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信息 > 计划总结

广州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2016年工作总结及2017年工作计划

时间:2017-03-15 来源:市卫生健康委
分享到:

2016年工作回顾

 

2016年是“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在省卫生计生委的指导下,我市积极完善基层卫生和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大力提升医疗质量和服务水平,落实全面两孩政策,人民群众看病就医问题有效改善,健康水平和人口素质明显提升,户籍孕产妇和婴幼儿死亡率分别控制在8.20/10万和2.50全市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向社会提供诊疗服务14757.9万人次,提供出院服务275.4万人次,较 2015 年分别增长4.74% 5.74%居民平均期望寿命达到81.72岁(2015年末。居民健康水平综合指标接近发达国家水平。

一、坚持规划先行,健康广州工作扎实推进

(一)卫生强市政策文件高标准出台。我市按照春华书记关于“发挥好广州龙头作用引领全省医疗卫生水平全面提升”的要求,在建设国家重要中心城市、枢纽型网络城市的定位中谋划卫生强市建设工作,按照“补短板、优强项、建体系”的总体思路,制定并印发了卫生强市1+4政策文件。文件全面布局广州区域医疗卫生发展,力争到2020年,将广州打造成为立足广东,服务南中国,辐射东南亚,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区域医疗卫生高地。

(二)卫生与健康规划全方位推进。围绕进一步保障和增进人民健康福祉,加快我市卫生与健康事业发展,研究制定《“健康广州2030规划纲要》,加快推进健康广州建设。印发《广州市卫生与健康十三五规划》,提出树立大健康观念、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等8项重点工作任务,规划到2020年,健康广州、卫生强市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居民健康素养明显提高,基本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二、坚持稳中求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有序开展

(一)医改工作组织架构进一步完善。调整由市委任学锋书记担任市医改领导小组组长,温国辉市长任第一副组长,加强了医改工作组织领导和统筹推进力量。将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卫计委,市卫计委增设体制改革处,完善了医改工作架构。

(二)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积极筹备。市医改领导小组多次组织前往福建、江苏、上海以及省内的深圳、珠海等地调研医改工作,学习借鉴兄弟城市医改工作经验。结合我市医改工作的推进,印发医改近期工作要点,召开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筹备工作研讨会,列出近期我市拟出台的文件目录清单,明确文件出台的牵头和配合单位,筹备工作稳步实施。

(三)分级诊疗制度不断深化。印发实施了《广州市加快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实施方案》,以医疗联合体建设为抓手,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为切入点,以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分级诊疗为突破口,不断完善服务网络、运行机制和激励机制,促进医疗人才和城市医疗资源下沉,大力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和群众满意度,形成科学合理的就医秩序,建立符合广州实际的分级诊疗制度,促进了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公平可及。全市11个区共组建了36个医联体,90%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80%的镇卫生院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强化了基层全科医生健康守门人的职责。

(四)基层医疗综合改革初见成效。大力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业务用房标准化建设,完善基层机构运行机制,明确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经常性收支差额由财政兜底,在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的基础上,逐步增加奖励性绩效工资占比,加大全科医生“5+3”规范化培养力度,推动医保政策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倾斜。同时,鼓励各区发挥优势积极创新,增城区试点“院长办院”,花都区实施农村居民门诊“一元钱看病”模式,南沙区实施紧密型镇村一体化管理,各项改革工作均取得较好成效。

三、坚持综合施治,“全面两孩”政策稳妥实施

(一)计划生育政策体系进一步完善。完成《广州市人口与计划生育管理办法》条文修订,完善全面两孩政策的衔接;印发《广州市独生子女父母计划生育奖励办法》,实现了我市三个阶段独生子女父母计划生育奖励政策的“三归一”;关爱女孩行动稳步开展,整治“两非”力度加大,出生人口性别比综合治理取得阶段性成效。流动人口卫生计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试点扎实推进。计划生育执法程序和执法行为进一步规范,依法行政水平明显提高。

(二)妇幼健康服务能力明显提升。实施新一轮母婴安康行动计划,加强产儿科服务能力建设。启动新生儿疾病免费筛查项目,完善了我市出生缺陷三级综合防控体系印发《关于提升儿科医疗服务能力的通知》,市、区两级财政计划每年新增投入近1亿元用于促进广州地区儿科建设,为全面落实两孩政策提供医疗健康保障。制定广州市重症孕产妇和重症儿童救治工作方案,强化救治工作,孕产妇死亡率和婴儿死亡率保持在较低水平。推进产儿科医联体建设,加强妇幼健康宣教。海珠区和番禺区被评为国家级、荔湾区和越秀区被评为省级妇幼健康优质服务示范区。

(三)计划生育任务圆满完成。强化考核督导,结合全面两孩政策实施,加强人口数据监测,落实计划生育“一票否决”制度,规范区、街(镇)、综治单位和机团单位的计生工作考核督导。2016计生年度,全市常住人口出生人数18.5万人,自然增长率9.84‰,户籍人口政策生育率97.05%圆满完成省政府下达的各项工作任务。越秀区、荔湾区、海珠区被评为2014-2016年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单位。

四、坚持防治结合,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完善

(一)疾病防控工作成效明显,卫生应急体系不断完善。强化统筹协调,构建长效防控机制,有效应对登革热、人感染禽流感等重点传染病,及时启动联防联控工作机制,主动实施预防性休市,全年共报告登革热本地感染病例204例,H7N9禽流感病例3例,防控工作成效显著。第二类疫苗采购和使用平稳过渡。窝沟封闭、大肠癌初筛、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分级评估、孕产妇艾滋病、梅毒、乙肝检测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重大公共卫生项目有效落实重点职业病监测、性病、麻风病防治工作有序开展。

(二)卫生城市复审成绩优异,爱国卫生运动深入开展。一是顺利通过国家卫生城市再次复审。全市各级政府和市、区卫生计生部门,齐心协力,实现了市委、市政府领导的工作要求,根据全国爱卫会通报,我市以优异的成绩名列全国同期国家卫生城市前茅;二是组织开展30余次的病媒生物防制统一行动,有效控制了鼠、虫媒传染病的流行;三是推进农村卫生创建、农户改厕和控烟工作。新创建国家卫生镇3个,省卫生镇4个,组织开展亚太控烟论坛和全市控烟专题培训等活动,多次参加全国同行业研讨交流。

五、坚持提质扩面,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显著提升

(一)医疗服务管理进一步规范。开展大型医院巡查,积极推动医疗机构质量管理核心制度标准化、制度化、规范化;开展市属公立医院绩效考核,促进市属医院不断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效率,转变发展方式和管理模式。强化院感管理,医疗机构院感防控水平明显提升。落实《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广东省促进社会办医加快发展实施方案的通知》精神,从政策上扶持社会资本办医。实施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市属三级医院住院患者分时段预约检查比例100%,全市三级医院和二级医院病房开展优质护理服务比例分别达到100%和80%以上;65%的三级医院和56%的二级医院开展社工和志愿者服务。

(二)基层医疗卫生工作成果丰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水平不断提高,服务内容不断扩展,服务可及性和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荔湾区多宝街、海珠区沙园街、天河区石牌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获得全国百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称号。白云区江高镇、花都区花山镇、增城区中新镇等三个中心卫生院院长获得全国乡镇卫生院优秀院长称号。白云区江高镇等11个镇卫生院被评为2015-2016年度全国“群众满意的镇卫生院”。

    (三)中医药强市建设迈出坚实步伐。一是加强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建设,全市100%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全市有9个区成为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二是加强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全市综合医院、专科医院均设立中医科,有9个单位成为全国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示范单位。三是加强市中医重点专科建设和中医药人才培养,全市有9个全国中医重点专科和中医重点专科建设单位,166名基层中医师完成中医类别全科医生转岗培训。

六、坚持协同发展,卫生计生保障能力不断提高

(一)医疗服务保障全面提升。开展严厉打击涉医违法犯罪专项行动,促进医疗秩序根本好转,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保护医务人员和患者合法权益,推进平安医院建设。继续推进献血网点建设,加强无偿献血宣传,规范互助献血工作,实现了临床用100%自无偿献血。加强急救网络管理,不断提高院前急救效率和质量。顺利完成清明拜祭、横渡珠江、广交会、广州马拉松、春运等重要活动的医疗保障任务。

(二)科教人才工作不断加强。加大重点学科建设力度,完成12个广州市医学重点学科终期验收,启动新一轮市级医学重点学科的周期建设市属医疗卫生单位共获得2015年广东省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三等奖7项。全年引进医学领军人才1名,选拔培养医学重点人才32名、医学骨干人才19名。推进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出台《关于推进广州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的实施方案(试行)》和《广州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补助经费管理办法》加强基层全科医生培训基地建设,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

(三)医疗卫生信息化水平大幅提高。推动区域医疗服务模式创新,重点打造“互联网+”移动医疗服务品牌—“广州健康通”预约挂号支付平台,该平台入围人民日报社发布的2016年移动政务影响力榜单,荣获“移动服务十佳”称号。截至201612月,已覆盖全市57家大型医院,预约挂号系统总注册用户数达205万人,总预约量超过650万人次。市妇儿中心跻身世界顶级信息化医院,成为全国首家通过HIMSS EMRAM 7级(全国仅有4家)的集团医院,并实现非急诊非预约挂号预约率93.3%以上。

(四)卫生计生执法工作取得积极成效。联合市委宣传部、市公安局等部门组织开展打击非法代孕、地下试管婴儿、“两非”、号贩子,保障血液安全等专项行动。全市共出动卫生监督员监督检查各类公共场所和医疗机构约9.5万间(次),立案查处卫生违法案件1491宗,检查机构数、查处违法案件数同比分别较上年增加67%52%。深入开展打击非法行医整治行动,全年取缔“黑诊所”744间,有效地维护了人民群众的健康权益

七、坚持统筹推进,其他卫生计生工作取得新进展

一是基本药物制度有效落实。我市政府办及43家社会力量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服务的村卫生站实行了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初步实现基本药物制度全覆盖。二是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不断深化。全年共受理各类行政审批备案事项4076件,办结3827件。实现了“前台综合受理,后台分类审批,统一窗口出件”的行政审批新模式。三是宣传与健康教育工作稳步推进。积极开展卫生计生服务宣传,有效落实舆情监测和应对,稳步推进12320服务热线建设,加强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工作,成功举办了“健康中国行”活动。四是财务管理、审计基建、干部保健、对外交流、对口帮扶、信访维稳、安全生产、机要保密、档案管理、政务公开及精神文明建设等工作均取得新的进展。

八、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党建和党廉工作取得新成效

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持党组织中心组学习制度,结合“两学一做”专题学习教育,进一步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进一步完善党组织工作制度,落实目标管理责任制和党建七项重点工作。坚持正确的选人用人导向,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建设,进一步完善人才队伍机制。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领导,进一步完善有关工作制度,加强各级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的考核评价,层层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为卫生强市和健康广州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2017年工作计划

 

2017年是我市实施卫生强市建设健康广州的关键一年,我们要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的讲话精神,按照任学锋书记调研我市卫生计生工作时提出的新要求,抓住事业发展新机遇,撸起袖子加油干,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健康广州建设的获得感。

一、加强顶层设计,启动实施“卫生强市”战略

(一)召开全市卫生与健康大会,部署卫生强市新任务。印发卫生强市1+4政策文件,以市委市政府名义召开全市卫生与健康大会,传达学习全国和全省卫生与健康大会精神,贯彻落实《“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部署卫生强市相关工作,明确领导和协调机构,制定各阶段考核方案和考核细则,分解目标任务到年度、落实责任到部门,确保每年要有新成效,关键领域要有新突破。深入推进医疗卫生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补齐“短板”、筑牢“基础”、建好“高地”,全面提升居民健康水平,打造健康广州。

(二)强化区域医疗卫生规划,优化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制定实施《广州市区域卫生规划2016-2020)》,完成医疗卫生设施“多规合一”“一张图”工作,着力构建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与居民健康需求相匹配,布局合理、体系完整、分工明确、功能互补、密切协作、富有效率的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快推进市、区医疗卫生设施建设提升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整体效能,把广州打造成亚洲一流的区域医疗中心。

(三)加大补短板工作力度,全面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根据省委办公厅和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建设的意见》要求,制定实施意见,进一步加大投入,加强基层软硬件建设,尽快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加快推进薄弱领域和薄弱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继续推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完成标准化建设,推进新建3家市级妇女儿童医院和各区新建1所儿童医院或改扩建妇幼保健院项目建设。100%落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编制,加快提升基层卫生人员待遇。加大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投入,2017年,我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补助标准从人均50元提高到60元。落实对口帮扶制度,每年从三级医院派出不少于100人次支援基层,落实城市公立医院医务人员职称晋升前在基层工作1年的制度,并形成长效机制。

(四)深化改善医疗服务行动,持续改善医疗服务环境。贯彻落实《医疗质量管理办法》,组织开展医疗质量管理和风险防范专项行动,规范医疗行为,提高医疗质量。加强与国内外知名企业的合作办医,提高我市医疗服务水平。三级医院全面实施预约诊疗,扩大日间手术实施范围。全部三级医院和90%以上二级医院开展临床路径管理工作。持续推进优质护理服务。继续推进平安医院创建工作,推动建立医院安全防控体系、医疗机构医疗纠纷处理机制、医警联动机制、医闹现场处置机制、涉医违法犯罪快捕快诉快判、医疗纠纷调解保险相衔接机制,重大违法犯罪案件协调处理机制建设。推动市急救培训基地建设。加强血液安全管理,提高对采供血机构的监管力度,规范采供血行为,促进临床合理用血、科学用血。

(五)深入开展中医药强市工作。实施我市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十三五”行动计划,进一步加强基层中医药服务网络、人才队伍、服务能力建设,推广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使城乡居民能够享受到安全、有效、经济、便捷的中医药服务。做好市中医重点专科、中医药特色镇街项目建设,实施市第三批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进一步提升全市中医药服务能力和水平,开展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创建,力争将我市创建成为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地级市)。

 二、注重统筹兼顾,持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一)强化分级诊疗制度建设。11个区全面推行分级诊疗制度。细化分级诊疗配套措施,综合运用医保、价格、宣传、引导等手段,兼顾各方利益,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和医联体为抓手,落实基层首诊,建立有效的双向转诊机制。在医联体医疗机构内探索开展以高血压、糖尿病为主的慢性病分级诊疗工作。积极推进医养结合工作。完善分级诊疗医疗服务体系,优化医疗资源布局规划,落实功能定位。学习借鉴深圳罗湖区的改革经验,结合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选择若干个区探索开展医保费用“总额控制、结余奖励”为基础的区域性医共体试点工作,推进建立以健康为中心的医疗卫生服务理念和模式。

(二)稳妥推进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尽快出台城市公立医院改革方案。按照省的统一部署,2017年全面启动城市公立医院改革。取消药品加成,逐步取消医用耗材加成,调整医疗服务价格,建立价格动态调整机制,逐步增加医疗服务收入占比,落实财政补助。推进公立医院药品采购“两票制”。推动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建立公立医院运行新机制,开展公立医院医疗费用监测。稳妥开展人事薪酬制度改革,探索编制备案制,落实“两个允许”2 ,进一步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和创造性。强化公立医疗卫生机构绩效考核,制定《广州市公立医疗卫生机构绩效考评办法》,完善考核工作机制和指标评价体系,推动公立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质量持续改进。

(三)加强医改工作领导、完善三医联动机制。一是建立完善深化医改领导小组联席会议制度和“三医”联动机制,加强指导和督办,强化考核和问责,确保医改任务落到实处。二是推动医保管理体制和支付制度改革。整合医疗保险管理、药品集中采购等职能。全面开展基本医疗保险付费总额控制,推进按病种支付为主、多种付费方式相结合的复合型支付方式改革,在有条件的地区开展按疾病诊断相关组付费试点,增加医院参与改革的内生动力。在基层机构推行住院按病种、按床日付费为主,普通门诊按人头付费为主的支付方式改革,逐步将预付制覆盖所有服务和全体患者,促进医疗机构将医药费用内化为运行成本。

 三、规范服务管理,促进计划生育工作转型升级

(一)完善计划生育考核机制。制定并以人口计生领导小组名义下发《广州市人口和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制考核办法》,坚持和完善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制,实行考核指标动态管理,进一步完善考核指标体系,改进考核方法,严格落实“一票否决制”。结合我市人口规模、结构、数量,做好人口监测,落实监督责任。

(二)推进计划生育服务管理改革。出台《广州市关于贯彻落实实施全面两孩政策改革完善计划生育服务管理的意见》,统筹推进各项计划生育服务管理改革;贯彻实施《广州市独生子女父母奖励办法》,做好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政策的衔接,调整完善利益导向政策体系。深入开展创建幸福家庭活动和新家庭计划。探索建立计划生育家庭养老护理保险,拓展提升计划生育家庭综合保险内容,努力提高家庭发展能力和抵御风险能力加强培训、规范管理,强化对基层计划生育工作的指导,提高基层计划生育依法行政水平。改进计生协会工作。努力实现流动人口卫生计生基本公共服务目标人群覆盖率达到88%以上。

(三)提升妇幼健康服务能力。围绕建设卫生强市目标任务,落实母婴安康行动、提升妇幼健康服务能力和儿科医疗服务能力,优化扩充产儿科服务资源,加强产儿科服务能力和重症孕产妇、儿童救治网络建设,完成市区两级出生缺陷综合干预中心建设,优化整合出生缺陷综合防控项目,落实妇幼公共卫生项目,系统规范优生优育全程服务,为全面两孩政策落实和提升出生人口素质提供保障。

    四、筑牢健康屏障,提高公共卫生服务水平

(一)进一步增强疾病防控能力。强化联防联控,完善应急处置机制,落实四方责任,对重大传染病疫情始终保持高度警惕,坚持抓小、抓早、抓实,强化疫情监测预警、风险评估,切实做好人感染禽流感、登革热、手足口、诺如病毒等传染病防控工作。对疑似病例严格落实“早发现、早报告、早诊断、早治疗”措施。加强医疗救治能力建设,及时组织专家会诊,加强预检分诊和发热门诊工作,对H7N9 疑似病例及早使用神经氨酸酶抑制剂药物,减少重症和死亡病例,根据疫情情况及时调整活禽交易区休市时段。继续加强学校卫生相关工作,减少聚集性疫情,严防重大疫情发生。继续加强艾滋病、性病、结核病防治、免疫规划等工作力度。

(二)推进精神卫生和慢性病防控工作。加强精神卫生体系建设,推进全市市属、区属二级以上综合性医院精神科(心理科)设置;继续开展精神科医师转岗培训;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与精神专科医院建立双向转诊机制,健全社区精防医生与精神科医生的点对点技术支持关系。加强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规范管理服务。扎实做好窝沟封闭、大肠癌防控、城市癌早诊早治等重大公共卫生项目。

(三)进一步做好爱国卫生工作。持续巩固国家卫生城市成果,组织开展专项整治活动,加强实地督导检查,及时通报情况,高标准、严要求抓好巩卫工作落实,为下一轮次的国家卫生城市复审奠定坚实的基础。推进落实2000户农村户厕改造任务,创建一批国家及省卫生镇,新增一批省、市卫生村,提升农村卫生服务管理水平。落实“防、控、治”措施,逐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消杀队伍管理,提升病媒生物防制水平。稳步推进控制吸烟工作,努力建设无烟环境。

五、完善体制机制,提升卫生计生工作保障能力

(一)大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继续推进基层卫生计生工作队伍的整合,提升基层工作效率。完善人才培养和引进机制,逐步建立符合行业特点的薪酬制度,着力引进留住优秀专业技术人才和高层次人才。研究制定推进我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和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等制度。加强医务人员继续医学教育服务和管理工作,促进卫生计生专业人员在岗继续医学教育。加强中英全科医生培训基地建设,加强全科医生培训,继续开展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骨干项目和学员项目,实施广州市薄弱学科全科医学学科建设项目,进一步提升全科医学学科临床教学科研能力。

(二)加快智慧医疗体系建设。2017年,各区完成全区统一的基层卫生信息系统建设,基层医疗卫生机构100%接入平台,实现居民健康档案等医疗卫生信息资源互联共享。积极整合区域现有医疗卫生资源,连通综合(专科)医疗机构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构建区域影像、区域检验、区域病理和心电中心等,促进优质医疗资源纵向流动,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建立健全家庭医生信息化管理平台,加快试点步伐,全面推广家庭医生签约系统,逐步实现对签约居民主要健康信息的自动收集更新与互联互通。通过手机App、微信、支付宝等,逐步将“广州健康通”打造成为基于“互联网+”的集预约挂号、移动支付、移动建档、移动随访、家庭医生签约、健康咨询、健康监测、健康指导等功能于一体的移动医疗服务品牌。

(三)建立健全综合监管体系。理顺卫生计生综合监督体制,整合监督执法队伍和资源,充实监督执法力量,强化监督执法职能。推进“双随机、一公开”,建立行政执法全过程记录等制度,规范事中事后监督。加强卫生监督执法能力建设,严厉打击损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黑诊所”、“两非”、代孕等违法行为,严肃查处未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擅自从事医疗活动的单位和个人。深入组织开展传染病防治和放射诊疗专项监督检查,及时发现安全隐患,提高传染病防治和放射诊疗质量控制水平。加强公共场所、生活饮用水、消毒产品、涉水产品等监督执法,强化对“四小行业”卫生监督,进一步扩大“巩卫”成果。

六、营造良好环境,统筹推进其他各项工作

一是加强卫生计生法治建设。稳步推进卫生计生地方性立法工作。健全法治工作制度,推进依法行政。强化法制培训,提升法治意识和法治能力。进一步健全法律顾问制度,防范法律风险、化解医患纠纷。调整完善部门权责清单,全面履行政府职能。二是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优化审批服务流程,推进审批事项的标准化管理,完善各项便民服务措施,确保市政府取消和下放事项的落实到位。三是进一步加强宣传工作。强化政策宣传,有效应对卫生计生各类舆情,加强与媒体的沟通和对舆论的引导,努力营造风清气正的医疗卫生环境。开展全民健康教育,推进健康科普。四是积极推进广州呼吸中心、市第一人民医院整体扩建项目、市中医医院新址工程、市惠爱医院原址提升改造等民生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五是继续巩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做好财务、审计、干部保健、建议提案、信访维稳、安全生产、对外交流、对口帮扶、12320热线、机要保密、档案管理、政务公开以及精神文明建设等工作。

七、强化组织保障,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

继续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牢固树立“四个意识”,筑牢思想理论根基,抓好“两学一做”,确保常态长效。强化党建目标管理责任制,落实“三会一课”制度,抓好党建带工建、团建、妇建,做好统战和老干部工作。加强督导考核,力促党建工作规划科学化,程序规范化,管理精细化。坚持党管干部原则,选优配强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人才队伍。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加强党内监督,进一步完善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工作机制,深入开展行业作风建设,全面推进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落实,为卫生强市和健康广州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附件:
相关稿件: