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信息 > 计划总结

2006年广州市卫生工作会议报告

时间:2009-04-21 来源:本网
分享到:

2006年广州市卫生工作会议材料

 

大力发展卫生事业  努力维护人民健康

 

广州市卫生局局长   黄炯烈

2006223

 

同志们:

今天,我们召开2006年广州市卫生工作会议。会议的主要任务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全国、全省卫生工作会议和市委八届五次、六次全会的部署,认真总结“十五”和2005年工作,分析面临的形势与任务,研究部署2006年工作。下面我讲四个问题:

一、“十五”期间工作回顾

“十五”期间,我市卫生事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卫生服务能力不断提升、重大疾病防控能力继续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稳步推进、农村和社区卫生事业持续发展、群众健康水平逐步提高。居民平均期望寿命由2000年的74.69岁提高到2004年的77.06岁,提高了2.37岁。

(一)齐心协力,夺取抗击非典重大胜利。2003年春天,广州遭遇非典疫情突然袭击。面对骤然而来的重大灾害,我市沉着应对,果断决策,依靠科学,群防群治,从遭遇战、主动战、攻坚战到持久战,及时总结经验,不断探索优化防治措施,取得了全国乃至全世界抗击非典最高治愈率和最低病死率的优异成绩。探索出“四早三合理”、密切接触者以家庭为单位进行隔离医学观察等具有广州特色的防治工作经验,为国内外抗击非典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广州作为抗非的主战场,除了承担全省85%非典病人的医疗救治任务外,还派出经验丰富的医疗专家支援全国,为全国范围内夺取抗击非典全面胜利作出了贡献。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涌现出以钟南山为代表的一大批抗非英雄,邓练贤、叶欣、陈洪光、范信德等烈士甚至为此献出生命。铸造了临危不惧、沉着应对,实事求是、尊重科学,无私奉献、顽强拼搏,万众一心、敢于胜利的“抗非精神”,成为激励不断开创我市卫生工作新局面的强大动力。

(二)重大疾病预防控制成效显著,妇女儿童健康水平不断提高“十五”期间,我市着力提高疾病防控和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能力鼠疫、脊髓灰质炎、丝虫病、百日咳、白喉、黑热病、炭疽等疾病继续保持零病例状态,基本消灭麻风病,基本消除碘缺乏病。积极防范人禽流感、人感染猪链球菌,有效控制了霍乱、登革热、流脑等传染病疫情。实施《广州市遏制艾滋病行动方案》,开展免费自愿咨询门诊、免费自愿咨询检测、免费抗病毒和机会性感染治疗等“四免一关怀”工作,加强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措施,有效遏制了艾滋病上升的势头;启动新一轮的结核病控制项目,免费为结核病患者提供医疗服务,提高了结核病的发现率和治愈率;儿童计划免疫在原有基础上,新增了乙脑疫苗和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项目,总接种项目达6项,接种率均高于99%,有效控制了与计划免疫相关传染病的发生。

“十五”期间,我市三级妇幼保健网络功能不断完善。实施了保障母婴安全和干预出生缺陷措施,开展了新生儿疾病筛查,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从“九五”期间的23.43/10万、10.68‰、14.43‰下降至“十五”期间的18.28/10万、6.80‰、9.53‰,新生儿出生缺陷发生率由2000年的151.83/万下降至2005年的119.36/

(三)基层卫生建设加快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成效明显。“十五”期间,市级财政累计投入4,834万元用于镇卫生院业务用房改造和基本设备配置,新建、改建220个村卫生站。市级财政投入资金3,200万元对从化、增城市疾控中心和人民医院感染科进行改造,对全市221间计免门诊进行规范化改造,为全市卫生监督机构和慢病防治机构配置基础设备,进一步提高了基层疾病防控能力。

2005年推行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全市有169.8万农民参加合作医疗,参合率达71.78%2006年参合率将达到85%以上。制定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施方案和各项管理规范,设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和农村合作医疗保障救助基金,形成了以保住院和大病救助相结合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本做到农民小病不出村,一般疾病就近诊治,重大疾病到大医院就医,初步缓解农村居民看病难。花都区成为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区和全国“亿万农民健康促进行动”示范区,荔湾区成为全国有中医药特色的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

“十五”期间,市、区(县级市)两级财政累计拨出1,120万元资助16个示范性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业务用房改造,投入3,234万元对9个区(县级市)42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标准化建设。安排专项经费用于社区中医和示范性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通过增强供给能力、改善就医环境和服务态度,提供经济、方便、综合、连续的服务,逐步达到“大病进医院,小病在社区”。

(四)卫生法制建设逐步推进,卫生行政执法力度不断加强。深入开展了卫生监督体制改革,逐步理顺卫生监督职能,进一步增强卫生行政执法能力。完善了《行政执法责任制》和《行政执法过错追究制》,强化依法行政。组织学习、宣传和普及卫生法律法规80多个,卫生法律普及率达98%,圆满完成了“四五”卫生普法教育任务。组织开展了食品放心工程和食品卫生专项整治行动,全面实施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大力整顿和规范餐饮业卫生和医疗市场秩序。组织开展了打击非法行医和非法采供血等专项行动。“十五”期间,各类食品抽检合格率达92%以上,公共场所监测合格率达94%,自来水出厂水合格率达98.4%,宾馆、酒楼和集体食堂的量化分级评定率达78.7%,有效保障了市民身体健康。

(五)基础设施建设有重大发展,医疗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十五”期间, 启动了20多个大型基建项目、80多个改造项目,安排资金累计达27.33亿元。重点项目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建设已进入施工阶段,新建的市疾控中心、市八医院和广医附一院二期工程改造等项目在去年12月已奠基。已经竣工或在建的大型项目还有:市一医院外科大楼、市二医院住院楼、广医附二院临床教学楼、市中医院门(急)诊楼、市红会医院外科大楼、市胸科医院住院楼和急性重大呼吸道传染病楼、广州血液中心业务楼、花都区人民医院综合楼、增城市人民医院住院综合大楼,以及新建的从化市中心医院和番禺区中心医院等。在急救网络建设方面,市政府拨出2,330万元专款,购置50辆新型救护车并配置了先进的急救设备;拨出专项资金对“120”通讯指挥系统进行升级改造,进一步提高了急救医疗快速应急能力和院前救治能力。

“十五”期间,我市医疗资源稳步发展,医疗条件明显改善,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明显提高,全市各类医疗机构提供门诊诊疗服务36,596万人次,提供住院服务378万人次,医疗机构病床平均使用率为82.3%,出院者平均住院日为12.5天,院前急救出车共36.7万次。

(六)科技教育明显进步,卫生信息快速发展。“十五”期间,全系统获市以上科技进步奖82项,其中国家级1项、省部级32项;局系统共承担厅局级以上科研课题546项,其中4项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制定实施了《广州市医疗机构重点专科建设试行方案》、启动了中医科技“1357”工程。有1个学科成为国家重点学科、1个专科成为全国中医重点专科、9个专科成为省医学特色专科、10个专科成为省中医重点专科、4个实验室成为市重点实验室建设专项。

人才培养工作稳步推进。制定并实施了《广州市医疗卫生机构重点专科和专项人才培养项目管理暂行规定》,加强重点专科骨干人才培养。开展与美国加州州立北岭大学卫生管理双边技术交流,实施市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启动镇卫生院中医临床技术骨干培训项目,推行全科医学岗位培训、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和乡村医生学历教育项目,继续医学教育覆盖率、学科专业覆盖率均达到85%以上。全市卫生技术人员综合素质明显提高,2004年,拥有硕士以上学历人才3506人、高级职称人才5010人。

卫生信息化建设步伐加快。成立了广州卫生信息中心,制定了卫生信息化建设总体规划,依托全市社保网和政务信息网,建立起连接全市300多间医疗卫生机构的光纤网络,加强了卫生电子政务信息系统建设,实现了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网络直报。

(七)城市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卫生改革与发展不断深化。推行疾病预防控制和卫生监督体制改革,撤销防疫站,组建成立疾控中心和卫监所。到2004年,完成市、区(县级市)两级疾控中心和卫监所组建工作,疾病预防控制和卫生监督工作职能分工逐步理顺。积极探索卫生事业单位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改革,以市二医院、市肿瘤医院为试点,推行医疗卫生单位人员聘用制。通过采取调整规范岗位设置、加强医院管理规章制度建设、落实岗位管理为核心的全员聘用制等举措,进一步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在医疗服务体制和药品流通改革方面,制定实施区域卫生规划,着力加强宏观管理,优化卫生资源配置;稳妥推进医疗机构分类管理,完成医疗机构分类登记;推行医院后勤服务社会化,不断降低医院运行成本;实行药品收支两条线管理、药品和医疗耗材集中招标采购,有效控制医药费用的不合理增长。

(八)医德医风建设不断加强,行业风气逐步好转。始终把行业作风建设与医疗卫生工作放在同等重要位置,同部署、同检查、同考核,常抓不懈。“十五”期间,先后开展了行风评议、行风评议回头查、纠风专项治理等活动,通过抓试点、抓典型、抓制度、抓规范和约束机制的建设和落实,取得较好成效,卫生行风满意度有所提高,局监察室收到群众反映医务人员收红包的投诉连续5年每年都在5件次以下,去年有关红包的投诉为零。通过广州卫生信息网,每季度向社会公布广州地区各医疗机构每门诊及住院人次平均费用情况。不断完善医疗费用明细清单工作,采取监控用药总量、监控单处方药品使用量等措施,有效遏制了大处方、滥检查现象。

二、2005年主要情况

2005年,我市卫生工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先进性教育活动为契机,抓落实、重提高、促发展,出色完成了各项工作。

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取得实效。局系统4191名党员参加了教育活动,占党员总数的98.89%。结合行业特点,开展了“情系农村、关爱农民”,“共产党员进社区、送医送药送健康”和“血脉相连党群同心、奉献爱心情系人民”等系列活动,两次组织广州地区医疗机构开展义诊日活动,为24万人次义诊,建立了15个“二帮一”帮扶卫生院。通过活动,使党员受教育、群众得实惠,推动了医疗卫生工作。群众测评满意度为99.10%,先进性教育得到了市委先进办充分肯定,曾3次在全市先进性教育工作会议上介绍经验。

公共卫生服务能力不断提高。成功地防范了非典、人禽流感疫情发生,有效地防止了登革热境外输入病例疫情扩散,迅速地控制了局部发生的霍乱、流脑、流感等疫情,及时落实处置苏丹红、猪链球菌病等全国性公共卫生事件的各项措施,实施艾滋病病人和感染者“四免一关怀”政策。深入开展了食品卫生专项整治以及打击非法行医专项行动。圆满地完成了第9798届广交会、第二届中小企业博览会、亚奥理事会等54项重大活动的卫生保障任务,保证了重大节日和重大活动期间无集体性食物中毒事件发生。

成立了市卫生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办公室,负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工作的日常组织管理工作;成立了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专家委员会,加强对卫生应急工作的指导和技术支持。组织制定了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救援、防制鼠疫、红火蚁、流感大流行等应急预案,组织修订了禽流感应急预案。组织有关医疗卫生单位参加特大危险化学品应急救援和反劫机等演练;白云、黄埔区组织开展了防治重大呼吸道传染病应急演练,进一步促进突发公共事件医疗救援能力的提高。

农村和社区卫生工作继续发展。投入2,727万元专款用于镇卫生院业务用房改造、设备购置和人才培养,新建40个村卫生站;投入1,3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农村合作医疗配套资金。第一批建设的5个中心镇中已有2个镇各建成1所二级综合性规模的医院。启动了市定点扶持镇卫生院建设方案,指定市、区各1所医院对7所镇卫生院进行对口帮扶。继续开展对梅州等地区的卫生帮扶工作。组建广州市流动医院,长期为农村群众提供免费医疗卫生服务。全面启动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大部分农民有了初步的医疗保障。

全市建立了118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96个社区卫生服务站。有183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纳入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范围。落实市政府关于《广州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业务用房改造意见》,启动首批42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业务用房改造工程。开展了社区诊断工作,提供家庭病床服务4000多人次,为38万居民建立了健康档案。荔湾、海珠、天河区分别成为全国有中医药特色的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和候选示范区。

围绕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和妇女儿童健康水平的目标,采取综合措施,积极实施保障母婴安全工程。投入600万元专项经费实施“降消”项目,为农村卫生院配备必需、实用的产科设备;开展贫困孕产妇救助服务,有813名贫困孕产妇受惠。组织1500多名助产技术服务人员进行轮训。

中医事业持续发展、卫生科技取得新突破确定了157项科研课题为年度中医药、中西医结合科研计划课题,有24项科研课题获省中医药局立项,1项获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三等奖。继续推进广州市“1357”工程重点中医专科(专病)建设项目,启动了广州市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和镇卫生院中医临床技术骨干培训项目。开展中医药进社区工作,确定8个广州市中医药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加强农村中医工作,增城市达到市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市水平。

局系统获国家、省、市和省卫生厅科研立项共108项。获省科技进步奖8项,其中1项获省科研成果一等奖;获市科技进步奖8项。16项国家级、42项省级和122项市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获批准立项。完成了《广州市20022005年全科医学岗位培训规划》,累计5940全科医师和社区护士参加了培训。

医疗管理和行业作风建设不断加强。深入开展医院管理年活动,组织召开了广州地区100多家医院会议,全面部署落实管理年活动;3次组织省部市属医院100多名专家,分8个专业组对市属14所医院、13所区属二级综合性医院、15所区属中医院、14所民营医院、19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了全面督导。通过医院管理年活动,促进了医疗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全市无偿献血累计32.2万人次,献血总量64吨,实现了年度医疗临床用血100%来自本市无偿献血、100%来自自愿献血者目标。

扎实开展了“弘扬白求恩精神、做白求恩式的医务工作者”,“以病人为中心、创优质服务”和“医德医风示范医院”等职业道德和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坚决纠正医药购销和医疗服务的不正之风,广大医务人员的服务意识、责任意识、大局意识有了明显增强,行业作风有了明显改进,服务质量有了明显提高,受到了群众的好评和上级的肯定。我局行政监察工作经验在2005年度全市行政监察和纠风工作会议上进行了交流。

我市卫生工作取得的成绩,离不开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离不开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更离不开全市广大医务工作者同心同德、奋发进取。在此,我代表广州市卫生局向全市医务工作者表示衷心的感谢!向关心支持我市卫生工作的社会各界表示崇高的敬意!

三、卫生工作面临形势与任务

回顾“十五”历程,成绩令人振奋;展望“十一五”蓝图,重任催人奋进。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关键时期,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了我国“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方针、奋斗目标、主要任务和重大举措,描绘了今后五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对卫生工作提出了明确的发展目标和任务。省委九届七次全会结合我省实际,提出了我省“十一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目标和任务。市委八届五次全会审议并通过了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对我市卫生工作提出以下总体要求:积极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建立健全基本医疗保障体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机制、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医疗救治体系、卫生执法监督体系和卫生财政保障体系。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合理配置医疗卫生资源,认真研究并逐步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尤其要实施重大疾病救助,进一步解决特困群众看病难问题。加强医疗卫生监督,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加快发展社区卫生和农村卫生服务工作,提供人人享有、优质方便、费用合理的基本医疗和卫生保健服务。建立健全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相适应的农村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公共卫生体系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着力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条件。加快医疗卫生机构的现代化建设,打造一批名院、名科和名医。支持中医药事业发展。加强食品卫生监管,抓好食品放心工程建设。这既是“十一五”时期我市卫生事业发展的任务,也是必须实现的目标。全市卫生系统要把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省委九届七次全会和市委八届五次、六次全会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首要任务,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努力完成各项卫生工作任务上来。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卫生工作,从科学发展观出发,把卫生事业发展纳入我市建设现代化大都市、构建和谐广州的大局之中。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我市卫生事业发展取得了明显的成绩,保障了人民健康、社会稳定和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在充分总结成绩的同时,要认真分析和研究卫生工作存在的薄弱环节。从总体上看,医疗卫生体制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相适应。一是卫生资源配置不合理,基层的卫生资源相对不足,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尚未完善,部分农村地区缺医少药的情况仍然存在;医疗卫生服务的公平性不够,不同社会群体享有的基本医疗服务存在较大差距。二是公立医疗机构财经政策不健全,保障机制不明确,公益性质不显著,群众反映看病难看病贵仍相当强烈。三是公共卫生体系存在缺陷,未能适应传染病、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多重压力。基层的防保网络和卫生监督网络不健全,力量薄弱。基层公共卫生投入不足,影响了公共卫生服务的有效提供。四是医疗卫生机构隶属关系复杂,条块分割,属地化管理、全行业管理难以实现。

这些问题有的是由于长期积累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性、机制性障碍,在改革过程还未能解决的问题;有的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公共需求的不断提高,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这些新矛盾有时可能表现得更加突出。对此,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不能有畏难情绪,也不能逃避矛盾,要用发展的眼光、理性的智慧和改革的勇气正确地对待。发展是硬道理,是第一要务。对存在的问题和困难我们要通过发展来逐步解决。

“十一五”期间,我市将进一步加快现代化大都市建设步伐,随着城市功能布局、行政区划和城市人口分布调整,城市区域进一步扩展,中心镇建设步伐加快,是调整医疗卫生资源布局的重要契机。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群众对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不断增长,要求卫生事业加快发展,加强公共卫生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卫生监督体系和医疗服务体系,提高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和服务公平性。“十一五”期间卫生事业发展应在《广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总框架下,综合考虑社会经济发展、人口迁移和卫生资源供需等因素,通过制定和实施《广州区域卫生规划》,逐步调整医疗卫生资源的空间布局,优化资源配置,完善医疗卫生机构网络,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努力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卫生需求。同时,我们更要注重医疗卫生服务的公平性,更加关注困难群众、农村和贫困地区的基本医疗卫生保健。把农村和社区卫生作为发展重点,充分利用现有政府所属医疗卫生资源和社会资源,发展多种形式的社区卫生服务,使居民能够就近获得社区卫生服务。继续加强农村卫生机构建设,积极推进中心镇配套医疗卫生设施建设,逐步缓解群众看病贵看病难问题。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改革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和体制保障。没有改革创新,就没有今天取得的成绩。因此,我们要把卫生改革置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之中,深刻认识经济社会变革对卫生改革的新挑战和新要求,增强改革创新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不断创新体制和机制,促进卫生事业协调发展。

做好“十一五”时期的各项卫生工作,关键在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全市医疗卫生单位的党组织和广大党员要充分认识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时期所肩负的重大使命,不断增强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充分发挥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实践先进性、保持先进性。

在推进卫生改革与发展进程中,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和力量,紧紧依靠广大医务工作者。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医疗卫生单位要注意保护、引导和调动广大医务工作者的积极性,努力用良好的服务维护自身形象,取得广大群众的理解和支持。从学习、工作、生活各方面关心医务工作者,让他们安居乐业。广大医务工作者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一员,同时也肩负着维护人民群众健康的责任,必须自觉将个人利益置于人民群众的利益之中,与广大人民群众同甘共苦。

四、2006年主要工作任务

按照全国、全省卫生工作会议精神和市委八届六次全会的部署,今年我市卫生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卫生事业,进一步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抓好重大疾病防控,积极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大力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深化医疗服务体制改革,整顿和规范医疗服务秩序,严格医疗卫生服务监管,集中精力研究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持之以恒抓好行业作风建设,促进卫生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我市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现代化大都市作出贡献。根据上述要求,2006年要着力抓好以下方面工作:

(一)加强重大疾病防控工作,努力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把防治人禽流感、SARS、流感、艾滋病、肺结核、病毒性肝炎、霍乱和登革热作为传染病防治工作的重点,加大防控力度,做好高致病性禽流感防控和应对流感大流行的各项准备。建立和完善传染病疫情监测体系,密切跟踪和及时掌握疫情动态,做好疫情预警预报。贯彻《艾滋病防治条例》,全面落实“四免一关怀”政策,实施有效行为干预措施,遏制艾滋病疫情上升势头。切实落实儿童计划免疫免费接种和结核病免费治疗政策。与有关部门加强配合,扩大精神病免费门诊数量,争取每个区(县级市)设1个精神病免费门诊。

加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防治工作,研究探索防治工作的新思路、新措施、新方法。继续完善重点人群高血压病、糖尿病、肿瘤、心血管病、精神病等疾病综合防治措施。加强职业病的监测、诊断、治疗和职业病防治研究工作。

(二)大力推进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不断提高医疗救援应急能力。加强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在完善慢性病、职业病、皮肤病、性病和结核病防治,以及妇幼保健、健康教育网络建设的基础上,逐步整合预防保健资源,提高疾病控制和预防保健的效能。加快区(县级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建设,逐步推进中心镇卫生监督机构和预防控制机构的建设,进一步改善基础设施和实验室设备条件,提高调查处理和疾病防控能力。

加强卫生监督体系建设。建立卫生监督稽查制度,加强卫生执法监督。严格人员准入,强化人员培训,加强综合执法,不断提升卫生监督能力。

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广州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组织制定霍乱、登革热等重大传染病和重大食物中毒、重大职业中毒等应急预案,开展培训和演练。加强应急队伍建设,配置应急装备;启动应急指挥信息系统建设项目,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信息系统工作。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报告、卫生系统应急物资储备等制度。各区(县级市)卫生行政部门要重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队伍的建设,逐步建立卫生应急管理体系。

加快市疾控中心、市八医院迁建,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番禺区中心医院和南沙中心医院新建,广医附一院二期工程和市二医院门急诊楼改造,广医附二院临床教学楼、市中医院门急诊楼、市红会医院外科住院大楼、广州血液中心业务楼,以及各区(县级市)大型基建项目的建设步伐。解决市急救指挥医疗中心、卫生监督所和卫生评估中心的业务用房,促进医疗卫生事业整体水平迈上新台阶。

(三)加强农村卫生工作,努力缓解农民看病难。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卫生的投入,支持有农村建制的区(县级市)医院、预防保健机构建设,加强镇卫生院的基础设施建设、人才培养,以及村级卫生机构的规范化建设;安排专项资金建设中心镇医院。扎实推进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工作,探索建立农村公共卫生经费补偿机制,开展以区(县级市)、镇为单位的初级卫生保健评审认定工作。按照卫生部《医疗机构基本标准(试行)》新建一批村卫生站和改造全市未达标的村卫生站。继续大力开展“亿万农民健康促进行动”。深入开展“情系农村、关爱农民”系列活动,广州市流动医院长期为农民提供免费医疗服务。

大力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完善运行机制,不断提高筹资水平和保障水平,今年大多数区(县级市)的人均筹资水平达到60元以上,到2010年人均筹资水平不低于100元。积极探索建立稳定的筹资机制,建立全市统一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信息管理系统,加强合作医疗基金的监管。积极开展宣传发动工作,引导更多的农民自愿参加合作医疗,2007年番禺区、南沙区的农民参合率要达到90%,白云区、花都区、萝岗区、从化市、增城市均要达到85%以上。

(四)加快社区卫生服务发展,推进医疗服务体制改革,努力缓解城区低收入人群看病贵。积极探索建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首诊制,建立大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对口帮扶、双向转诊等制度,不断提高社区卫生服务能力。选择条件比较成熟的政府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试点。

加快社区卫生建设步伐。完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设置规划,在完成中心建设的同时,加快站的建设;继续抓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业务用房改造,今年要完成50%以上的改造任务,逐步实现90%以上的社区居民步行15分钟可以到达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目标。

支持配合民政部门加大慈善医院建设力度;探索公立医疗机构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鼓励建立惠民济困病房、门诊,采取切实措施,帮助城区低保和特困人群解决基本医疗服务问题。清理和规范公立医院开办的特需医疗服务项目和内容。对公立医院开办特需医疗服务实行必要的调控和干预,用于特需医疗服务的病床数不得超过总床位数10%。制定实施广州区域卫生规划,联合市有关部门共同制定医疗机构设置规划,促进医疗资源合理配置。制定广州地区急救医疗网络建设规划,为2010年亚运会提供坚强的医疗保障。控制新建、扩建大型公立医院,防止追求超规模、大集团的倾向。控制医院擅自利用银行和社会融资购置大型医疗设备,提高医疗资源利用率,促进医疗市场健康有序地发展。

大力发展民营医疗机构。鼓励、引导、吸收社会资金通过多种渠道、以多种形式投入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参与公立医疗机构改制、改造;鼓励和扶持民营医院发展,逐步建立以公立医疗机构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不同所有制医疗机构公平、有序竞争的医疗服务体系。

(五)加强医疗质量管理,不断提高医疗服务水平继续深入开展医院管理年活动,进一步建立健全医院的评价和巡查制度,根据《广东省医院管理评价细则》,从医院管理、医疗质量、医疗安全、医院绩效等方面对医院进行综合评价。开展针对医疗质量控制、院内感染、合理收费等内容的专项检查。积极推动医疗责任保险工作,化解医疗风险,保障医疗安全,维护医患双方合法权益。进一步完善安全管理制度,落实安全责任制,制定安全应急预案,预防和遏制重大安全事故发生。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改革,全面推行人员聘用制。

加强调研,科学决策。开展对各医疗机构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调研,细化《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加强合理用药,尽量减少药品不良反应的出现;加强药物不良反应监测,严格规范不良反应上报程序,对出现的问题做到及时上报、及时处理;加强对毒麻药品使用管理,做好第一类精神药品使用培训和考核。组织开展临床用血情况调研,探索节约用血的新思路、新办法。在市属医院中开展单病种费用、医疗总费用调研,确定部分疾病的单病种费用,剖析医疗费用不断增长的原因,力争从源头上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

继续抓好妇幼保健工作。深入贯彻“一法两纲”,抓好市妇女发展规划和儿童发展规划中期评估的各项工作。进一步规范早孕建卡、产前检查和产后访视,进一步提高孕产妇保健和儿童保健的系统管理率。做好预防控制艾滋病母婴传播工作。抓好儿童五官保健和心理保健试点,加强对儿童心理行为干预,提高儿童保健服务层次。启动新生儿听力筛查、围婚期和围产期夫妇地中海贫血的预防控制试点工作,筹建广州市产前筛查工作平台,逐步开展孕产妇人群的地中海贫血、21-三体综合症、神经管畸形等产前筛查工作。继续推进婚前保健、计划生育和出生人口“性别比”综合治理工作,不断提高妇幼保健管理水平。

(六)大力推进卫生监督体系建设,维护人民群众健康权益。结合卫生系统普法工作特点,制定市“五五”卫生普法规划。转变职能,理顺卫生监督职责,完善和落实卫生行政执法责任制。贯彻执行《餐饮业和集体用餐配送单位卫生规范》、《食品卫生许可证管理办法》,全面实施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制度,加强餐饮单位、集体食堂和农村食品卫生监督检查,确保重大节日和重大活动期间无集体性食物中毒事件发生。加强职业病防治卫生监督工作。继续深入开展打击非法行医专项行动,坚决取缔无证医疗机构,加强对大型医疗机构的监督检查,严厉打击医疗机构使用非卫生技术人员开展诊疗活动、超核准科目经营和出租承包科室等行为。

(七)加大中医工作建设力度,促进中医事业持续发展。贯彻落实广东省建设中医药强省会议精神,筹备召开广州市建设中医药强市会议。制定广州市中医药发展“十一五”规划。力争完成广州市中医院迁建工程立项。选择20个中医特色专科,加大支持力度,使之发展成为优势明显、技术创新力强的名科。遴选优秀中青年中医技术骨干,师从名家,造就一批名中医。安排专项资金,鼓励广州地区中医工作者著书立说。开展创建全国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建设工作,荔湾区等区(县级市)要积极创造条件,力争年内通过省级验收。

加强农村中医工作。有条件的区(县级市)包括从化市、增城市、番禺区等要积极创造条件争取年内通过省级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区(市)审评验收,白云等区(县级市)要启动创建市级农村中医先进区(市)工作。

推进中医药进社区工作。再选定1个区开展创建全国有中医药特色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建设项目,选定30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作为中医药特色社区卫生服务示范机构纳入建设。

(八)加强卫生政策研究、卫生科教和信息工作,促进卫生事业各项工作协调发展。卫生行政部门要重视卫生政策研究队伍的建设,充实卫生管理理论和政策法规研究力量,保障工作条件。围绕卫生改革与发展以及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专题研究,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实施科教兴医、人才强卫战略。继续加强重点专科和专项的科研支撑条件建设。集中力量进行联合攻关,进一步提升医疗科研技术研发和创新能力。加强高层次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局管优秀人才在医学科研工作中的主力军作用。继续推进全科医学教育和继续教育制度化、规范化建设,加强农村卫生技术人才培训。

着力加强公共卫生信息系统、电子政务系统、医院信息系统、社区卫生信息系统和卫生信息数据库建设逐步建立起覆盖全市各医疗卫生单位的卫生信息专网。建立卫生政务、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卫生监督、疾病预防控制、妇幼卫生保健、社区卫生服务、农村合作医疗、医学科技和健康教育、监测预警以及应急等应用子系统。整合信息资源,实现资源共享和有效利用,降低运行成本,提高卫生行政效能、医疗卫生服务效率和质量。

(九)继续抓好行风和精神文明建设,构建教育、制度、惩防相结合的纠风工作长效机制。对于纠正医疗服务中的不正之风,全市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已制定了一系列制度、纪律和规定,取得明显成效。但仍存在执行制度、规定不力,管理、监督不到位的问题;有的医务人员不讲职业道德,不按患者病情需要,提供过度服务,大处方、滥检查、乱收费和为患者代购药等违纪违规行为时有发生。群众反映强烈。要大力支持纪检监察部门依法依规行使职权,落实监督责任追究制度,对严重违纪违规行为,严肃查处,坚决纠正。对典型案例,要深入解剖,总结教训。对违纪违规行为屡禁不止的,要追究有关单位领导的责任。

纠正行业不正之风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必须标本兼治,常抓不懈,要建立惩防并举的纠风工作长效机制,从源头上遏制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要继续推行政务公开、院务公开制度,增强办事透明度,创新管理模式,提高公信力。完善医德医风教育,坚持正面引导,大力弘扬救死扶伤、治病救人的优良传统。今年要集中开展打击商业贿赂专项整治行动,严厉打击药品回扣、器械回扣、开单提成等商业贿赂行为。

在这里我想强调一下卫生新闻宣传问题。当前,卫生改革与发展处于关键时期,医疗服务中的矛盾和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对此,我们要正确对待。一方面,说明社会各界重视、关心卫生工作;另一方面说明我们的工作确实存在问题,把问题揭露出来,有利于提高认识和解决问题。卫生行政部门和医疗卫生机构要高度重视卫生新闻宣传工作,增强新闻宣传意识,善于同媒体和社会沟通交流,坚持“公开、透明、准确、及时”的原则,加强正面宣传,注意发现、总结和宣传先进人物和先进事迹,支持主流媒体大力宣传医疗卫生行业的新面貌、新风尚,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弘扬主旋律。

    同志们,中央、省、市委已为我们描绘了“十一五”规划发展宏伟蓝图,卫生事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让我们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坚持科学发展观,自觉把卫生工作置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大局之中,坚定信心、振奋精神、扎实工作,为保障人民健康和广州建设成为现代化大都市而努力奋斗!

附件: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