疗机构医学检验、医学影像检查结果互认,开设无假日门诊、夜间门诊和午间门诊等便民利民措施,优化服务流程,提高医疗资源利用效率,医疗服务能力明显增强。2011年,全市医疗机构诊疗人次达1.15亿,入院人数191.61万,分别较2010年增加6.94%11.11%

(二)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作出重要贡献。举全市卫生系统之力开展创文工作,高质量完成市委、市政府分派给卫生系统的创文工作任务。全面开展经营性公共场所整治,全市经营性公共场所的卫生管理水平、经营者和群众的卫生意识显著提高,公共场所持证亮证经营率、从业人员持健康证和卫生知识培训证明上岗率、“五病”调离率,以及公共用品、用具清洗消毒率明显提高。抓好公共场所控烟。推进医疗机构“窗口”行业规范化服务,落实医院危险废弃物处置工作,处置率达100%。开展“卫生进社区”活动,做好健康知识宣教工作。圆满完成送审资料的收集整理,并全部达到A级标准。经过全系统的不懈努力,出色完成了创文指标体系中卫生部门的各项任务,为我市成功创文做出了应有贡献。

(三)统筹做好卫生规划,合理配置医疗卫生资源。在完成第四次卫生服务调查和总费用测算、卫生资源配置及利用等专题研究的基础上,起草了《广州市区域卫生规划(2011-2015)》,制定了《广州市卫生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计划(2011-2015)》,组织编制《广州市医疗卫生设施布局规划(2006-2020年)》。完善政府卫生投入机制,新增卫生投入重点用于支持公共卫生、农村卫生、城市社区卫生。调整整合部分公立医疗资源,引导中心城区富余优质医疗资源向郊区、城市发展新区等卫生资源薄弱地区转移。

(四)社区卫生服务和妇幼保健工作扎实推进完善和规范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内部管理与绩效考核工作。全面铺开社区卫生服务网格化管理,对居民健康管理实行分片包干,为社区居民提供家庭出诊、家庭病床等主动上门服务。2011年,有10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被评为国家级和省级示范性服务中心。

妇幼保健工作方面。顺利通过妇女儿童发展纲要终期评估,参与编制了2011-2020年广州市妇女儿童发展规划。实行高危孕产妇零报告制度,及时将孕产妇死亡评审建议转化为行政干预措施。大力推进出生缺陷干预工作,组织对20万新生儿开展疾病筛查,确诊甲状腺功能低下、苯丙酮尿酸症、G6PD缺乏症、听力障碍、视网膜病变等患儿共5,257均得到及时有效的干预。全面推开艾滋病母婴阻断项目,孕产妇实施HIV抗体筛查24.27万人次,确诊HIV感染孕产妇51例,均提供干预措施。项目实施以来,在访已满18个月的5 例儿童个案中,有4 例母婴阻断成功。2011年,孕产妇死亡率13.53/10万,婴儿死亡率3.58‰。

(五)促进农村卫生工作持续发展。完成全市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实施计划(2001-2010年)终期评估工作,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工作全部达标。建立了镇卫生院和村卫生站绩效考核机制。全市各区(县级市)推行镇村卫生一体化管理,其中花都区、南沙区、萝岗区镇村卫生机构一体化管理覆盖率达到100%。加强镇村卫技人员培训,建立艰苦边远农村医疗卫生人员岗位补贴,妥善处理乡村医生历史遗留问题。完善城市三级医院对口帮扶,组织城市三级医院对口支援北部山区镇卫生院,形成长效的帮扶机制。

(六)重大疾病防控工作持续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不断提高有效落实流感、登革热、手足口病、麻疹、霍乱等重点传染病防控工作,全年传染病疫情平稳,甲乙类传染病发病率为230.78/10万,同比下降16.68%2011年报告流感样病例暴发疫情9起,同比下降68%;落实麻疹防控措施,麻疹病例从2006年的3,960例下降到2011年的42例。组织开展0-3岁儿童脊髓灰质炎疫苗两轮强化免疫,接种率分别为98.0%98.3%。实施结核病防治工作和全球基金流动人口结核病防治项目。加强艾滋病监测检测网络建设和阳性病例随访治疗管理,扎实推进社区药物维持治疗工作。启动梅毒防控项目,加强对性病就诊者干预和检测。启动消除疟疾行动计划。继续抓好慢性非传染病防治工作,天河区成为第一批“全国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开展农村60岁以上老人体检及高血压糖尿病筛查项目。启动国家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示范区建设,实施重性精神病人出院报告制度,为4.6万名重性精神病人建立了电子健康档案;完成农村居民重性精神病筛查及规范治疗项目,为患者提供免费规范化住院治疗和随访管理。加强劳动者职业病健康检查。落实健康教育,起草了《广州市建设健康城市规划(2011-2020)》。加强控烟工作,全市有348间医疗卫生机构达到无烟机构标准。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不断增强。组织开展卫生应急能力专题调研,将59支应急队伍纳入常规化管理。完成应急物资储备课题项目研究,按照突发事件不同类别储备应急物资。举办复合型世纪灾害与突发事件应急救援管理等一系列培训班,对卫生应急人员进行全员培训。组织开展抗洪抢险卫生应急、突发传染病防控、紧急医学救援等演练。加强监测评估,确保重大节日和重大活动无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全年全市共报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58起,全部得到及时有效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及时率提高到96.5%

(七)加强医政管理, 深入推进中医药强市建设。深入开展“三好一满意”活动,大力推行优质护理服务,积极推进单病种收费和临床路径管理,完善医疗机构价格公示、费用清单和费用查询制度。贯彻落实《广州市社会急救医疗管理条例》,调整和完善院前急救医疗网点,全面开展院前急救人员规范化培训。加强对急救网络医院质量管理,全年“120”接听呼救电话87.39万次,出车12.53万辆次,救治患者11.14万人次,4分钟内出车率达99.23%加强采供血机构管理和临床用血管理,临床用血100%来自本市无偿献血,全市无偿献血35.25万人次,有力保障了全市医疗临床用血供给。鼓励和支持民营医疗机构发展。

组织开展创建全国基层中医药先进单位工作,花都区建成全国社区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支持越秀区、荔湾区、南沙区开展全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中医药服务项目试点,建成5所市中医名院、21个市中医名科、36个镇卫生院中医特色专科(专病)和38个中医药特色社区卫生服务示范中心。目前,我市所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镇卫生院均能提供10项以上中医适宜技术服务,所有社区卫生服务站和90%的村卫生站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并开展4项以上中医药适宜技术。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不断加强。覆盖城乡的中医药服务体系基本形成,为群众提供简、便、验、廉的中医药服务。

(八)进一步理顺卫生监督职能,强化公共卫生监督。完成简政强区事权改革。全面推进公共场所量化分级管理。开展公共卫生专项监督检查和整治行动,完成餐饮具集中消毒单位、游泳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消毒产品和涉水产品等专项卫生监测任务。继续深入开展以打击无证行医为重点的专项行动。2011年,共出动卫生监督员75,359人次,监督检查和巡查各类单位97,130间次,查处各类卫生违法案件409宗,取缔无证公共场所1,241间次,取缔无证行医场所852间次。做好政务服务和卫生许可审批工作,群众满意率达100%开展机关、事业单位、医疗机构控烟监督执法和宣传教育工作。联合有关部门对全市现制现售饮水机开展专项整治。圆满完成广交会、省第八届大学生运动会等16项重大活动医疗卫生保障任务。全年无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发生。

(九)科教和人才队伍建设取得新成绩2011年,我市有7个专科被评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分别是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儿科(小儿呼吸专业)和儿科(小儿消化专业)、广州市精神病院精神病科、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胸外科和重症医学科、广州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产科、广州复大肿瘤医院肿瘤科。另外,有17个专科被评为省临床重点专科、12个学科被评为省医学重点学科、3个实验室被评为省医学重点实验室;有426项科研项目获国家、省和市立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6项);荣获省科学技术奖12项、市科技进步奖14项,专科整体水平和学术影响力明显提高。继续选派人员赴英国伯明翰大学参加社区卫生管理培训学习、赴香港大学攻读公共卫生专业硕士学位。积极探索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工作。加强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

(十)卫生信息化建设效果显著。我市基于居民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初步建成,市属医院及五个试点区实现了跨区域、跨医院居民就诊一卡通,为全市居民累计建立电子健康档案658万份,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建档率达52.1%。完成集约式预约挂号系统开发并上线试运行,市民通过电话、网络等均能预约市属16家医院的诊疗服务。启动了基于电子病历的医院集成平台项目试点建设,以花都区为试点开展基层卫生信息化建设项目,为该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了统一的医院信息管理系统和公共卫生管理信息系统,服务质量和效率显著提高。公共卫生信息化水平不断提升,重点在卫生许可网上办理、血库管理、急救指挥调度等方面进行了深入优化,实现了儿童计划免疫接种、重性精神病人防治康复、慢性病管理、产妇产时保健等信息的全市集中管理。起草了广州市卫生信息化“十二五”发展规划

(十一)持之以恒抓好行业作风、综治维稳、安全生产等工作严格执行医德考评制度,考评结果与医务人员的晋职晋级、岗位聘用、评先评优和绩效考核直接挂钩推进“阳光用药”电子监察系统建设,扎实开展治理医药购销领域商业贿赂。市属9家医疗单位以及9个区(县级市)卫生局开通运行“阳光用药”电子监察系统,该项工作受到中央、省、市的充分肯定,在去年国务院纠风工作会议上介绍经验。认真开展行风评议工作。落实综治维稳、信访、安全生产责任制,开展创建平安医院活动,市卫生局先后被评为“2006-2010年广东省法制宣传教育先进集体”、广州实施依法治市“四五”规划(2006-2010年)先进单位、广州市2009-2010年度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维护社会稳定工作先进单位、广州市2010年度安全生产工作优秀单位和信访工作先进单位。全市卫生系统没有发生群众越级上访事件、重大治安和安全事故,有效维护了医疗卫生秩序和社会稳定

过去一年,我市医改和各项卫生工作顺利推进并取得了较好成绩,为深化改革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全市卫生系统共同努力、无私奉献的结果,是各有关部门、社会各界和群众关心、支持的结果!我代表市卫生局对全市卫生系统干部职工表示崇高的敬意,对一直以来关心、支持卫生工作的各有关单位、社会各界表示衷心的感谢!

同志们,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医改工作。最近,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同志发表了关于医改的重要文章,充分肯定了医改成绩,强调医务人员是医改的主力军,进一步明确了深化医改的基本理念、基本原则和基本路径,对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改革重点任务作出全面部署。陈竺部长在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上明确了“十二五”期间医改的重点工作,对今年卫生工作提出了要求,指出要健全医疗保障体系,强化新农合的风险保护机制,把增强对农民健康的风险保护作为巩固完善制度的突出重点。以县级医院为突破口深化公立医院改革2015年在所有公立医院全面展开;理顺补偿机制,取消以药补医,推进支付制度改革。建立健全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加强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巩固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新机制。全面落实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完善信息公开制度,促进医疗机构良性竞争。创新人才培养和分配激励机制。省卫生工作会议提出,到2015年,基本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全体居民人人拥有基本医疗保障、人人享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人享有基本医疗服务。市十次党代会和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部署,明确指出今后五年我市卫生工作要加快推进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改善基层医疗设施,充实基层医疗队伍,扩大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推进健康城市建设,提高全民身心健康。

全市卫生系统广大干部职工要认真学习贯彻中央关于深化医改要求和市十次党代会精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省、市的决策部署上来,把握卫生改革发展的有利条件和面临的机遇、挑战,增强责任感、使命感,以昂扬的斗志,主动参与、支持和推动改革,把改革不断推向深入

二、再接再厉,努力完成2012年医改和各项卫生工作任务

今年我市卫生工作的总体要求是:贯彻落实国家、省,以及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部署,围绕“率先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州”的目标任务,组织实施《广州市卫生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计划2011-2015》,以促进健康为出发点,加快推进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扩大基本药物制度实施范围;健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提高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加强基层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形成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加强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努力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

(一)巩固和拓展五项重点改革成效一是大力促进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提高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市政府把提高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列为今年十件民生实事之一。要全力以赴把民生实事办好、办实,努力向市民免费提供11大项37小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以及实施白内障患者复明手术等6项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为全市孕产妇提供艾滋病、梅毒、乙肝筛查和干预服务。启动水痘疫苗应急接种项目。评估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提高公共卫生服务质量。

二是进一步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水平。认真做好城乡居民医保和新农合一体化的各项准备工作,在方案未明确前,继续推进新农合工作。2012年,全市人均筹资标准不低于320元、各级财政人均补助标准不低于240元,农村居民参合率稳定在98%以上。提高保障水平,农村居民在镇卫生院、区(县级市)医院,以及区(县级市)以外医疗机构住院报销比例分别提高到不低于80%70%50%,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支付比例不低于70%,年度累计最高支付限额不低于15万元。扩大门诊统筹实施范围,将村卫生站纳入新农合门诊统筹,村卫生站实行门诊减免收费。建立特殊病种门诊补偿制度,补偿封顶线不低于3万元。全面推开儿童白血病和先天性心脏病、终末期肾病、乳腺癌、宫颈癌、重性精神疾病、耐多药肺结核、艾滋病机会性感染等8类重大疾病保障,提高保障水平。将9类残疾人康复项目全部纳入新农合支付诊疗项目范围,五保户、低保户等救助对象实行零起付线。全面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信息管理系统。进一步规范新农合基金使用和管理,保障基金安全。

三是巩固综合改革成果,完善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扩大基本药物制度实施范围,推动村卫生站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推进社会力量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基本药物制度,落实公立医院配备和优先使用基本药物政策。实施有关购买服务的补助办法,调整优化我市增补的药物。完善监测评价体系,切实做好基本药物制度实施情况动态监测,加强合理用药培训与监管。

开展基层综合改革“回头看”,对各个环节的政策、措施、任务和工作目标落实情况进行全面检查,完善基层医疗机构运行新机制的政策措施。继续深化绩效工资、劳动人事、社会保障等改革,提高基层服务水平和效率。完善补偿机制,加大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财政投入,确保区(县级市)财政投入落实到位。充分发挥医疗保障制度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支持作用,确保基层机构正常运作。

四是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加大力度推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业务用房建设,进一步明确区(县级市)政府的主体责任,加强协调,形成合力,推进市政府《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实施意见》规定的67所、新医改方案中25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探索逐步建立社区首诊、分级诊疗和双向转诊制度。加强社区卫生服务能力建设,实施社区卫生服务管理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全员培训,继续开展创建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活动,完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内部管理和全科医生团队服务模式,提升社区卫生服务内涵。进一步加大镇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力度,建立镇卫生院医疗设备投入补助机制。基本完成25所中心镇医院、镇卫生院和370个村卫生站的标准化建设,重点加强8个山区镇医疗卫生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继续做好对口帮扶工作,全面提高帮扶对象的医院管理、人员素质和医疗技术水平。

五是积极稳妥开展公立医院改革工作。抓紧完成公立医院专项调研,根据上级部署开展区(县级市)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加强医疗机构设置规划管理。加快建立公立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分工合作机制。完善公立医院人事分配制度,继续推行优质护理服务、预约诊疗、便民门诊等惠民措施,推行临床路径管理,严格成本核算,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开展医院评审评价工作。

(二)进一步强化公共卫生服务。加快推进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二期工程建设。继续推进疾控机构规范化建设和绩效考核,强化队伍建设,提高防控能力。完善传染病监测和网络直报工作。落实霍乱、登革热、麻疹、禽流感、流感、手足口病、流行性出血热等重点传染病防控,严防重大疫情发生。落实艾滋病、性病、病毒性肝炎、结核病等重大传染病防治规划,着力加强艾滋病阳性病例的有效管理,减少二代传播,遏制新发感染,确保各项指标达标并处于全省前列。实施梅毒等性病防治项目方案。强化结核病规范化治疗管理。落实全国消除麻疹行动方案确定的目标任务。做好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调查诊断和补偿。完成麻疹和脊灰为重点的查漏补种月工作。推进消除疟疾、布氏病防控等重点寄生虫病和地方病防治规划落实。推广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创建经验,健全慢性病工作机制和防治体系,推进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加强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人及高危人群的早期发现、规范管理和有效干预。加强精神卫生体系建设,推进重性精神疾病医院社区一体化管理项目,继续做好精神卫生知识普及和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加强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业务指导和技术支持,强化基层机构的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加强控烟宣传,巩固无烟医疗卫生系统创建成效。

全面推进卫生应急体系建设。启动国家卫生应急综合示范区(县)建设。加强应急物资储备管理,形成市、区(县级市)各有侧重、分级分类的储备机制。推进紧急医学救援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卫生应急规范化管理和协调联动机制。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风险评估和监测预警,深入开展卫生应急大练兵大比武活动,强化应急队伍技能培训和演练。做好应对突发事件卫生应急准备和处置工作。

加大妇幼保健工作力度。完善妇幼保健机构管理和运行机制,提高妇幼保健服务和技术水平。落实妇女儿童发展纲要与规划,制定实施进一步加强妇幼卫生工作的意见和母婴安康行动计划,降低孕产妇和婴儿死亡率,保障母婴安全。提高出生缺陷综合防控能力,实施出生缺陷免费干预工程,为常住居民免费提供地中海贫血、唐氏综合征及明显组织结构畸形产前筛查和产前诊断技术服务,加强新生儿疾病筛查。规范妇女常见病筛查工作,降低妇女常见病风险。加强重症孕产妇、重症儿童救治中心网络建设。开展母婴安康健康教育。

(三)启动健康城市建设工作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健康城市建设工作,把健康城市建设纳入我市“十二五”发展规划,并作为今年市委、市政府重点推进的工作之一。《广州市建设健康城市规划(2011-2020)》及其实施方案已完成起草工作,待市政府审批后,作为今年卫生工作的重要内容逐步展开。要以开展健康城市建设为抓手,形成政府领导、部门合作、各区(县级市)扎实推进、全社会广泛参与的工作机制,切实做好健康城市建设各项工作。

(四)进一步加强卫生监督工作。认真贯彻新修订的职业病防治法,进一步规范职业健康检查和职业病诊断与鉴定工作。继续做好公共场所、生活饮用水、消毒产品和涉水产品等卫生监督检查。认真贯彻省、市关于“三打两建”的工作部署,维护人民群众健康权益。加大打击非法行医和非法采供血工作力度。进一步落实公共场所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加强公共场所、生活饮用水、学校卫生、放射卫生、医疗机构、传染病防控和采供血机构的卫生监督以及控烟执法工作,重点加强农村饮用水卫生和餐饮具集中消毒单位卫生监管。全面加强“五小”场所的卫生监督,强化传染病防治的监督检查。做好迎接国家卫生城市复审工作,巩固国家卫生城市成果。

(五)加强医疗服务管理,提高中医药服务水平。强化医疗质量管理,保障医疗安全。加大医疗机构药事管理力度,推进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加强临床护理工作,强化医疗服务监管。全面推进医院信息公示制度,健全医患沟通评价制度,接受社会监督。加强医疗机构准入管理,实施医疗机构不良执业行为记分制度。完善相关政策措施,深化与港澳台间医疗合作。认真贯彻落实《广州市社会急救医疗管理条例》,加强院前急救体系建设,提高院前医疗急救能力。推进无偿献血、特别是机团单位无偿献血工作,加快采供血网点建设,加强临床合理用血和血液安全管理。

进一步加强中医药强市建设。加强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提高综合医院中医药服务水平。继续开展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建设。加快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科、中药房的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开展中医药基本知识、技能与适宜技术培训,积极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做好 “治未病”健康促进示范区工作和中医药参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试点工作,逐步建立全市中医药预防保健体系。

(六)加强科教、人才队伍建设。完善相关配套管理制度,加强重点专科和专项的科研支撑条件建设,强化重点科研项目和人才培养项目的管理,做好科研成果的申报和推广应用。市属医院要结合各自优势,集中力量,突出重点,建设好1-2个重点专科。加强国际交流与人才培养,组织制定广州市卫生人才队伍建设规划,以全科医生为重点加强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组织实施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项目和全科医生转岗培训项目。

(七)进一步加强全市卫生信息化的统筹建设。大力加强医疗卫生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探索云计算、物联网和无线移动技术在医疗卫生领域的应用,创新医疗服务模式,提高医疗服务质量。继续推进广州市基于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按照国家有关数据标准和技术规范,市属医院、各区(县级市)医疗机构都要接入区域信息平台。根据卫生部关于健康卡的统一部署,结合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建设任务和要求,着力推进广州市健康卡的应用,所有联网医疗卫生机构对未持有市民卡的就诊患者,发放全市统一的健康卡,健康卡实名发放率达80%以上。完善电子健康档案建档率考核方式,以接入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的规范化电子健康活档案为主要考核指标。完成集约式预约诊疗系统正式上线,将全部三级医院纳入实施范围,逐步实现普通门诊和专家门诊号源全部开放;将医院预约服务率纳入医院管理考核体系,推进“预约优先”服务。基于健康卡和区域卫生信息平台,重点探索建立全市统一的医疗卫生费用自助支付系统,简化优化就医流程。启动妇幼保健信息系统建设。完成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基于电子病历的医院信息平台的试点建设,探索建设标准化的电子病历数据库。推广基层卫生信息化建设试点经验和成果,促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信息化建设。

(八)统筹做好其他各项卫生工作。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把开展“三好一满意”活动作为创先争优活动的具体内容,大力弘扬高尚医德医风,不断提升行业文明素质。积极推进行业精神文明建设,加强思想工作。巩固创文成果。

加强卫生系统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落实反腐倡廉各项措施,全面推进廉政风险防控工作,加强医务人员医德考评,扎实做好药品集中采购、院务公开等工作,加大力度严肃查处商业贿赂案件和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强化项目与资金监管和专项督查,加强部门预算管理和内部审计。不断完善“阳光用药”电子监察系统建设,继续开展收受医药回扣专项治理工作。深入开展廉洁文化建设。

切实抓好综治、信访、维稳工作,妥善处置各类纠纷,坚决防范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维护正常医疗卫生工作秩序和社会稳定。继续做好援疆和扶贫开发“规划到户责任到人”工作。推进依法行政,开展卫生“六五”普法工作。加强卫生新闻工作,宣传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进展和成果。

同志们,做好今年卫生工作意义重大。让我们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定信心、扎实工作,努力完成各项卫生工作任务,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的胜利召开!

附件: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