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信息 > 计划总结

广州市卫生局2010年工作总结

时间:2011-01-25 来源:本网
分享到:

坚持科学发展 推进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努力开创我市卫生事业发展新局面

 

广州市卫生局党委书记、局长   黄炯烈

2011126

 

同志们:

今天,我们召开2011年广州市卫生工作会议,主要任务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落实全国、全省卫生工作会议、市委九届十次全会精神和市政府工作部署,总结“十一五”期间和2010年卫生工作,研究部署“十二五”卫生发展任务和2011年工作,推进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为全面完成医改三年重点任务、实现“十二五”期间卫生事业科学发展奠定基础。

一、“十一五”期间工作回顾

“十一五”时期,我市卫生事业发展全面切入科学发展轨道。新一轮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展开,覆盖城乡的医药卫生服务体系逐步完善,疾病防制能力显著提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稳固发展,人民群众健康水平明显提高。较好完成“十一五”规划各项任务。

(一)居民健康水平明显提高。“十一五”期间,居民平均期望寿命由77.2岁提高到79.2岁,比2005年增长了2岁。婴儿死亡率从6.84‰下降到4.04‰,孕产妇死亡率从20.91/10万下降到15.20/10万。居民健康总体接近发达国家水平。

(二)卫生资源总量稳步增长,就医环境明显改善2010年全市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2,400间(不含部队卫生机构及村卫生站),其中医院204间、卫生院51间、社区卫生服务机构277间。全市病床61,681张,比2005年增加13,790张,每千人口拥有医院、卫生院床位数5.3张;全市卫生人员数达115,323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93,234人,较2005年增加45.27%,每千人口拥有执业(助理)医师3.21人、注册护士3.58人。卫生人力资源和卫生机构总数稳步增长。

新建、改建和扩建了一批大型医疗卫生机构。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市八人民医院迁建,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新建,市红十字会医院外科大楼、市中医医院门急诊楼、广州血液中心业务大楼、市皮防所业务楼扩建,市一医院新内科大楼、市南沙中心医院(一期)、广医附一医院改造(二期)、广医附二医院临床教学楼、广医附三医院门急诊楼改造等重大项目建成并陆续投入使用,总建筑面积达41万平方米,总投资超过28亿元。各区(县级市)同步加强医疗卫生设施的新建或改造,番禺区中心医院新建,花都区人民医院、萝岗区红十字会医院扩建等项目完成建设并投入使用。全市医疗机构布局日趋合理,就医条件明显改善。

(三)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展开。市政府召开了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会议,印发了《中共广州市委、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以及《广州市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年)》等五个配套方案,新医改工作在我市全面铺开。实施了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逐步推进城乡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继续巩固和完善;政府办的基层医疗机构全面启动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基层医疗卫生网络建设不断加快;大力推进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信息系统建设,数字化医院建设取得新成效,卫生信息化工作迈上新台阶,成为广东省卫生信息化示范城市试点。

(四)公共卫生服务能力明显提升。十一五”期间,全市6间疾控机构新建迁建,5间改建扩建,疾控机构设施条件得到较大改善。传染病监测网络更加健全,常规开展30多种传染病监测。全面实施重性精神病医院社区一体化防治康复项目和全球基金流动人口结核病项目。落实结核病减免和艾滋病免费检测、治疗减免等“四免一关怀”政策,艾滋病疫情上升势头得到遏制。免疫规划取得突破性进展,适龄儿童免费接种疫苗扩展为11苗预防12病;开展麻疹强化免疫,麻疹发病率下降了97%。乙肝防控成效显著,人群乙肝表面抗原流行率下降30%,低年龄组乙肝表面抗原流行率提前达到国家规划目标。狂犬病疫情大幅下降。实现消除碘缺乏病目标。建立肿瘤、死亡登记报告制度,慢性病防制取得长足进步。健康教育扎实推进,健康亚运健康广州全民健康活动初显成效。依法加大公共场所卫生、职业卫生和医疗卫生机构等监督执法力度,初步形成完善的公共场所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监管体系,对辖区内监管单位的监督覆盖率达100%。全市未发生重大食品中毒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高质量完成创卫工作任务。

(五)医疗服务能力不断增强。“十一五”期间,医疗服务总量大幅增加,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全市各类医疗机构提供门诊诊疗服务4.67亿人次,提供住院服务730万人次,医疗机构病床平均使用率为84.5%2010年,全市医疗机构(包括诊所、医务室、村卫生室(站))诊疗人次1.05亿,入院人数178.7万人,分别较2005年增加33.8%74.34%。医疗机构平均住院日为10.03天,比2005年的11.92天减少1.89天,医疗工作效率明显提高。

医疗急救网络不断健全。初步建立起以广州市“120”为中心,番禺区、花都区、增城市、从化市为分中心的全地区“120”院前急救指挥调度系统,医疗急救院前、院内、院际间联动机制逐步完善。2010年急救网络医院达到56个。“十一五”期间,全市无偿献血总人数达到223.4万人次,年度献血人次从200534.6万增加到201052.4万。五年临床用血总量达431.1万单位,临床用血全部来自本市无偿献血。

(六)基层医疗卫生工作加快发展。“十一五”期间,市、区两级财政投入资金超过8亿元(其中市财政安排约4.5亿元),推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业务用房建设和改造。全市已设置社区卫生服务机构277间,其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35间,服务站142间,覆盖全市98%以上行政街道。完成了政府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基本医疗卫生设备标准化配置。全市开展六位一体的社区卫生服务,逐步实施社区卫生服务网格化管理,为330万居民建立了健康档案,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总体满意度不断提高。

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进一步完善。新建了从化市中心医院,扩建了增城市人民医院。市财政5年内安排2.26亿元加强农村卫生网络建设,其中,投入6,860万元用于中心镇医院建设和设备配套,1.17亿元用于镇卫生院功能科室改造和基本医疗设备配套,4,240万元用于新建扩建572个村卫生站。全市有6间中心镇医院达到二级综合医院规模,36个镇共设51所镇卫生院(医院),1,142个行政村共设1,083个村卫生站。

(七)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成效显著。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标准从2005年最低的30元提高到2010年所有区(县级市)都达到260元以上,参合率从71.7%提高到99.8%;五保、低保、特困户、孤儿和残疾人免费参合,参合率从84.7%提高到100%。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100%。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平均补偿封顶线从7,200元提高到8.33万元,形成了大病住院治疗加常见病门诊治疗的统筹报销、在村卫生站看病减免收费、大额费用病人和困难群众获得医疗救助的综合医疗保障体系。

(八)中医药强市建设深入推进。2006年启动中医药强市建设以来,我市中医药事业得到较大发展。开展中医“治未病”健康工程,推进“名医、名科、名院”建设,基本形成以基层卫生服务机构为网络、综合医院和专科医院为依托、覆盖城乡的中医药服务体系。中医药服务和中医适宜技术在基层卫生服务中得到推广应用。花都区、番禺区、从化市和增城市成为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区(县级市),荔湾区、黄埔区、越秀区先后成为全国有中医药特色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

(九)医疗卫生保障和应急处置能力明显加强。建立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体系、公共卫生应急工作管理体系和公共卫生应急预案体系,卫生应急救治体系建设不断加强。妥善应对和处置了手足口病疫情、三聚氰胺污染奶粉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维护社会安全和稳定;经受住了甲型H1N1流感、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冰雪灾害等重大突发事件的考验,在人民群众最需要的时候,不畏艰险、不辱使命、舍生忘死,抢救生命、救治伤员、防控疫情,保护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和健康;出色完成了广州亚运会亚残运会等重大活动医疗卫生保障任务。五年来,全市医疗卫生工作者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为维护人民健康努力工作,无私奉献,创造了出色的业绩,交出了让党和人民满意的答卷!实践证明,我市医疗卫生队伍经得起考验、值得信赖,是人民健康的忠诚卫士。

经过五年的努力,我们较好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的目标和任务。为我市卫生事业发展再上新台阶、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2010年工作总结

2010年,我市卫生工作以广州亚运会亚残运会医疗卫生保障和医改五项重点工作为核心,各项工作稳步推进。

(一)出色完成广州亚运会亚残运会医疗卫生保障任务。广州亚运会是亚运史上规模最大的一届亚运会,广州亚残运会是亚洲残疾人体育组织重组后举行的首届亚洲残疾人运动会,也是我市首次举办大型国际性综合体育赛事。我市医疗卫生系统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在赛时总指挥部的统一领导下,医疗卫生组各成员单位、定点医院、场馆医疗卫生保障团队按照赛会总指挥部的要求,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积极筹备、周密部署,在医疗服务、公共卫生、传染病防制、健康宣传、控烟及病媒防制等方面做了大量深入细致和富有成效的工作,得到市委、市政府和赛会总指挥部的充分肯定。

一是积极做好赛会医疗卫生保障筹备工作。确定35家亚运会广州赛区定点医院,26家亚残运会定点医院。组建了由1,963人组织成的医疗保障团队、544人组成的公共卫生保障团队和201人组成的医疗卫生应急团队。培训各类医疗卫生人员4,000多人次,举办广佛肇莞四市跨地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场馆重大伤亡事件医疗救援等应急演练13。着力做好登革热等传染病防控工作,防止疫情进一步扩散。做好涉亚接待饭店餐饮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A级单位评定。开展病媒生物监测与调查评估工作,指导病媒生物防制工作。确保了亚运会亚残运会正常举行。

二是全力以赴完成赛会医疗卫生保障任务。各医疗卫生保障团队恪尽职守,确保赛会医疗卫生保障任务的圆满完成。据统计,亚运会亚残运会期间,全市累计派出医疗服务保障人员40,321人(次),派出急救医疗保障车4,439辆(次),各场馆和定点医院累计接诊涉亚人员18,654人(次),各定点医院累计收治住院涉亚人员81人;派出公共卫生保障人员15,797人(次),监督检查涉亚餐饮单位、公共场所、生活饮用水供水单位等25,453间(次)。在亚运会亚残运会期间,涉亚人员没有发生食物中毒事件和其他重大公共卫生事件。

经过实战锻炼,我市医疗卫生保障服务水平全面提升,保障工作机制更加完善保障服务网络进一步健全,保障队伍经受了考验。出色地完成广州亚运会亚残运会医疗卫生保障任务,是我市医疗卫生保障工作新的里程碑。

(二)健康亚运健康广州活动成效明显深入开展健康亚运健康广州全民健康活动。健康教育、健康干预、健康医疗、健康文体四项系统工程16个项目全面展开,全面推进了我市健康教育、健康促进工作。20109月,副市长贡儿珍同志在第三届中国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大会上交流了我市开展健康亚运健康广州活动经验;1119,人民日报在头版以《健康亚运健康广州》为题报道了我市“双健”活动的经验、做法和成效。

(三)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取得进展全面实施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自200911月启动五项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以来,免费为7-15岁青少年补种乙肝疫苗441,752剂次,补种率96%;为48,856名农村地区孕产妇提供住院分娩补助,补助资金达1,697万元;为179,707名农村妇女进行宫颈癌检查,确诊癌前病变1,142例,宫颈癌67人,为180,580名农村妇女进行乳腺癌检查,确诊乳腺癌68人;2,558例贫困患者施行白内障手术,完成计划任务127%61,822名农村地区待孕和孕早期妇女免费服用叶酸,预防神经管畸形。

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联合市财政局印发《广州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单和服务包(2010年版)》,按照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和城乡统筹的原则,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镇卫生院同步组织实施,免费为居民提供计划免疫、儿童保健、妇女保健、慢性病预防控制管理等928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新农合筹资和保障水平明显提高。2010年,全市新农合人均实际筹资额、各级财政人均补助额均达到市委、市政府提出的目标。参合农民住院补偿封顶线从2009年的5万元提高到6-10万元,达到或超过农民年人均纯收入的6倍以上。花都区实行农村卫生站免费为农民治病,覆盖全区农村居民。

启动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组织开展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政策培训以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专业技术全员培训,促进合理和优先使用基本药物。开展实施基本药物制度的宣传工作,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确保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在我市稳步推行。各区(县级市)共有218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面启动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全部配备和使用基本药物,100%实行零差率销售,使用基本药物品种超过药品总配备数的70%。萝岗、番禺等区财政补偿已到位。

卫生信息化建设成效明显。20103月启动了基于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项目建设。基层卫生信息化项目已在试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上线试运行,并在花都区全面推广。启动了集约式诊疗预约系统项目。公共卫生信息化水平得到提升,在科教业务、卫生监督、急救指挥调度、血液管理等方面进行信息化管理。儿童计划免疫接种、肿瘤登记、重性精神病人防治康复、从业人员健康检查、产妇产时保健和出生医学证明等信息都已实现全市集中管理。数字化医院建设稳步推进,市级以上医院已全部建立医院信息系统(HIS),97%建立了检验信息系统(LIS),91%建立了医学影像存储和传输系统(PACS),80%建立了医生工作站。

(四)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稳步推进。增城市中新镇和石滩镇两所中心镇医院新建扩建项目进入尾声,完成萝岗区九佛镇医院扩建项目。白云区对17个农村中心卫生站按照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进行建设,番禺区在农村建成58个社区卫生服务站,萝岗区在27个村卫生站推行六位一体社区卫生服务,全区实现农村卫生向社区卫生服务转型。市财政投入专项资金为白云区、花都区、从化市和增城市全部村卫生站配置电脑。完成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县级达标评审。开展镇卫生院全科医学岗位培训,送教下乡,为从化市、增城市集中培训镇卫生院医生。

(五)推进社区卫生事业发展,妇幼保健工作取得新成效。纳入业务用房建设改造的67所政府举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已有42所投入使用。印发了《广州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包实施方案》和《关于加强政府购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管理工作的通知》,加强了社区公共卫生以及设备配置等规范化管理。配合有关部门起草《广州市房地产开发项目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移交管理规定》。在全市推广实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网格化服务管理,逐步建立居民健康管理社区医师责任制。

妇幼保健工作取得新成效落实母婴安全措施,加强妇女儿童群体保健工作,113,443名孕产妇提供保健管理服务,为 701,299 7岁以下儿童提供保健管理服务。推进出生缺陷预防控制工作,为136,646名孕产妇进行产前筛查,确诊异常胎儿4,058例;为175,226名新生儿进行疾病筛查,确诊各类新生儿疾病共7,913例,全部得到积极有效治疗。全面实施艾滋病母婴阻断项目,197,542名孕产妇接受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其中72,993名孕产妇接受免费检测),确诊HIV阳性孕产妇85例,均实施干预措施。基本实现《广州市妇女儿童发展规划(2001-2010年)》妇女儿童健康终期目标。

(六)重大疾病防控工作全面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进一步提高全面加强甲型H1N1流感、登革热、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疹、手足口病、霍乱等重点传染病防控,迅速组织做好登革热疫情处置,有效防止疫情扩散蔓延。艾滋病防治工作进一步加强,流调率、随访率等16项防治工作考核指标明显提高。继续落实结核病防治项目。组织完成8月龄~4周岁儿童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接种53.2万人,麻疹发病率较去年下降76.86%。完成57.2万人甲流疫苗接种。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有力推进,为4.4万重性精神病人建立了电子健康档案,完成对3.1万重性精神病人肇事肇祸风险评估。落实医疗卫生机构控烟工作。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持续增强。制订化学中毒、登革热疫情等5个专项预案以及重大节日和活动应急预案。有效处置野生蘑菇中毒、水产品带子中毒、混合气体中毒和群体性胃肠炎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据统计,全市全年共报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75起,累计涉及2,759人,全部得到及时有效处置。

(七)加强医疗服务监管,医疗服务能力不断增强深入开展“医疗质量万里行”、“镇卫生院管理年”等活动,加强医学检验、医学影像、内镜消毒等质量评价,推进单病种承诺收费、临床路径工作开展,在全市二级以上医疗机构推行门诊预约挂号服务。广州、佛山、肇庆三市共同签署了医疗卫生领域合作意见,启动三市医疗机构间医学检验、医学影像检查结果互认工作。“120”急救医疗网络实行分级管理。开展创建优质护理服务工程活动。加强采供血质量监管,确保血液质量安全。

(八)中医药强市建设深入推进继续实施“三名三进”工程,对中医“名院、名科”建设项目进行了中期检查评估。推进中医“治未病”健康工程建设,初步建立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体系。完成对广州市第二批中医药特色社区卫生服务示范中心建设单位评审验收,各区、县级市均设置有中医药特色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加强基层中医人才培养,举办8期农村中医药知识与技能培训班,培训1,760人。开展中医基本情况调查,为制定“十二五”中医药发展规划提供依据。

(九)卫生监督工作力度不断加强。全年共出动卫生监督员153,652人次,监督检查各类单位164,326间(次);处理投诉案件3,068宗,行政处罚682宗,取缔无证经营餐饮单位和医疗场所2,221间(次),完成27,295间餐饮服务单位、13,738间公共场所卫生监督量化分级评定;对10,490宗餐饮食品原料、4,555宗生活饮用水水样和1,904间企业职业病危害因素作业场所进行了监督监测。圆满完成107108届广交会等49项重大活动卫生保障工作。全年无群体性职业中毒和重大食物中毒事件发生,有效地维护了正常公共卫生秩序和群众的身体健康。

(十)科教和人才队伍建设取得新成绩2010年,广州市获上级科研立项130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0项;科研成果获省科技进步奖7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4项);获市科技进步奖7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3项)。注重培养专业技术人才,选派15人赴英国伯明翰大学参加卫生行政管理培训学习、5人赴香港大学攻读公共卫生专业硕士学位。加强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对153个病原微生物实验室根据有关规定进行备案。为青海省西宁市、重庆市巫山县等对口帮扶地区培训卫技人员25人。

(十一)行业作风、综治维稳、安全生产等工作取得新成效。组织制定医疗服务行为规范并开展试点工作。加强了医德医风和职业道德教育。认真推进“廉洁办亚运”各项措施,对市卫生系统所有涉亚项目实施监管。推进“阳光用药”电子监察系统建设,广州市卫生局属9所医院全部开通了“阳光用药”电子监察系统,部分区(县级市)卫生局属医疗机构也已开通试行。完善网上采购和网上监督工作,全年全市248家医疗机构网上药品采购金额达58亿元。认真落实综治维稳、信访、安全生产等责任制,深入开展创建平安医院活动,全市卫生系统没有发生影响社会稳定的重大政治事件,以及群众越级到省、市、进京上访事件和重特大治安、安全事故,维护了正常的医疗秩序和社会稳定全市卫生系统完成普法第五个五年规划验收工作。

我市卫生工作取得的成绩,是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各级各部门各单位和社会各界关怀支持的结果,是全市医疗卫生工作者同心同德、奋发进取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广州市卫生局向支持和关心我市卫生事业发展的各级各部门各单位和社会各界表示衷心感谢!向默默奉献在医疗卫生战线上的广大干部职工致以崇高敬意!

在充分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我市卫生事业发展存在的许多矛盾和问题,例如,城乡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不平衡,资源配置不合理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医疗服务费用增长过快,基本医疗服务质量和效率有待提高;公立医疗机构补偿机制没有完全建立,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重大传染性疾病、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以及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精神卫生等问题需要我们进一步解决。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这些问题和矛盾,在“十二五”时期加大解决力度。

三、“十二五”时期卫生工作的目标和主要任务

(一)“十二五”时期卫生工作的总体目标。到2015年,初步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基本医疗保障制度更加健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医疗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更加科学,基本医疗服务可及性显著增强,居民个人就医费用负担明显减轻,人民群众健康水平进一步提高。居民平均期望寿命达80岁,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继续下降。

(二)“十二五”时期卫生发展的主要任务。

一是强化区域卫生规划和医疗机构设置规划,明确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的功能和职责,优化规模、结构和布局,形成防治结合、中西医并重、功能互补、信息互通、上下互动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重点改善疾病预防控制、精神卫生、妇幼卫生、卫生监督、卫生应急、职业病防治、采供血、健康教育等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的设施条件。

二是加强基层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继续加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每条街道设置一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形成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医院和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分工合理、协作密切的新型城市卫生服务体系。继续加强镇卫生院和村卫生站标准化建设。全面推进基层医疗机构综合改革,转变运行机制,完善绩效工资制度,实现服务功能和模式转变。

三是防治重大疾病,控制健康危险因素。完善重大疾病预防控制体系,遏制结核病、性病、艾滋病的蔓延,降低乙肝患病率。进一步加强疾病预防控制能力建设,重点加强慢性病防控能力建设,扩大防控覆盖面,提高城乡居民对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疾病防治知识的知晓率。加大力度提高精神卫生和心理疾病防治能力,加强重点职业病防治,切实减轻职业危害对人民健康的威胁。

四是逐步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水平。提高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经费标准,逐步扩大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内容并确保覆盖全体居民。将干预有效的重大疾病和危险因素的控制措施纳入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解决好流动人口公共卫生服务问题。健全并不断完善疾病防控、饮用水卫生、公共场所卫生、职业卫生、学校卫生和卫生应急等公共财政投入和监督管理体制机制,建立健全监测体系,完善监管机构,提升监管能力。提高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作业劳动者的职业健康监护率、城市饮用水水质卫生合格率和农村集中式供水水质卫生合格率。

五是巩固和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进一步提高新农合筹资标准和保障水平。“十二五”期间,新农合人均筹资标准争取再提高50%以上,门诊统筹覆盖所有地区。进一步提高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报销比例。完善基金管理,防范基金风险。

六是积极稳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完善公立医院服务体系,改革管理体制、治理机制、运行机制和补偿机制,加强医疗安全质量监管,促进科学化、精细化、专业化管理,改善服务,提高效率。加强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鼓励技术创新,不断提高临床诊疗水平,充分发挥区域内整体优势,把广州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医疗中心之一。继承创新中医药,建立比较完善的中医医疗预防保健服务体系、科研创新体系,加强中医药队伍建设,发挥传统医学在保护国民健康中的作用。鼓励支持社会资本举办非营利性和营利性医疗机构,积极参与不同层次的医疗服务、健康管理、老年护理、口腔保健和康复健身等健康服务业的发展,形成多元化办医格局,满足多样化、多层次医疗、预防、保健、养老、康复服务需求。

七是加快推进卫生人才和卫生信息化建设。加快医学领军人才培养和学科带头人队伍建设;加强优秀青年医学人才培养;加强公共卫生、全科医学、卫生管理、护理、乡村医生等薄弱领域的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完善区域卫生信息共享交换平台;建立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基本数据库;完善公共卫生信息应用系统建设;加强以电子病历为基础,以优化医疗服务业务流程、规范医疗服务行为、提高医疗质量和效率为目标的医院信息系统建设,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提供有力支撑。

八是加强健康教育,推进健康城市建设。总结评估健康亚运健康广州全民健康活动成效,研究制定广州市健康城市建设行动规划,按照健康城市标准和准则的基本要求,围绕营造健康环境、构建健康社会、完善健康服务、培育健康人群等中心任务,推进健康城市行动。

各区(县级市)卫生局、各医疗卫生单位要十分重视“十二五”卫生发展规划的起草工作,认真学习研究中央、省、市有关“十二五”卫生发展规划提出的目标任务,结合实际,科学编制本地区、本部门的“十二五”卫生发展规划,并在今后五年中认真贯彻落实。

附件: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